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杯海伦司,假装年轻人

不喝海伦司丢脸吗?

文|零态LT 周乙

编辑|胡展嘉

最近同事们彷佛在玩一个“如何证明一个年轻人是年轻人”的游戏。

他们频频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打卡海伦司的动态,从对外经贸大学店到工人体育场店,再到时代广场店...科罗娜、轰炸机、野格、长岛冰茶,各种品种,可谓花样百出,让人不得新生好奇:海伦司怎么突然就火了?

很多人甚至没听过这个牌子,大致只知道是一家很便宜的小酒馆,让海伦司真正名声大噪的是在本月10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股价上涨22.91%,市值超300亿港元。“酒界黑马”的标签一下立得死死的。哦,不,精酿界可能会更准确一些。

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21日,精酿黑马海伦司在我国共有528家门店,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占比分别为12.5%、56.1%及31.3%,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并非局限于酒吧和传统餐饮领域,海伦司的财富密码可以归功于一句话:致力于打造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平台。

毕竟,人总会老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像我这么愿意承认自己老的老男孩更是属于稀有物种,这句话也让海伦司一路高歌猛进,暴打资本,疯狂收割年轻人。

毕竟被声讨“装x代言人”的星巴克如今都已平稳打入酷爱消费的我国年轻消费群体的腹地,以海伦司为首的精酿啤酒成为一种新潮流,也不非不能容忍。但那些叫嚣着“精酿啤酒为年轻的国人开辟了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则着实想让人出来怼两嗓子。

在探讨这究竟是不是在收年轻人的智商税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整个啤酒以及精酿市场。

近年来,啤酒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着巨大的形象变化,精酿啤酒的消费市场,也带着别样的标签,逐步在年轻一代的消费者群体中铺展开来。

精酿啤酒是什么?向精酿爱好者提问这些问题大概会收到很多种不同的回答,有的言及口感,有的谈论酿造方式。

那精酿啤酒与记忆中随处可见的哈啤,青岛等啤酒又有什么不同?如果要区分两者差别的话,我们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工业啤酒”。

工业啤酒的酿造酵母是单一的拉格酵母。生产时同样使用啤酒花、麦芽、酵母和水酿造而成。但为了节约成本,压缩酿造时间,保持一定的产出量,会在里面加入大米、淀粉、玉米等原料来取代麦芽,甚至可能在保证口感这方面而加入添加剂。

最后酿造时间和产出量是达到了,但是在口感方面也变得单一而寡淡,啤酒的麦芽汁浓度也非常低。要知道,工业啤酒的酿造时间一般只需7天左右,喝不出麦芽汁的味道也是正常的。但与此相对的是工业啤酒的保质期较长,一般可达半年或1年左右,不必时时惦记着它的时效。

大众一直以来所熟知的,绿色瓶装的百威、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哈尔滨啤酒等都属于工业啤酒。而业界最清晰关于精酿定义的介绍,还是延用多年的美国酿酒师协会关于“精酿啤酒厂”的定义:

小型:年产量最多不多于600万桶;

独立:酒厂不被或是低于25%的股份被非精酿啤酒厂控制;

传统又创新:使用传统或创新的原材料,遵循传统或创新的酿造方法,创造别样的风味。

从数据上来看,啤酒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产量1889万千升,而精酿啤酒的年产量仅是前者的5%。属实算不上大市场。

但就是这么个小市场,却把场子炒得热热的,推高精酿热度的,不仅有海伦司,还有资本。近几年,各大啤酒集团纷纷入局精酿啤酒领域,百威全资控股鹅岛,并购开巴和拳击猫,并开设精酿啤酒酿造厂;青岛啤酒和珠江啤酒也推出了IPA、皮尔森等品类高端产品。同样的,各大投资机构也纷纷注资精酿啤酒品牌。

从大的环境来看,随着我国精酿啤酒行业的发展,产品性价比显著提升。整个市场的热度确实在升高。今年1~6月,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2834万千升,同比增长6.8%。其中,啤酒规模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产量1889万千升,同比增长10%。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专业团队相结合投资兴建精酿啤酒企业,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深圳等城市,精酿啤酒销售量已占5%~8%,在三四线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从全行业看,今年上半年,整个酿酒行业的利润总额却实现了历史最高水平,首次半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也就是说,现在的规模以上酒企半年的利润总额相当于2017年白酒规上企业干一年。利润贡献中,除了占据酿酒行业利润总额八成以上的白酒行业外,销量最大的啤酒行业也赶了上来。

虽然精酿啤酒市场总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势态,但持续发展之中也夹杂着许多消极因素:

1、大多数消费者认知停留在浅层次

我国的啤酒文化起步较晚。

19世纪啤酒才进入中国,建国时期对发展和饱腹的需求大大压缩了啤酒的生产,直到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市民消费水平提升的环境下,啤酒生产才重新焕发生机。虽然我国如今已是全球啤酒消费大国,可对于啤酒最基础的“解渴去暑”概念仍保留到现在,将啤酒细细品味享受的概念还未曾大规模普及。

2、原材料供应困难

就拿生产啤酒的重要原材料啤酒花来说。迄今为止,我国没有开展系统的酒花繁殖选育工作,酒花种植业技术相对落后。一个酒花品种从开始育种到大规模种植至少需要8年,还不一定成功。因此我国酒花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传统品种,没有开发风味创新型品种。

3、市场行业规则模糊,难以统一管理

大部分迅速发展的领域都会面临巨大的内部冲击,精酿啤酒也不例外。

大量的人员技术关注度进入精酿啤酒领域本是好事,但不经事先观察筛选准备的涌入会让圈内环境变得鱼龙混杂。精酿啤酒厂多是独立的厂家,体量小且数量繁多,难以高效管理。一些小型啤酒厂的生产因为技术资金人员等实际条件限制,粗制滥造出来的酒品难以入口。

更有甚者,只是冲着“精酿”的名声而来,为了敛财,将千奇百怪的啤酒冠以“精酿”名号,这些行为让接触不深的受众产生误会,对精酿啤酒的发展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

以上只列举了部分精酿啤酒发展面临的隐忧,并非全部。

但对于部分精酿爱好者而言,精酿啤酒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酿造自由”的价值观,更是一种证明自己的多消费圣经。而商家也乐意把精酿啤酒包装得更为奢华,将其与各种独特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宣传,抬高精酿在受众心中的消费地位。

来看看海伦司的包装大法:就说酷不酷、炫不炫。

但本质上来说,精酿啤酒与工业啤酒只是生产酿造方式和采用的材料不同,在温馨雅致装潢精美的酒馆喝精酿的人,也并不能证明比大街上撸串吃腰子喝扎啤的高人一等。你如果非得比年龄,那我无话可说。毕竟,打着这个概念的海伦司,正在海岸的另一边,成为资本的弄潮儿。

在海伦司上市庆祝活动后的交流会上,海伦司的两位董事、高级副总裁雷星和张波也透露了海伦司的未来策略方向:“海伦司会用‘年轻人线下社交平台’的打法来做,而不是局限在酒吧和传统餐饮,要做大平台和小前端。” 据了解,海伦司正慢慢将名称中的“小酒馆”去掉,逐渐“去小酒馆化”,往平台化方向发展。

但显然海伦司单个个体代表不了精酿行业的未来,在海伦司有限、篇幅不多的宣传中,传递着一个共同的故事,其老板徐炳忠是一名70后的创业老兵,出生于湖北利川,当过特种部队侦察兵、做过保安、在老挝做过生意,其身份和资料信息极度隐秘,在海伦司上市当日,徐炳忠也成功踏进福布斯亿万富豪的行列。

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为什么徐炳忠能够成功,并抓住年轻人的红利,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懂年轻人的永远不是年轻人。

海伦司上岸了,却叫不醒微醺的年轻人。礼拜天的晚上,我也喝了杯海伦司,93年老大叔就这样成功挤进了年轻人的队伍。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烧烤店、火锅店发力精酿啤酒,餐+酒能否大于二?
要价千元的高端啤酒有未来吗?
蜜雪冰城否认涉足精酿,但更大的看点是什么?
千元啤酒“围猎”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