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消费众生相:新钱商与走向囤积的反面

对于大众来说,新钱商时代的生存要义是关注围绕自身的消费,重视对自身体验与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被消费主义驯化。

投稿来源:吴怼怼

一个网生青年的一天是怎样的?

起床刷微信,出行刷微博,购物上淘宝,一日三餐则离不开美团优惠券和下饭短视频。

作为消费主力军,当代人的生活被各种APP包围,踏入线下的每一步都在互联网上有备份。作为一个攻略迭出的年代,有人教你怎么花钱,有人教你怎么赚钱,当然,也有人教你怎么省钱。

消费主义1.0,省钱是拒绝网购,断舍离保平安,消费主义2.0,省钱是双十一狂囤,买买买秀快递盒。

到了如今,大众消费观又摇身一变,钱是要花的,但花冤枉了不行,小作文抄起来,“钱商培养”成为当代人网络生活第一课。

艾瑞咨询用最新发布的《"新钱商"时代——在线生活服务消费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多元的消费众生相。

01

钱是要花的,可冤枉了不行

轰轰烈烈的电商时代带给人们一种错位的消费现实:花钱去省钱。

双11、618、年货节,所有的电商节日都在告诉你,买的越多越划算,于是我们绞尽脑汁拼凑满减,不放过任何一个低价促销。但最终,我们买的越多,钱花的也越来越多,所谓省钱,成了我们放心大胆剁手的理由。

近两年,随着消费市场渐渐回归理性,大众对“囤积=省钱”的执念有所降低,一种区别于“物质主义”的消费观站上台面,这一代消费者对“省钱”有了新的理解。

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新钱商时代来临,消费市场渐归理性。

所谓“钱商”,简称MQ(Money Quotient),是家庭、个人通过金钱实现人生目标的能力总和,按金钱的使用途径分,包括储蓄、投资、消费的效用与合理性。

在过去,人们用“钱商”的概念衡量企业、家庭或个人的投资理财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投资决策的理性程度,在互联网下半场,大众消费观念进化,钱商的含义也更立体起来。

那么,“新钱商”又代表着一种怎样的消费趋势和理念呢?

早前,中国市场曾沉沦于消费文化的急速膨胀,从品牌到消费者都疯狂迷恋着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和符号。

而新钱商时代的带来则意味着,“大多数成熟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从"消费主义"向"本真主义"过渡,从"以消费为目的"到"通过消费过更好的生活"——从商品到生活服务均呈现出对于品质与价格合理性的重视。”

简而言之,随着一轮又一轮消费主义的洗礼与退潮,有相当大一批消费者逐渐从无度的狂欢中醒来,转向更克制理性的消费选择。

这些趋势在报告中都有得到投射。

比如,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钱商”特征越明显,2019年,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位列生活服务消费频次前5名;而从优惠券、团购活动实现的省钱数量看,江浙沪人民在省钱的金额上遥遥领先,尤其是上海人民单笔消费平均省钱金额是广东的2.02倍,而在年龄结构上,也呈现出银发族、家庭中坚力量、新晋父母、95后等老少通吃的结构。

可见,越是经济发达,经受消费主义洗礼多,同时消费水平又高的省份,人们的消费决策和对省钱的热衷程度越高。

另外,《报告》还显示,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购买优惠券、团购等消费行为已经成为用户在线生活服务消费的“标配”。

写字楼的青年,点外卖必开会员,六个会员红包不够用,还会再开加量包,搭配津贴、满减,一份外卖绝不虚高;周末外出聚餐,挑选餐厅必看排行,性价比与就餐体验都要兼顾;同时,大众点评写起来,没准哪天抽中霸王餐。

对于新钱商时代的消费者来说,钱是要花的,但冤枉了不行。不被双十一的“囤积”绑架,不被消费主义的“符号”洗脑,用理性消费改写人生体验。

02

当消费升级撞上数字化

消费升级一直是最近几年国内互联网企业与大众传媒议论的焦点。

而这场升级除了得益于大众消费观念与生活水平的进阶,也离不开数字化技术所铺就的花团锦簇。

作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释放出巨大的红利。浪潮之中,也催生了无数新的经济体,比如社交赛道的腾讯,电商领域的阿里,还有以美团为代表的生活入口和超级App。

当然,不仅仅在消费市场,在资本市场,超级App所带来的价值也在被不断看好。

在2019年度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就曾形容美团点评前所未有地将消费者与本地企业连接起来。

近600万商家、无数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趋势下,与分散在各地的消费者实现了连接,并由此开始了一场改造线上与线下生活的使命之旅。

艾瑞咨询的《报告》也显示,在新钱商时代,生活服务类平台从传统的团购优惠模式向提升商家经营效率、优化用户购买决策的2B+2C模式过渡。

对于用户而言,使用生活服务类平台的初衷也不再只是为了便宜实惠,而是为了充分、全面地比较商家信息。

尤其是以美团为代表的“Food+Platform”模式,在本地生活服务中,以吃为核心,不断满足用户延伸出来的酒店旅游、门票、休闲娱乐、出行等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互联网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连接了人和服务,在提升商业效率的同时,也让消费者获得了更多选择。

总结来看,在线生活服务平台的诞生,将用户的搜索请求与高质量的本地商家连接起来。它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带来更立体的消费选择,也使得商家可以在更低的前期成本下去接触更多的消费者,实现更高的转化率。

03

走向囤积的反面,物质主义还是体验主义?

这不是一个选择题,对于当代人来说,省钱并不是物质断舍离。这就好像,科技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让人类生活更加舒适,而不是让人无用武之地。

省钱的意义也不是物质苦修,戒断口欲,而是将钱花在值得的地方,“花得更少,生活更好”才是修炼“高钱商”的意义。

举个例子,具有“高钱商”典型特征的用户画像往往是这样的:银发网红阿姨擅用团购到餐产品,用买五颗莴笋的钱,喝五星级酒店下午茶;饭圈追星女孩为爱豆豪掷千金,但巧用“酒旅优惠”,就能在飞去演唱会的途中省一大笔。

这就好比PC互联网时代,擅用搜索引擎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则可能是看知乎回答刷B站学习,而在线生活时代,巧用美团这种“到店服务”则是消费常态。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不断进化,消费时代的主题也不停刷新。各种产业的发展在带给大众更多消费选择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每个人是不是拥有安排好生活的能力。

所谓消费选择,不仅仅是在有限能力里,可以选择的品质更好或更差的东西,而是所花出去的钱,是不是有带来相应的或更好的体验。比如,好不容易排上了网红餐厅,却因为点餐没看攻略而错过爆款单品;明明团购摄影套餐拍出来更便宜好看,却不小心盲选线下实体店,花了高价,婚纱照却是影楼风。

比起双十一草稿打满一页纸,最终却因为没把预售算进去而亏了好几十,显然是后者亏起来更肉痛。

对于“高钱商”人群来说,理性消费从来不是花更少的钱享受缩水的服务,而是花更少的钱享受同等、甚至更高质量的服务。

新钱商时代的消费者之所以要走向囤积的反面,修炼属于“高钱商”的省钱态度,是因为电商平台所宣称的“省”常常带给人们额外的开销。卸妆水囤到过期,为了凑单买上一些没有用处的闲置物品,甚至还有可能落入商家先涨价后降价的陷阱。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宣称感受到电商节日的降温,其实,最大的原因是电商平台那套看似省钱,实则费钱的逻辑在消费者数年来的钱包教训中跑不通了。

当代人正在从电商时代轰轰烈烈的囤积癖中逃离出来,用更理性的消费态度去规划现实生活,并逐步将消费重心向体验型迁移。

正如《新钱商时代:在线生活服务消费洞察报告》所显示的那样,在传统消费者眼中,所谓“省钱”,是指收入限制与消费能力低导致的对消费内容的妥协,是在高品质和低价格商品之间的被动取舍。

但“新钱商”时代,省钱是一种主动的价值主张,与收入无关,甚至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在追求“享受型”消费的同时,也可以追求理性和简约的消费观念——享受型消费同样可以精打细算,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优惠券、团购活动实惠地购买。

所以,走向囤积的反面,并不是物质的全面“断舍离”,也不必委屈自己,而是成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

事实上,这种观念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消费新生代们,促使中国消费市场走向千人千面的消费分级时代。

来自《麦肯锡: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至2018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了65%,远远超过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但其中有6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感觉富有,但仍然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尤其是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中,有人仍在增加支出,也会为高档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也有的调整了消费方向,开始努力省钱。

“精明买家”、“高钱商人群”、“体验型消费者”的出现,其实是中国消费社会周期性发展的结果。

当消费者越发理性,甚至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不需要用商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来定义自己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担忧的“符号的作用”就消解了。

对于大众来说,新钱商时代的生存要义是关注围绕自身的消费,重视对自身体验与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被消费主义驯化。

所以,“走向囤积的反面”,其实也是在走向消费的正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