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时照,来源:媒通社
传统媒体除了传统的政商资源外,最丰沛的应该是人力资源。一大批训练有素、业务精湛、无比忠诚的新闻从业人员,奋战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融媒体听得见枪声、闻得见硝烟、看得见火光的一线,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功勋卓著。
这种场景是过去我国新闻界的准确描述,也是未来新闻界的共同愿景,用它来描述当下新闻界的景况恐怕还有点那个啥。
如今,新闻界人才优势渐失。概括起来是“两去”:一是离去,一是老去。老去的是年龄和战斗力以及学习能力,曾经的中坚都变成了苍颜白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没人斗得过时间。离去的是敢于离去的人和对媒体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信心。现在,传统媒体出现了人才断层,老的太老,年轻的太年轻,中坚力量似断还连,宛如打断了的骨头连着的皮。传统媒体的阵地上,“儿童团”“少先队”居多,红缨枪林立,之所以还能战斗,“以老带新”起了定盘星的作用,假以时日,老的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不知道后世诸君能否应对压力和挑战。当然,历史一再证明,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希望对此历史再证明一次。
岁尾年头,正是盘点的关口。有机构对2017年离职的上百名著名媒体人进行耙梳整理,发现传媒圈大佬的离职有几个特征:进入大公司、自己创业、离职的级别越来越高。这些大佬们,不仅是公司的行政首长,有的还是中国新闻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大多是正高职称。也就是说,无论是业务还是行政,无论是声望还是威望,都是业界一言九鼎的人物,是年轻一代景仰的标杆。山东省济宁市前市长、华大基因农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梅永红说了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话:“保持随时能够离开并且离开后可以过得更好的能力”。新闻界离职的大佬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梅氏论题”。在这个习惯告别的年代,我们都没有学会说再见。有人用“华丽转身”这样的华丽辞藻来描述他们的离去,对于新闻界,离去的各位前领导肯定没到“从此萧郎是路人”的地步,但是,对于依旧留在新闻界的旧部来说,肯定心理余震不断,冲击波长久犹存。
2017年,一批纸媒的停刊歇业更加震撼人心。《京华时报》、《东方早报》、《楚天金报》等一批名报离开了公众视野,他们曾经记录历史,如今也成了历史。比震撼更进一步的是2017年12月22日的一条消息:“《河南青年报》今天宣布停刊,全员解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句“全员解聘”在新闻界同行的心中注入的是凛冬极寒,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人们都不敢将自己代入到“全员”这个行列。
正如地球是圆的一样,有些看上去是终点的地方,也许只是起点,尤其对文字类人才需求旺盛的单位来说,饕餮盛宴才开始拿起筷子。
人才是宝贵的财富,是财富就有人觊觎。传统媒体高层人士的离职转岗,毫无疑问是传统媒体对社会的贡献。同样,普通传统媒体的员工的转而他求,也是对社会人才的巨大贡献。传统媒体成为很多人年轻人进入新媒体的跳板,成为文字“工匠精神”的培训班,年轻人在这里驴打滚后,从青瓜蛋子、愣头青变为成熟的新闻人,然后有了跳槽的资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新单位的得心应手,源自于老东家的悉心养育。谁都愿意用熟手,没人关注你是怎么成熟的。传统媒体成为社会人才的义工,社会人才的培训师,社会人才的蓄水池。我一直认为,传统媒体人才有三个优势:杰出的原创能力,训练有素的规矩意识和体制上的自己人。对于传统媒体的人,体制内的单位挖到了,是捡便宜;市场单位挖到了,是赢取了传统媒体的红利。
人才离去的状况其实早已存在,看看新媒体纵横四海的风云人物,哪个不是传统媒体下的蛋?瞧瞧互联网公司文字方面的基本队伍,谁不具有有传统媒体的基因?更有社会上众多的企业单位,文字高手很多也来自于传统媒体。这就像中国的世家望族,也都年头不长,追上三代,就是平头百姓,一脑袋的高粱花子。互联网问世日浅,其人才不会从石头缝里蹦出来,都是百川到海,众水归流才成其洋洋乎大哉。传统媒体遭遇了困难,但是,传统媒体的人才遭遇的只是困惑。人才一直有个两难境况:领导求才若渴,员工怀才不遇,诸多的悲欣交集都源于此。如果说早些年人才的离去是正常的人才流动的话,现在,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则是非正常状态,人员流失过多、过频、过密,2018年,还会加速。
人才的重要,前人之述备矣。为何人们一再提及,说明它一直是个问题,从未离去,这个问题不是理论问题,是个实践问题。人才是根本,没有人才,万事不成。现在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降,名校生纷至沓来的盛景不再,硕博联袂而来的好景不长。好不容易将年轻人培养到可以独当一面,但是,面对“满楼红袖招”的诱惑,加之诗和远方的召唤,一大批年轻人心思活又泛起来。周周都有辞职者,时时见到转行人。辞职信都是官方的,无奈都在空白处。收入上不去,地位在下滑,一方面人才在大量流失,一方面招不来优秀的人才,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渐失,将面临着长期“贫血”的问题。
但是,不论传统媒体是人才义工还是人才教练,不论在人眼中是培训班还是黄埔军校,作为供职其间的媒体人,在去留取舍之间,一定要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这是传媒人应对纷至沓来的挑战的秘籍和宝典;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传统媒体人走进新时代的不二法门。
作者系深圳晚报总编辑 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