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村办企业”凭什么能以小博大?

探索“隐形冠军”生长的土壤。

文|正解局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主要工业强国之一,堪称全球工业界的标杆,实力非常雄厚。

戴姆勒、西门子、拜耳、博世、蒂森克虏伯、大众、宝马、巴斯夫等德国工业巨头,可谓是世界工业企业的翘楚,展示了德国强大的工业实力。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些世界闻名的大企业背后,还隐藏着占德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大约有370万家。

而这些中小企业产值占据了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4%,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是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

那么,德国中小企业为何那么强?又是如何以小博大,为德国赢来工业强国的美誉呢?

1、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曾提出过一个"隐形冠军"的概念,特指那些在专业细分市场占有领先地位,但知名度不高,却又极具影响力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几乎都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产品精良,而且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从说一不二的定价权到市场占有率都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事实上,全球大约有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1300家企业在德国。

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制造业很多领域的“隐形冠军”,最主要的一点是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按照欧盟的划分标准,德国把雇员人数250人以下、年营业额5000万欧元以下、总资产43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

为了扶持这些中小企业,德国政府可真是尽心尽力。

非但出台了多部限制大企业垄断经营、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的专项法律,更是将全国重大科研、工程、投资等一半以上的项目规定只限中小企业参与。

就这样,德国政府还担心中小企业钱不够用,不仅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提供政府担保,还以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等各种渠道把钱贷给中小企业。

德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和政策的框架示意图

目前,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还同时提供2%-3%的利息补贴。

一句话,不怕你贷款,就怕你贷不到款。

德国政府如此对中小企业关怀备至,关键还是因为这些企业实在争气。

2、

在德国,中小型企业出口份额占到全国的68%。这些产品领导世界市场平均超过20年,早已是各行业的翘楚。

德国很多中小企业大多是看似毫不起眼的村办企业,规模却是世界级的,在许多细分市场的全球占有率高达70%-90%。

德国中小企业很多是不起眼的村办企业,但是却在全世界许多细分市场都占有不小的份额

你去德国乡村,随便逛到某个小企业,可能眼前那个普普通通的农夫就是全球某个生产领域的超级大BOSS。

任正非曾说:“高级水晶杯、高级的银餐器都是德国小村庄生产的,我去过两个小村庄,他们打出来的表格说他们从来不谈销售,他们谈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村办企业啊,讲的是他占世界份额的多少。”

德国大多数在国际享有盛誉的中小企业就隐身在如此不起眼的小村庄内

更可怕的是,这些中小型企业不是局限在某个门类,而是遍布各行各业。

其中工业产品占69%,消费类产品占20%,服务型产品占11%。

而工业产品还可细分为机械制造36%,电子行业12%,金属加工11%,化工类7%。

事实上,德国中小企业有65%是家族企业,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悠久。

其中38%的企业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他企业的历史也几乎都超过半个世纪。

这里面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创立于1365年的德国施宏威公司(SHW GmbH),曾是全球最大的金属生产和加工企业,现在早已是世界一流的精密机床制造商。

历史悠久使得德国中小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将自己领域所有技术全部吃透弄懂,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逐渐形成了强悍的市场竞争力。

比如德国的伍德(Würth)公司,这是一家专做螺丝和齿轮的百年老企业。规模不大,制造出的产品却是全世界公认的高品质螺丝产品代表,广泛应用在机械、化工、精密仪器、家具以及制造业等领域。

想想看,一家成立一百年的公司,时间全死磕在螺丝研发和生产上,这得是多“恐怖”的精神。

而这样的精神被人誉为“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几乎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神话。

今天,“Made in Germany”几乎是全球制造业的神话

可最初的故事并非如此。

3、

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其实还是个令人不齿的标签。

原因是德国当时虽说出了很多艺术家、理论家,可创新能力并不咋地,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甚至许多产品都是直接抄袭人家英国的,抄得那叫一个“严谨”。

正因为抄得实在太像了,英国人发火了,在自己早期的《商标法》里明文规定,凡是德国货,必须标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以此和纯正的英伦产品区分。

德国人憨厚一笑,一开始还没觉得有啥了不起。

直到看见英法等国靠着技术创新又开公司又卖产品,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才痛定思痛,老老实实在反思后开始了自主创新之路。

德国科研实力本来就不弱,再加上工业基础雄厚,不到百年时间就在各个领域诞生了1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科技上的突破也反哺到了制造业,凭借良好的技术实力加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才萌发了如宝马、西门子、万宝龙钢笔等享誉全球的德国知名品牌。

在不断创新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德国人领悟到“德国制造”最重要的保障其实是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德国的人才教育体系,对实践与基础工作格外重视,他们的秘密武器就是著名的“双元制”:即德国学生在学习期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

拿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大一入学后就分配在企业车间绘图纸、造零件。然后将这些零件直接放在车辆上测试,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打分。

等学生对汽车制造有了切身感受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如此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德国学生往往一入学就参加企业实践,然后再转入理论学习

这种实践教育贯穿了整个德国教育的始终。

在德国,小学一毕业就面临分流,根据成绩和表现进入不同中学:主体中学、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

德国的主体中学大致等同于我们的技校,学制五年,毕业继续接受相关职业教育,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实科中学有点类似我们的中专,学制六年,在参加过职业教育后可以当护士、银行职员等专业性更强的工作。

只有不到30%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有机会读到学制九年的文理中学,然后通过会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可以说,几乎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在学生时代结束后,都要从事3-6年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拿到相应的职业证书后方能就业。

一句话,在德国,你哪怕去种地,也得拿到种地的职业证书。

正是如此严格而且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才使得德国制造业有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而这些新生力量又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可靠又稳定的保证。

4、

客观上分析,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有很多令人艳羡也难以复制的优势和背景。

这其中有政策的因素,也有中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问题。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时间远不如德国同行,不论技术实力还是人才储备,也多多少少有需要赶超的地方。中国中小企业和德国同行相比,在技术实力等领域有着较大的差距

不过,和中国中小企业有点类似的是,德国中小企业也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有的至今依然是“祖孙店”、“父子店”。

然而,这些德国的中小企业正因为看重家族的荣耀,始终把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作为矢志不渝的信条。

德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且大部分经营已超过50年

一句话,发展不一定要多快多强,但是一定不能干砸牌子的事情。

对比一下,中国许多中小企业,急于求快求大,甚至为了牟利做出诸如山寨同行、以次充好、偷税漏税等等令人不齿的违法行为。

这样急功近利的态度和做法,不仅缺乏勤奋、踏实的工匠精神,也没能将企业作为一份长久的事业来耕耘。

德国中小企业正是因为“知耻而后勇”的决心,靠着长期默默坚守,从技术和实力逐渐占据行业制高点,才有了厚积薄发的今天。

从这点来说,很多中国中小企业还需要补课。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牛文文:“专精特新”的新世界
第14届创业家年会即将召开|“专精特新”时代,绝不会辜负真正的奋斗者
跨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鸿沟”,京东有什么绝招?
金融市场受疫情短期冲击有限,中长期看好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