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方程研究总监曾令华,在2万家私募中披沙拣金

2018年,股市大环境的波动,让国内私募行业经历着不小的考验。深耕私募10年的新方程,对国内私募行业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解读呢?

2018年已过去四分之三,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国内私募行业正经受着一轮不小的考验。在格上理财最新一期的私募8月业绩快报中,业内所有大型股票私募旗下代表产品的收益,几乎全部折戟,全国各大百亿级私募的收益率今年以来均为负数。

也是在8月,一篇名为《中国私募基金:生于2004,卒于2018》的文章在圈内广为流传,市场行情不见好转的同时,政策也愈发收紧的悲观情绪,一时之间被快速放大。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却在公开场合表示,“这恰恰是反思行业问题与困境的良机。”是喜是忧,行业中人也是各有各的想法。

近日,蓝鲸财经专访了新方程投资的研究总监曾令华。作为一家私募FOF基金的研究总监,曾令华和他的同事们,从2008年私募基金业态初现之际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个行业,至今已经走访过300多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深耕私募领域的新方程,对这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又是怎么的解读呢?

“每个人只能赚到自己相信的钱”

作为一家私募FOF基金的管理人,最核心的功力就是要在市面上多如牛毛的私募基金产品中找出心仪的产品,组建最优的FOF组合。

在新方程已走访过的300多家私募中,既包括第一梯队的老牌私募,也有管理规模在20亿元以下的新兴私募,“有一些我们会觉得比较有潜力的新基金,它暂时的业绩可能并不是非常起眼。我们做FOF的,如果认可它后期的成长就有可能先买进去。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一家私募不是到50亿、100亿的体量来维持一个非常稳定的收益,就不太会认可。”

“每个人只能赚到自己相信的钱。”曾令华在采访中说道。

对于新方程来说,他们的“相信”首先是基于一套“四P三性”的投研体系。四P解决的问题是,看基金应该从哪几个角度看。四P指的就是业绩表现(Performance)、管理人(People)、投资组合(Portfolio)和决策流程(Process)。

从这四个角度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如何做判断?标准就是三性:一致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所谓一致性,就是说的和做的要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声称自己是精选个股的,那我们就会问他过去持仓的个股,当时买是怎么看待估值、看待公司的业务发展、未来预期是多少,卖出又是基于哪些因素。如果回答得很细致,逻辑又自洽,才站得住脚。如果和我说,看到这个板块里面,龙头都已经涨起来了,但有的个股还没涨,那基本上就判断他是做趋势的。最重要的是,他需要把他投资的逻辑说清楚。”

稳定性则是在反复的调研中,确认基金管理人的风格不会自相矛盾、轻易漂移,可以保持长期稳定。

“至于有效性,直白一点说,就是赚到应该赚的钱。我们看基金,并不是说,业绩一定要一直多好,而是说,在这个风格轮动的舞台上,轮到你表现的时候能有所表现。”曾令华以2017年的行情举例,“17年做成长股的,最后没有赚到钱,我觉得可以理解,因为17年整体风格,这样的方法确实会有一些错杀。但如果他说注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收益却没有抓住17年的行情,那基本上就判断这家私募并不是很相信自己所说的方法,或者说他的执行并不够有效,对我们来说,就要减分。”

所有这些因素,搭建起了新方程对一家私募基本面的研究体系。“比起现在的持仓,我们在尽调的时候其实更多的还是看这家私募的历史持仓,搞清楚买卖的逻辑,以此来判断这家私募的基本面如何、这家私募的基金经理是不是足以信任。所以现在买了什么,对我下判断的意义并不大。反而,可能因为知情过多,比如看到持仓个股的波动,而产生一些干扰。”

“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

而在众多研究角度里,人的因素是曾令华非常看重的一点,对于他来说,“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

在曾令华看来,一家公司要做大,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解释的业绩。一个基金经理需要讲清楚自己的业绩来源是哪里,获取业绩的方法是什么。他需要证明自己是依靠能力而不是运气才获得了投资的收益。“这个行业非常复杂,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必须要清楚,私募永远是为能力付费,而不是为运气付费。”

这就意味着基金经理不仅要会投资,也要具备解释的能力。“会做不会讲,会讲不会做,都是行不通的。”如果基金经理无法向别人阐释出一个清晰的投资理念,这种模糊性就会给投资带来不确定性。“基金经理要让自己的投资理念能够被别人所了解。如果不懂的时候就去买,那是一种投机,只有弄懂了对方的理念,并且把频率、概率等因素考虑进去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是投资。”

曾令华在自己的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巴菲特》中写过:“(股东大会)6小时左右的时间中,(巴菲特)回答了55个问题,整理成文字稿达到了5万多字。想想都是满满的诚意。从1957年开始,巴菲特就为合作伙伴及投资者撰写信件。它的信长度平均达到12000字,比一般上市公司致股东的信平均长了约6倍。”

这里提到的诚意,也是曾令华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解释道,诚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道德,“首先要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是为投资者理财”。其二,是和客户坦诚沟通的意愿。“不是说,今年我们业绩不好我就不说了,什么时候业绩好了,我就多说两句。这种沟通应该以很有规制的方式做到。”令曾令华感到遗憾的是,他觉得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做到像巴菲特这样充满诚意的基金管理人,这一点仍然需要很多从业者去认真思考与实践。

行业洗牌中的挑战与机遇

在涉足私募行业的十年中,新方程经历着中国私募行业的起承转合。蓝鲸财经也与曾令华交流了他对整个私募行业的看法。

蓝鲸基金:新方程从2008年开始介入私募业态当中,十年间,您怎么看待中国私募行业发生的变化?

曾令华:首先我们大致上把2013年基金法出台看作一个分水岭。在基金法之前,私募还是属于一个民间草莽的生长过程,正规军比较少。基金法出来之后,私募的地位得到认可,公募、保险出来的正规军就变多了,他们提高了整个市场的资产管理水平,随之市场对私募管理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12年之前,在我心里得分只有60、70分的私募可能都活得挺好的,但12年之后,得分如果少于80分,就基本要被市场消灭了。

蓝鲸基金:您认为,中国私募行业当下正在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

曾令华:我认为,从整体上看私募行业正在优化,竞争格局在变好。如何去理解这个竞争格局?你一眼望过去,可以看到哪些是月亮哪些是星星,这种竞争格局就是清晰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私募行业有个非常突出的第一梯队,包括景林、高毅、淡水泉、星石这一些比较大的百亿老牌,大家都看得到。那还有一些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的,他们当中有一些业绩还不错但有待时间去验证。这种格局的优点在于,头部私募给行业带来一个标杆作用,一旦标杆被确立,那么好坏的标准就有迹可循。当行业很鱼龙混杂的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就让人觉得很混乱,感觉都是骗人的。

蓝鲸基金:这样的竞争格局,对于小私募来说其实生存下去会遇到不少挑战。

曾令华:行业净化当然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一些新生代、没有知名度的私募是很痛苦,募资募不到,因为很多资金都流到大私募去了。但是如果要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去考量,就不是看某个个体,而是从整体上去感受行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对过去比较混乱的局面,现在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对投资者来说,好坏的标准更加清楚。大私募抗风险的能力就会比较强,那新生代所遇到的问题,其实,也是行业理性的一个表现。

蓝鲸基金:那在当下这个竞争格局当中,小私募的机遇在哪里呢?

曾令华:这其实就是企业如何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问题。我觉得,这和去开一家餐馆、一家电影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第一点,这种竞争优势其实存在于一个比较窄的领域,范围要先划得小一点,形成相对竞争优势。比如说,你要么专注在一级市场做股权,要么在二级市场做股票。甚至再小一点,股票市场专注于做医药,做新能源,或其他门类,在某一个领域深耕,从而形成建立起相对的竞争优势和自己的特色,之后把它复制和扩大。这个是小私募刚开始生存,想要立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因为眼前的困境就被干扰,更要去坚持自己的特色。此外,之前提到的三点,要有诚意、要明晰自己的想法并传播自己的投资理念,不管是私募大小,都是要下功夫去做的。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本来就没有太容易的事情。

蓝鲸基金:你觉得,现在国内的私募他们所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有哪些?

曾令华:首先,还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今年中国股市的波动比较大,现在又到了2700附近。从长期来看,首先股票是预期收益最高的一类,但波动幅度太大了之后,做决定时就容易形成追涨杀跌的判断。因为大家都期望获得正收益,又要止损,一止损就会砍仓。这样的大环境,就给做私募增加了很多难度。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对冲工具并不是十分完备。比如虽然有股指,但做空是有限制的,融券也没有完全放开,很多个股是不能做的。没有那么多工具做对冲的话,就意味着没法去赚取很多定价错误的钱。

还有一个就是私募接受度的问题。虽然这一点比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时候私募还是没有被当成一个金融机构来看待。而且,对于从业者之外的很多人来说,现在统称的“私募基金”还是一个比较宽泛和笼统的概念。它既包括私募股权也包括私募证券,但这两者的环境是非常不一样的。从私募证券,特别是私募股票的角度来看,其实投入的资金就是在二级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闭环,不会存在巧立名目,然后挪用的情况。但现在,私募股权、私募证券都混为一谈,里面的误读就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