消息称《成都晚报》将停刊,报业还有哪些生存空间?

在报业集团化期间它确实给自己累加了一些资源,很多报纸仍然有强大的后盾给自己撑腰。

(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内参”  文:张颖 )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晚报》将要停刊,已获得批准,正在办理停刊的相关手续。《成都晚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是《成都日报》集团三大报纸之一。巴蜀文化的滋润,铸就了晚报独树一帜的风格: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为一体,信息密集、服务到位、文化味浓、可读性强。走过六十余年风风雨雨,如今退出历史舞台,多少让人唏嘘。

在很多从业者眼中,报业的倒闭潮已经是进行时。但是,报业也不只是出版报纸的一家媒体,在报业集团化期间它确实给自己累加了一些资源,很多报纸仍然有强大的后盾给自己撑腰。

政治资本

我们看到很多仍然活着的报纸是党报,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地方党报仍然是很多机关事业单位的必读刊物,甚至可以说党报就是内参,一览国家大事,跟机关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差不多。领导干部看党报学政治,也是一种思想理论学习,讲话的时候引用起来也是有根有据。

很多单位把能够登上党报作为一种业绩,当然,负面报道也会成为整个单位考核的减分项,而整个机关舆情也一直有专门的部门在统计,甚至还要拉排名。因此,党报有自己生存下去的政治资本,很多单位也要依附于这种政治资本。

而非党报的社会刊物或者说商业化比较重的刊物,要追求盈利、很难取得拨款的刊物,生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部分刊物是最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做强的,既保留深度报道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在新媒体方面打造影响力,并且不断巩固。现在这样的刊物依托新媒体来养活报纸的情况并不少见。

国有资本

国有文化企业从办公用地到文化设施,很多都掌握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同时也通过房屋对外租赁、上级拨款、融资等手段,掌握了一定的流动资金。国有文化企业成立投资公司的也有,参投项目基本都是围绕文化产业相关项目。报业拥有这项能力的比广电要少,但也并不是没有。

以江西日报传媒集团为例,该报业旗下的文化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近些年频繁投资了多个影视项目,包括《天下粮仓》《大浦东》《少年盾》《西柏坡的回声》等作品。这些项目基本都是体制内项目,尤其是近两年偏主旋律题材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扣准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报业集团真的不只是出版报纸的,还拥有资金池做投资,投向了花钱比较多的影视项目,而这些项目因为属于重大题材,是被央视等省级电视台总承包的项目,是不怕回不了本的项目,所以属于稳健型投资。

土地资本

报业在传媒主业上大力改革,但是钱越来越难赚。搞活经营自办副业的不少,有的开书店、有的开饭店,还有的开发房地产等。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集团旗下形成了以《大河报》为首的中原报系,同时利用集团旗下资源进行了酒店经营和地产开发,实现了收入大规模增长。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早在2002年就投资建设了一家四星级酒店“大河锦江饭店”,后在2008年进行了相关业务拓展,又开办了大河国际饭店、大公馆酒店和大河商务酒店。

2007年起,集团又把旗下土地变更成为商业用地,成立了河南瑞奇房地产公司,开发了两个楼盘进行销售。文化企业非传媒经营的业务五花八门,对于土地资源等固定资产的利用是搞得最大的,河南日报报业已经将房地产开发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

对于酒店经营,很多传媒集团都有自己的酒店,很多是效益较好、辉煌时期的激进式扩张导致的,有的是偏向内部使用,很多又改回了办公用地或者直接租赁。像河南日报旗下的多家酒店能够实现长期盈利,与注重服务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有关。

行业资本

有一批专业细分领域的报纸媒体仍然旱涝保收、稳健生存,其中不得不提行业报,尤其是垄断行业的报纸媒体,比如《烟草报》《邮电报》《石油报》等。行业报纵深某一行业的报道,是国家有关部门仍然给予刊号和采访权的媒体。

虽然这些媒体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基本接触不到,但是对于其行业内却是绝对权威的媒体,从报纸的时代它就直接触达目标受众,有的不公开发行,只在行业内部刊发。

行业媒体掌握了一个行业从上至下的多种资源,人头熟络、产品熟悉、业务熟知,报纸媒介之外也拓展了新媒体。依托行业资源,行业媒体成为信息的集中地、宣传的重要窗口,在两会等重大新闻场合仍然有行业媒体记者的一席之地。行业媒体不缺钱,背后的金主很多就是国家部委或者央企。

垄断行业媒体从业人员待遇对标行业,比单纯媒体单位的收入待遇丰厚的多,并且在落户指标、购房、医疗保险、补充保险等方面享有优待。掌握一方行业资源,对行业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也是未来转型从业的重要积累,丰富的信息、知识积累和人脉资源是其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