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再无“新鲜故事”

一个让人们背负巨大购房成本的企业,人们是不欢迎的。

文|氢财经 黄润

2020年8月13日,贝壳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顶着中国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的光鲜光环,以及背靠腾讯、万科、融创、百度等实力股东,贝壳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因为它生而具有讲述宏大故事的可能性,既能讲房地产规模故事,也能讲互联网科技效率故事,还能讲国民住有所居的故事。

此后,贝壳的股价一路飙升,一度涨到每股79.4美元,180多倍的市盈率,总市值超过6000亿元。

好景不长,2021年的贝壳开始了断崖下跌模式。2021年8月13日,在贝壳上市一周年时,贝壳市值跌去了4000亿元。

曾经“高光”

贝壳的玩法,是把自己做成行业基础设施,吸引同行来平台上经营,从中赚取佣金,相当于地产版的“淘宝”。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2020年,疫情期间,人们被迫封闭在家,传统中介的带看业务突然失灵,线上看房突然之间成了刚需。拥有线上找房技术的贝壳找房一夜爆火,用户纷纷奔赴贝壳网上看房,贝壳的知名度,下载量、活跃度瞬间飙升。而这些,最终促成了2020年8月的贝壳上市,上市当天,贝壳给大家讲了一个动人的科技故事:

265家经纪品牌;

超4.2万门店;

全中国103个城市;

超过45.6万名经纪人。

2019年,贝壳产生了2.1万亿元的交易总额,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

这些规模数字让贝壳的故事很动人。估值的核心,不是贝壳已经做了多少,而是贝壳未来还能做到多少。而未来还能做多少,比拼的不是你单打独斗的个体能力,而是平台化的思维方式。而贝壳,被投资者公认是一个被科技武装、涵盖买、卖、租与装修的“住房入口”,来了都是客,不欺大压小,用平台化的思维方法,来搞定贝壳、用户与客户共同富裕的问题。

所以贝壳的科技故事,让投资者听得津津有味。曾经高达186倍的市盈率,让一众互联网科技公司如百度、阿里、京东、网易20倍上下的市盈率实在是相形见绌。

贝壳,脱胎于链家,这只千亿独角兽的故事始于2018年,它是中国最大的房产交易平台。

走下坡路

上市一年后,也就是2021年8月13日,贝壳的高市值神话,开始破灭了。尤其是,主要创始人左晖离世。左晖去世之后,贝壳找房的市值蒸发了1800多亿元。

根据贝壳2021年财报显示,二季度二手房交易服务营收为96亿元,同比仅增长4%。二季度贝壳的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大降61%;二季度毛利率只有22.1%,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2.5%。

需要注意的是,二季度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8.6%,增速超过了新房及二手房交易营收,同时,二季度营销和推广费用为12.41亿元,同比增长57.5%。贝壳解释为线上和线下广告投放和品牌宣传活动的增加,以及业务拓展人员的增加。

加大广告投入、营业成本暴增,贝壳仍然营收乏力,利润下降。

这样的情况,贝壳自己也懂。所以贝壳给投资人打了预防针: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在145亿元至155亿元之间,较2020年同期下降约24.6%~29.4%。

内外交困

贝壳股价为什么下滑?

首先是,估值杀。中概互联的公司去年牛市泡沫过大,现在处在估值回归的过程,且美国互联网房产中介股票也出现大幅下跌。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其次是,逻辑杀。国家对垄断型公司的重拳打压。今年夏天,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在朋友圈举报贝壳在房产交易中存在垄断行为,称贝壳强制房企“二选一”,呼吁国家对贝壳进行反垄断调查,罚40亿元。导致投资者的恐慌,抛售贝壳找房的股票。所以,现在投资者更担心的是,贝壳是否构成垄断。在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日趋严厉的背景下,阿里、美团都在不久前给了答案。

更重要的是,购房者苦贝壳久矣。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以来,贝壳在各大城市上涨中介费,购房成本飙升,引得消费者愤怒。贝壳存在泄漏个人信息的风险。有个别网友只是在贝壳上随意浏览下,中介电话就马上打过来,推荐房源。今年6月,工信部通报了一季度垃圾信息投诉情况,贝壳找房排名居前。所以,8月18日,杭州住保房管局旗下的“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个人自主挂牌房源”的功能。

消息一出,很多消费者,大声叫好,希望有关部门落实取缔中介、让房产中介彻底消失的措施。

显然,一个让人们背负巨大购房成本的企业,人们是不欢迎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贝壳找“新居”:年营收800亿,难掩增长焦虑
剥开千亿贝壳
贝壳正式登陆港交所, “一体两翼”持续深耕居住服务蓝海
贝壳正式登陆港交所,以“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形式返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