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在私募不得志的赵枫,为什么能在睿远发出千亿爆款?

公奔私创业维艰,私转公创造爆款。

开盘15分钟认购金额突破60亿上限

上午10点认购金额超过100亿

中午12点突破400亿

下午收盘突破800亿

……

2月18日,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的第二只公募产品——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再次点燃基金发行市场,有渠道人士向蓝鲸财经透露,截至下午收盘,该基金在今天的认购金额已经突破了800亿,而多家银行渠道仍未暂停销售,最终认购规模或将在1000亿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睿远均衡价值三年的拟任基金经理,由新加入睿远基金的赵枫担纲。这是一位见证了基金行业发展历程的投资老将,他拥有24年的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曾参与过融通、交银施罗德两家老牌基金公司的筹备,也曾参与创办私募基金兴聚投资。

公奔私创业维艰

提及赵枫,可能很多新基民并不熟悉。

赵枫,1973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毕业后曾在上海中技投资顾问公司担任证券投资分析师,也就是在这里,赵枫结识了当时同为研究员的王晓明,为后来两人共同创办私募兴聚投资埋下了伏笔。

1999年,赵枫从中技投顾跳槽至鹏华基金担任研究员,自此开始正式踏入公募基金行业。

2001年和2005年,赵枫又先后参与了融通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的筹建,并在交银施罗德基金成立后出任投资副总监和交银旗下首只股票基金——交银精选的基金经理。可以说,交银精选能够至今都是交银施罗德基金的旗舰产品,赵枫从最初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的任职回报达到了370%,居同类基金前列,基金规模最大时超过了250亿。

交银精选是赵枫的成名之作,但也是赵枫加入睿远前的最后一只公募作品。

2010年前后,基金行业奔私潮渐起,2014年,赵枫也从交银施罗德基金离职开启了自己的私募生涯,与兴全基金前任副总经理兼兴全趋势基金经理王晓明、兴全合润前任基金经理张惠萍共同创立私募基金——兴聚投资,其中赵枫担任投资经理并分管研究团队。

三位明星基金经理共同创办,准备“大干一场”的兴聚投资却有些命运多舛,在成立第2年就遇上了2015年的市场大跌,且多只产品成立在高位。

据好买的私募基金数据显示,仅2015年3月至7月市场牛熊切换之际,兴聚投资就成立了中信信托-锐进41期、中信信托-兴聚尊享、兴聚财富3号等多只产品。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兴聚的多只产品在2015年、2016年发生了较大回撤,后续又因为仓位较低等原因反弹较慢,错过了2017年的大蓝筹行情,这无疑对以业绩提成为生的私募基金伤害巨大。

截至目前,这家成立了5年的私募资管规模至今仍停留在50亿元以下。此外,除赵枫外,兴聚投资的另一位合伙人张惠萍也已经离开公司,当初的3位合伙人目前仅剩王晓明一人。

加盟睿远发出千亿爆款

如果按照兴聚投资50亿元的资管规模来计算,睿远均衡价值1000亿元的认购金额,几乎是兴聚的20倍。

为什么创办私募不算顺利的赵枫,却能在回归公募后发行出了一只千亿爆款?

1、睿远基金品牌效应打底

最为重要的原因,无疑是睿远基金这一块金字招牌。

“陈光明+傅鹏博”的双重明星效应,让睿远基金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市场关注,其第一只公募基金——睿远成长价值混合首募获得了40余万户投资者认购、超720亿元资金追捧、配售比例低至7.03%,相信很多投资者仍然记忆犹新。

这只基金也确实没有辜负40余万投资者的信任,2019年3月末3100点建仓,却仍然能在当下的2900点获得丰厚收益,截至2020年2月17日的基金净值增长率超36%。

2、赵枫历史业绩优异

当然,赵枫也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

除了上述交银精选在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期间的任职回报达到了370%外,2008年初,赵枫在转任交银施罗德基金专户投资总经理后,也把交银施罗德基金的专户业务做得有声有色。2008年恰逢市场大跌,但赵枫不仅带领团队签下了业内专户首单合同,而且在业绩上无可挑剔,整个部门在2008年实现正收益,个人管理产品获取超过10%的绝对收益。

在私募阶段,以赵枫和王晓明共同管理的兴聚财富6号为例,该私募基金产品自2015年1月16日成立至2018年5月25日的3年多时间里,累计收益约23%,同期沪深300涨幅为4.99%。

3、基金经理大手笔自购背书

除了睿远的金字招牌和公募老将赵枫的复出,另一个让睿远均衡价值引起市场热议的,莫过于赵枫自购的3000万。

基金合同显示,为体现利益共担原则,基金经理赵枫将在首募期间认购3000万元并锁定4年,比投资者的持有期多出1年,且该认购部分不参与配售。如果按照60亿的规模上限计算,基金经理的自购比例占到了0.5%。

基金经理自购在业内不算罕见,但赵枫这么大的手笔却是公募基金22年来的行业内的第一人,已经远超丘栋荣大笔认购旗下三只基金(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小盘价值和价值灵动)的1600万份。

4、公奔私逆流渐成趋势

2019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基金行业人才流动一改往年“公而优则奔私”的热潮,在2019年公募基金业绩收获颇丰的同时,公奔私则创下了史上最低纪录。

据好买基金数据统计,如果按照严格定义,2019年公募基金经理“转私”的人数仅有1位,即仅有来自红土创新基金的丁硕。

与此同时,私转公反而频频可见。例如本文中的赵枫从兴聚投资回归公募加盟睿远,再比如大成基金徐彦在私募基金正心谷短暂停留后再次回到大成,前神农投资合伙人、研究总监方建回到银华基金,原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经理梁钧“奔私”数年后又回流至红塔红土基金担任研究总监等等。

“私募日子不太好过”是很多业内人士对于私募基金经理回流公募现象的感叹,特别是在近年来各大第三方评价机构涌现的背景下,私募基金竞争愈发激烈,而私募基金经理不仅要对业绩负责,甚至还要市场、销售、管理等各方面兼顾,背上募集资金压力和管理资金压力两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