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创股份业绩变脸,亏本买卖、牵强减值,在打什么算盘?

有舆论指出,威创股份此番变脸,用心良苦可谓良苦。放眼资本市场,通过计提商誉减值来拉低业绩基数,为新控股股东后续提振业绩做“铺垫”,也是许多上市公司的惯用手法。

投稿来源:铑财研究院

变脸太快,就像龙卷风。

1月31日,威创股份发布《2019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2019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盈利0.79亿元-1.58亿元,修正为亏损11亿元-14亿元。

由盈利到巨亏,如此反差, 直击打蒙了不少投资者。

2月6日,深交所向威创股份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披露相关减值明细、测算参数,更追问“2018年未计提商誉减值,2019年为何大额计提”。

收购雷变

威创股份在公告中表示,业绩前后反差原因在于,公司对商誉及其他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经初步测算,资产减值总额预计约12.76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威创股份成立于2002年,原主营业务为超高分辨数字拼接墙系统业务。后因主业增长乏力,其跨界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从2015年开始,威创股份通过收购红缨时代、金色摇篮、可儿教育等学前教育行业公司,由此实现学前教育服务业转型。

不过,收购也产生了大量商誉。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公司账面商誉余额约为174,332万元,累计已计提减值准备0元。

遗憾的是,现在来看,这一系列投资并购,买来的不是金瓜,还是大雷。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领域监管趋严,相关资本股均受到不小影响,威创股份自然也在其中。

其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中称,随着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推出以及各地幼儿园治理政策陆续实施,经初步测算包括商誉的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已远远低于其账面价值,幼教公司商誉出现大幅减值。

牵强减值

威创股份表示,受行业影响,收购的子公司客户数量在急剧下降,而子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也相对出现下滑。

基于此,2月2日,威创股份宣布,拟以3亿元转让可儿教育70%股权,此次转让将带来约6000万元的投资损失。同时,拟变卖逾8亿元的三处房产。

变卖资产、引入战投股东,威创股份使劲各种招数,以求扭转业绩颓势。

不过,努力身影,依然伴随不少质疑。

首先,相关政策早已发酵,且持续在影响相关业务,威创股份迟迟没有计提商誉减值,为何此时突然修正业绩预告,而且一次就计提12亿元?

其次,据威创股份公告,可儿教育转让给刘可夫、回声的议案已审议通过。这二人为可儿教育的创始人。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两人以3.85亿元的价格将可儿教育70%股权出售给威创股份。三年后,两人又以3.85亿元从威创股份处将可儿教育70%股权“赎回”,扣除已向威创股份分红约0.82亿元,该笔交易价格3.03亿元。换言之,威创股份高价收购可儿教育后,又打折卖给了原主。为何要做这样的亏本买卖?

再次,威创股份称,以可儿教育70%股权交易对价3.03亿元测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可儿教育转让价款现值为2.29亿元,由此形成的商誉损失为1.3亿元。那么,为何威创股份一边用买入的价格卖出可儿教育,另一边又对可儿教育计提1.3亿元的商誉减值?

这样的减值逻辑是什么,是否过于牵强,甚至任性呢?

控股权转让,在打什么算盘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上述粗放操作,威创股份在打什么算盘呢?

1月21日,威创股份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威创投资及其一致行动股东何小远、何泳渝日前与国信中数签署协议,国信中数拟通过发起设立并由其自身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的合伙企业。受让威创投资、何小远及何泳渝合计持有的公司2.195亿股股份,转让价款为14.56亿元,约合6.63元/股。

两件事情一前一后,自然引发了舆论质疑:商誉减值与控股权转让间是否存在关联?

有舆论指出,威创股份此番变脸,用心良苦可谓良苦。放眼资本市场,通过计提商誉减值来拉低业绩基数,为新控股股东后续提振业绩做“铺垫”,也是许多上市公司的惯用手法。

真相究竟如何,有待时间作答,铑财也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