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雷军周鸿祎都来了,岂能当成儿戏?

造车的热度,是个人就能蹭一蹭?

文|启盈门

近日,团车CEO闻伟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口水战”引发了跨界眼球。1月16日下午1点,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转发并评论了团车CEO闻伟宣布造车后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公开炮轰团车,称其“大概率是骗子”,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1月17日午间,团车CEO闻伟在社交平台回应:“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1月18日,闻伟表示,造车不会儿戏,团车首次产品发布时诚邀李想出席。

自从“明日回国”的贾跃亭造车失败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兴起,雷军、周鸿祎、余承东等众多手机厂商纷纷开始造车,2015年是“互联网造车”元年,2016年就成了“互联网造车”重在参与年。2021年是互联网造车上路年。那么,这些大佬们都造了哪些互联网汽车,为何被当成了儿戏呢?互联网造车,为何被指不靠谱?今日来一探究竟。

01 互联网汽车没有上路,人却“跑路”了

卖车,团车在行。那么造车呢?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团车网净收入6110万元,同比减少38.9%;第三季度毛利润4680万元,同比减少35.1%。就利润来说,团车似乎很难达到蔚来创始人李斌提出的400亿造车门槛。截至当前,团车网(TC.US)市值为5579.70万美元,较上市之初已蒸发90%以上。团车利润下滑也意味着,这家公司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那么造车或许是一个选择。

关于新能源汽车,不仅车企蠢蠢欲动,多少互联网企业也都想来分一杯羹,在造车新势力刚刚兴起的那几年,每一家造车新势力几乎都是拿着一份PPT叫嚣着要挑战特斯拉,然后就能融资到几十上百亿。可悲催的是,互联网企业造的车还没上路,人却跑了。一起来细数下,互联网造车的失败案例。

拜腾,从万众瞩目到濒临破产

2018年1月发布了首款车型——BYTON Concept。随后经过数次融资,拜腾汽车累计融资到了84亿元资金。在2018年到2020年间,拜腾汽车在南京盖工厂,在上海装修设计中心,并且世界各地路演、展览,可谓是动作频频。

然而,也就是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拜腾汽车几乎已经花光了它所有的资金。再加上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刚刚发布旗下首款量产车M-Byte的拜腾汽车彻底打入了谷底。

2020年6月,沉寂了半年的拜腾汽车再度因为被央视曝光“烧光了84亿却造不出量产车”而推上了风口浪尖。当月29日,拜腾汽车宣布正式停产停工,并且暂停中国内地的业务,而原本有望救拜腾汽车于水火的M-Byte量产上市也随之胎死腹中。

苹果闭门造车遇阻,“造车梦”缩水

2016年,苹果给自己的造车项目起了个名字叫“泰坦计划”。当时据一位麦肯锡汽车分析师预估,到2030年苹果汽车项目市值6.7万亿美元。然后,后来苹果公司汽车项目裁员数百、暂停自产汽车计划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被纷纷打脸。以苹果的巨大品牌影响力,年度上百亿美元研发费用,上千人的研发团队,数以亿计“果粉”的殷殷之期……就连手机巨头苹果公司都能在造车项目上栽跟头,可见互联网造车,绝对不是儿戏!

明日回国?贾跃亭高调造车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内的乐视超级汽车(LeSEE)自2016发布了概念车之后再没了声音,莫干山的“工厂”实际上一片荒芜;而贾跃亭以个人名义在美国投资的造车团队法拉第·未来,也因资金链断裂中止。

前360副总裁沈海寅曾经为了把握住汽车行业的转折点,他选择离开360,成了一个新造车行业的创业者。“再造一个沃尔沃”是投资人们对前沃尔沃中国董事长、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的期待。那时候,一批新人争相杀入造车业,除了沈海寅和沈晖,还有易车网董事长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UC创始人何小鹏……一时间,中国市场上崛起了十数家初创车企。多年过后,大浪淘沙,多少互联网造车企业步履维艰,蹒跚前行,大多数黯然失色,落荒而逃。光搞概念炒作,吸引投资人投资,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02 除了价格战,互联网汽车还有啥亮点?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科技造车成为现实,而智能化必将成为汽车互联网领域的下一个方向和趋势,万物互联时代,汽车正在从传统的出行工具逐步演化成为融合娱乐、办公、生活等多种属性为一身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所以在各个造车新势力在狂打价格战的同时,还得需要具备一些特色和亮点,才能圈住车主的心。

然而,新能源汽车槽点“颇多”。

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吐槽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痛点多。

续航时间短,充电桩少,电池组昂贵,售后不健全。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技术不够成熟,在核心方面存在大缺陷与漏洞。譬如,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至今尚未平息。

03 为何宝马奔驰奥迪,“低调”应对互联网造车?

小的互联网车企互怼,而宝马等一流车企为何保持沉默,而不是站出来捅破这层纸呢?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汽车”这个词语的兴起,再到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冷静的反倒是传统汽车企业。为何宝马奔驰奥迪“低调”应对互联网造车?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宝马新能源车型销量超过48,000辆,同比增长69.6%。其中,纯电动BMW iX3在首个完整销售年的销量超过21,000辆。从2014年至今,宝马已累计在华交付近14万辆新能源汽车。

一般来说,成熟的车企都需要5年时间才能推出一个全新的车型,对于行业新进入者来说,所需时间则更长。一款汽车产品,需要经历研发、设计、制造、测试、量产多个阶段,其中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消耗、大量的人员协作,以及各个环节上极强的技术研发能力。

造车是个烧钱、慢工出细活、生产周期长的事情。习惯了产品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公司,恐怕无法适应这样的生产模式。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也是直到2012年,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互联网公司选择造车虽然能够招募车企高管与技术人员,但仍旧是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最重要的是,汽车行业的核心专利,仍旧基本集中在传统汽车企业手中。

可以说,这些传统车企在闷声发大财,而互联网车企往往成为街上赔本赚吆喝的哪一位。

2021年,小米雷军100亿造车,孤注一掷,雷军豪言壮语:“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预计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才能正式量产。

2021年10月18日,360发布公告称,拟投资29亿元入股哪吒汽车。12月,哪吒汽车交付10127台,同比增长236%,造车新势力阵营中,成为“蔚小理”之后四强选手。

周鸿祎说,“造车也分为上下半场,新能源车也不是新生事物,造车新势力三小龙(蔚来、理想、小鹏)增速喜人,他们的共性就是互联网创始人,都是互联网造车,而未来的下半场将是互联网造车。”

毋庸置疑,互联网企业造车原本是互联网从虚到实的转型过程,而且主攻新能源而非传统汽车,这是行业新气象。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新能源车零售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乘联会预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550万辆以上,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5%左右。新能源汽车有望突破6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2%左右。

然而,有一种不和谐丑剧不断上演:有一种造车模式,雷声大,雨滴小,只见股价过山车震荡,不见汽车上路踪影。把互联网造车当儿戏,单纯炒概念、骗投资屡见不鲜。因此,质疑互联网造车是“吹哨人”,是对沉沉欲睡的投资者最好的警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互联网巨头造车狂想曲:投资、技术支持和亲自下场
大厂挤进车间
互联网造车大战将起,巨头博弈新格局走向何方?
雷军也要上车!互联网大佬为何争相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