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大佬杨东“奔私”落地,下一站宁泉资产

有人“公奔私”,当然也有人选择回归公募。

近日,兴全基金原总经理杨东确定了人生的下一站——上海宁泉资产,正式开启自己的私募生涯。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宁泉资产成立于2018年1月9日,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杨东个人认缴了1400万元,持有70%的股权。公司经营范围是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主要进行二级市场的投资,法定代表人杨东。

杨东成立私募控股70%

原兴全基金总经理杨东正式确定了人生的下一站——上海宁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宁泉资产)。

自2017年1月19日,杨东正式从兴全基金离职后,关于其将创办私募的消息沸沸扬扬。随着上海宁泉资产在工商管理部门完成登记注册,这位曾经的“公募大佬”已经正式开启自己的私募生涯。

启信宝信息显示,上海宁泉资产成立于2018年1月9日,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经营范围是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主要进行二级市场的投资,法定代表人杨东。

作为一家完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募机构,杨东个人认缴了1400万元,持有70%的股权;李智峰、张优勤分别认缴560万元、40万元,分别持有公司28%、2%的股权。除此之外,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杨东是公司的执行董事,公司股东李智峰同时担任公司经理职务。而公司监事则由余璟钰担任,其并未持有公司股权。

按照监管的相关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均需要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等要求。截至目前,在协会的登记备案系统上,尚不能查到上海宁泉资产的相关信息。

兴全基金13年

2018年,公募基金20周年。2018年3月7日,陈光明从东方证券资管董事长任上离职,行业的焦点迅速汇集在这家近两年大红大紫的券商资管上。随着私募的创立,杨东再次被拉至聚光灯下。

正如陈光明之于东方证券资管,提及兴全基金,很自然会想到杨东,亦或是谈及杨东,总也无法摆脱对兴全基金的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1970年出生的杨东,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其资管生涯与兴业证券息息相关。从福建兴业证券公司上海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做起,直至后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投资总监。

2002年,公募基金行业方兴未艾。时年三十多岁的杨东,已经奋斗至兴业证券自营部总经理要职,其投资能力也在那时得到了证明。在老东家兴业证券的委托下,杨东在2002年承担起筹建兴业基金的重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兴业基金在2003年9月30日正式成立。

2008年,杨东带领公司引入外方股东——全国人寿保险国际公司,公司也随之改名为“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兴业银行成立了控股基金公司——兴业基金。由此,这家由兴业证券控股的基金公司,也正式改名为“兴全基金”。

自2003年9月公司成立,至2017年1月杨东正式离职,杨东在兴全整整工作了13年。从2004年发行成立公司的第一只基金——兴全可转债后,兴全保持着平均每年发行成立1-2只产品的节奏,每只产品都在行业里积累起一定的口碑。反观些许同行,大举扩张,发行了众多小微基金,业绩却迟迟不见效。

Wind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兴全旗下共有21只公募产品,包括2只股票型基金、11只混合型基金、5只债券型基金、3只货币基金。上述21只产品自成立以来,均取得正收益,权益类产品的平均管理规模为67.60亿元。其中,分别成立于2012年、2005年的兴全轻资产、兴全趋势投资两只混合型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回报高于24%。

创业之初的兴全基金汇集了王晓明、陈扬帆、董承非、傅鹏博、杨云、杜昌勇等知名基金经理,公司也打造了高度重视投研的公司文化。这些都成为兴全在“双汇瘦肉精”、“紫鑫药业”等一系列投研风险事件中,最终化险为夷的资本。

杨东在行业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敢于在牛市最疯狂的时候唱空”。2007年,A股牛市行情愈演愈烈,杨东却以公开信的方式提示投资者,A股市场存在潜在风险,事后证明杨东思维的前瞻性。

8年之后的2015年,在兴全基金一季报中,杨东带领下的投研团队表达了对A股市场热度的担忧和悲观情绪。兴全旗下的权益类基金也做出了相应调整,降低股票仓位,最大程度降低了2015年股灾对产品持有人收益的影响。

如今的兴全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近2000亿元,在120多家公募管理人中,居于第21位。经过近15年的发展,其主动管理能力在行业内,具备了较好的口碑。然而,杨东、王晓明、陈扬帆等明星管理人的离开,暗示着如何激励人才或将是兴全面临的一大问题。

“公转私”之百亿级私募

2007年牛市,最早的一批明星基金经理离开公募,加入到阳光私募基金的创业行列,成为首批“公奔私”的弄潮儿。2014年下半年开始,牛市行情势不可挡,直接带动一大波公募基金经理“奔私”。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度共299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基金业年离职人数的历史新高,远超2014年的203位,以及2013年的133位。即便私募并非是离职经理的唯一去处,但彼时的牛市确实让众多基金经理蠢蠢欲动,最终毅然辞职,选择“下海淘金”。

淡水泉投资的赵军、星石投资的江晖、朱雀投资的李华轮、千合资本的王亚伟等等,这群曾经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如今在私募行业也做的风生水起。

3月9日,中基协公布的私募基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末,我国私募基金的总规模首次突破12万亿元。已登记的有管理规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 19923 家,平均管理基金规模 6.03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规模在 100 亿元之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就有 210 家之多,数十家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相比之下,目前取得公募牌照的37家公募管理人,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仍在百亿元之下,其中,多数公司的管理业绩和规模迟迟不见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监管的加强,此前疯狂生长的私募基金或面临分化。朱雀投资、淡水泉投资等百亿级私募在行业具备高知名度,而多数公募沦为泛泛之辈。

牛市的繁荣,夹杂着巨大的泡沫。A股泡沫的破碎,也深度考验着这群“公奔私”的基金经理。嘉实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公奔私”后并不如意,在低落的熊市中,旗下产品折戟。

多位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表达了对杨东的肯定。“过往业绩是私募基金开疆拓土的最佳法宝,杨东转做私募,过去的行业成就和经历也能帮其迅速打开局面。”

公募牌照放开红利

有人“公奔私”,当然也有人选择回归公募。

2016年7月,阳光私募进军公募因鹏扬基金的设立,终于有了突破。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曾任华夏基金固收投资总监,公奔私后,创办私募“北京鹏扬投资”。随着政策的放开,公募牌照申请向个人开放,鹏扬顺势“弃私转公”,杨爱斌本人也持有公司52.29%的股份。

2017年3月,曾经的公募大佬陈继武成功拿到了证监会的批复,由他控股的凯石基金成为继鹏扬基金后的第二家“私转公”的公募,同时也成为首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募系”公募。

值得注意的是,知名私募朱雀也在申请公募牌照,目前仍在等待证监会审批。除私募回归公募之外,也有公募大佬辞职,自己申请公募牌照的。3月8日,上海东方证券资管发布高管变更公告,董事长陈光明因个人原因离任,转而自己申请公募牌照——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在等待牌照批复中。

随着公募牌照申请的放开,可以预见,未来有更多的专业投资者去申请公募牌照。公募奔私募,以及私募回归公募,人才的双向流动助推着资管行业的成熟与壮大。

(蓝鲸财经 苏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