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跟踪一头猪的前世今生

智慧农业将彻底改变农民“看天吃饭”的命运。

文 探客Tanker 王颖

编辑 | 蛋总

如何在猪圈里准确认出每一头猪?

从下面这张图片中你能看出这两头猪长得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把它们放入猪圈,你还能在“芸芸众猪”中找到它们吗?

你做不到,但AI可以。

去超市买苹果你能看出它长在哪里、浇过多少水、施过多少肥吗?

你做不到,但AI可以。

如今的农民伯伯在种粮食的时候,无论浇水、施肥还是收割、运输,都不用亲自动手了。

以上种种,现在都可以靠“智慧农业”的各种科技手段实现了,而且运用在农业领域的智能技术远不止如此。

1、跟踪一头猪的前世今生

想必大家还记得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造成的全球生猪价格飞涨,猪肉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了40几元一斤,“蒜你狠”、“豆你玩”的历史在猪肉价格上重演。

但猪肉价格的一路走高并没有让生猪养殖户一夜暴富,反而因为猪瘟的影响让很多养猪场面临倒闭,养殖户损失惨重。

“非瘟时期,我们的措施和手段可能比现在全国人民防新冠疫情还要严格,任何一件进入猪场的东西都要严格消毒,饲料的加工也从原来的60、70度加到了85度,生猪出栏的时候要经过3道关口才能到屠宰场,在中转站层层消毒才能到终端市场。这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成本,以前一斤普通毛猪的成本大概6块多,非瘟出现后就达到了8块5。”壹号食品董事长陈生对「探客Tanker」说。

得益于AI技术的迭代,如今在生猪养殖中给每头猪“建立档案”已经不是新鲜事——阿里、京东研发的“猪脸识别”功能及相关系统,可以对每头猪的来源、生长速度、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督。

(图 / 央视网视频截图)

据「探客Tanker」了解,猪脸识别技术除了数据监控外,还能根据每头猪的情况定制喂养方案,对饲料的数量和种类严格把关,把每头猪的重量、肥瘦控制在统一的标准内。

2018年,影子科技的猪脸识别产品已在猪场落地,在用户的实际体验中,半年时间影子科技的猪脸识别就迭代了2.0版本。“有了猪脸识别可以不必再往猪耳朵上安装芯片,这标志着养殖业正发生一种从被动式向主动式卫生保健的转变。”英国专家马克·汉森教授在《卫报》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这是企业与养殖户的“双赢”。

养殖业既要从事生产也要兼顾销售,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和营销模式的转变,传统企业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需求。

“2011年到2012年是传统商超的黄金时代,当年我们在一家超市每天能卖1.5头猪左右,现在已经变成0.75头了。传统商超在2013年就开始出现亏损了,当时我们就意识到必须提早布局互联网经济。”陈生说。

要提高养殖效率就必须从养殖监测到数据管理再到营销模式层层把关,对传统企业来说,短时间内提高一头猪的成长速太难了,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智能化技术应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可以提高效率,而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与销售的效率。壹号食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长期的探索,并在今年7月腾讯微信和北京大学联合发起“数字中国筑塔计划”时第一时间加入,通过企业微信、自研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来打造智慧农业。

对于传统的农业公司来说,建立数字化系统需要更多地考虑运营的优化,比如:如何提升猪的质量?如何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生产系统和财务系统如何升级迭代?

“我们自己的IT系统建设到一定阶段时会遇到瓶颈,业务快速扩张使建设系统的效率跟不上业务的发展,就需要外部的支持产生新的赋能。2016年企业微信和钉钉刚刚出来,我们发现它可以解决我们内部审批的问题方面,也是解决我们内部移动办公的方式。”壹号食品信息部负责人陈巍对「探客Tanker」表示。

客观来看,企业微信、钉钉、飞书这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办公工具,的确为数千万企业在提升办公效率方面助力不少,如企业微信依托于微信的庞大社交生态,如今除了可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及时链接外,还衍生出链接To C客户的功能,包括建立社群、引流吸粉、搭建企业的私域流量等等。

“无论是做农业、零售、金融,还是做地产的,最终服务的客户都是C端用户。企业微信作为一个人的B端身份在拥有身份背书和权限管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户的C端身份——微信ID与它产生一对一的直接连接,它是一种更加稳定、更加底层的连接。”腾讯企业微信业务负责人陆昊对「探客Tanker」说。

众所周知,当前传统商超正逐渐没落,而线上销售份额越来越高,这对传统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早地在养殖端到营销端部署现代技术,可以更快地在新经济时代完成企业转型,提高效率。

当新经济模式出现的时候,一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将不止是同行。数字化系统、大数据、物联网、AI都会在不同环节为企业提供数字化变革的“武器”,而对于农业领域中的养殖业、种植业等细分行业而言,则更需要善于利用好这把“新武器”。

2、监控一粒米的成长历程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唐代诗人郑遨用短短十个字写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写出了农业生产的艰辛。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但“大”不代表“强”。2020年,我国小麦进口量为838万吨,大米进口量为223万吨,而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更是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分别为1033万吨和1130万吨。

“技术论证和应用实践都表明,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可实现农业大产业的精准布局、技术管控、提质增效,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等人在《面向2035年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到。

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出台了众多政策,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着重提到了发展数字农业推进物联网实验示范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如今,AI已经深扎于我国的田间地头。

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下文简称“基地”)建立了一个集合果园种植、大田精装作业、智能农机观摩、自动气象站的教研一体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区。

据了解,园区内的耕种都采用无人化措施,比如机械播种育苗,机械化灌溉,无人机植保,不止有“机器狗”在田间移动监控农作物长势,还有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采收。

当前,基地内采用智慧化流程种植的甘蓝平均产量超过4000kg/亩,而且减少了55%的人工投入,每亩地可节约人力成本1000元。

要实现全程无人化生产,首先需要标准化种植,且“机器狗”和无人驾驶拖拉机的成本相对较高,在示范基地内可以不计成本进行实验,但对普通农户来说恐怕还要等到技术更加普及,使用成本更低时才能广泛应用。

另外,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系统管理的智慧化解决方案也是农户迫切需求的。在这一方面,科大讯飞的智慧种植整体框架就涵盖了农事管理ERP、AI预警决策等功能,一体化系统可以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到人员管理、财务核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辅助。

此外,科大讯飞的AI预警决策可以通过语音技术、深度学习等为农户解答农事问题,同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及病虫害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中的“农事打卡”界面设计非常简单,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可以进行操作。

(图 / 科大讯飞官网截图)

科技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今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进行科技化改革,农业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自然要跟上科技化的脚步。

猪脸识别、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拖拉机收割……越来越多的AI技术被用于农业生产环节,这些看似离我们日常生活遥远的技术成果其实早已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扫一扫超市农产品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粮食的产地、猪肉是多少天出栏的等等。

3、农业也能“解放双手”

“归根结底,数字化就是为了提高效率。科技的发展会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提高效率的工具,不止生产效率,还包括研发、沟通效率、协作效率。这对整个产业提供的帮助不止一点一滴,甚至可能是根本性的提高。”陈生认为。

现阶段,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或者其他农业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家畜病死率,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精细化管理重新定义智慧农业。

而从研究探索阶段走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规模化应用,是智慧农业的必由之路,即便打通这条路径还需要千万农民、技术人才与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

目前,国内智慧农业四大应用场景分别为:精细化养殖、数据平台服务、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植保。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发展的双重支持下,智慧农业近年来的发展开始加速,但仍存在人才短缺、硬件设备成本高、技术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要完成智慧农业的系统化建设,需要从基础层面开始,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AI、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智慧农业的切入口,将先进的理念落到实处,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成果。

“我国要跻身世界农业现代化国家第一梯队,唯有加快部署智慧农业,推动智能装备替代劳力,根本性地提高生产效率。”赵春江院士在《面向2035年的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中提到。

发展智慧农业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关键,不仅应用在种植、养殖阶段,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也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而随着各农业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下游越来越开阔,像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协同办公工具以及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都能为智慧农业的实现“助一臂之力”。

未来,我们不仅能用AI养猪种菜、除草施肥,还能监测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提升管理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总而言之,智慧农业将彻底改变农民“看天吃饭”的命运。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100亿,四川第一个乡村振兴母基金来了
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结果出炉,冠军团队曾为北京冬奥供菜
长期跑不过沪深300,农业指数还能投吗?
从田间到餐桌,5G、IoT、AI如何催生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