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教育2020“收官”系列发布会: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信息化建设情况。

蓝鲸教育12月1日讯,今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教育2020“收官”系列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信息化建设情况。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担任主持人,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出席发布会。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现场发布报告,公涉及四个大方面。一是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经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达到了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二是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实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从台账建立之初的20万人降到现在的“动态清零”,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十三五”时期累计达到52.5万人。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到7739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700万人。

三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四是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新活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万人增长至现今的1732万,增长了12.5%,有力支撑起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任友群在报告中提出四点,一是构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二是夯实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地位;三是增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活力;四是提升了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地位待遇。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了“十三五”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

刘景指出,总体情况方面,第一是财政投入逐年增长。

从2016-2019年财政教育投入情况看,一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逐年做到“一个不低于”。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二是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做到“第一个只增不减”。2019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3.5万亿元,是2015年的1.34倍,年均增长7.6%。

三是全国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做到了“第二个只增不减”。2019年各级教育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达到幼儿园8600多元、普通小学11900多元、普通初中17300多元、普通高中17800多元、中职学校17200多元、普通高校23400多元,年均增幅在5%到12%之间。

第二是使用结构逐步优化。

从使用的情况看,一是体现了“保基本”; 二是体现了“补短板”; 三是体现了“促公平”; 四是体现了“提质量”。

第三方面是效益逐渐显现。

主要做法方面,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有关部门,着力从六个方面完善了落实4%的长效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保”。

一是坚持用服务国家战略来保4%;二是坚持用落实支出责任保4%;三是坚持用健全生均标准保4%;四是坚持用发挥资金效益保4%;五是坚持用全面加强监督保4%;六是坚持用宣传示范引领保4%。

下一步有关工作考虑方面,刘景在现场表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的精神,从统筹“两个百年”“两个大局”“两个大计”的政治高度,建章立制、构建体系,加快推进教育财务治理现代化,切实提高“识变、应变、求变”和“育先机、开新局”的能力。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持续巩固4%成果,推动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更好满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需求,更好发挥教育经费服务保障和政策导向作用。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以生均标准为基础的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四是加快推进教育财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在发布会现场,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第一,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

第二,优质资源供给和教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第三,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第四,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

第五,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六,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防护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