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密集出台,这个行业要起飞了?

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文|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付一夫

冷链物流再迎利好。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进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会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支持符合条件的基础性、公共性重大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步伐,为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消息一出,便引来市场热议。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以来,冷链物流的利好政策一直不断。那么,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何深意?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1

何为冷链物流?这个看似高冷的名字,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在消费升级浪潮下,国人对于生鲜类消费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生鲜类消费品从出厂到运输再到市场终端,需要消耗的时间往往较长,不利于其保鲜,因此人们想到将冷冻工艺与制冷技术应用至生鲜产品的物流过程当中,以此来确保易腐易损的生鲜类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从而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并尽可能减少损耗、降低成本。

这便是所谓的“冷链物流”,其运输对象主要包括生鲜食品、医药制品(疫苗、血制品)、农产品、化工品等等。

从产业链角度看,冷链物流大体可分为上游冷藏基础设施供应商、中游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和下游使用者三部分;其中,上游涉及到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及冷藏设备的生产企业,中游涵盖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型冷链物流企业,下游使用者主要分布于食品、医疗产品等市场终端以及其他行业。

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发生在今天,那么如果想让杨贵妃能吃到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荔枝,可能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荔枝的运输:

先是有专门的冷藏设备设计和制造商,为荔枝运输提供技术保障与配套设施,如冷藏车生产、冷机制造等等;再要经过干线运输、冷库运营与城市配送等环节的相互配合,以此来确保荔枝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之中,最后送达到杨贵妃手中。而这些,基本诠释了现代冷链物流的全部过程。

说到底,冷链物流仍是物流的一种形式,其宗旨当然是保障生鲜、快消品以及特殊医药产品的品质,并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不过,既然名字里多了“冷链”二字,冷链物流必定与普通物流还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运输过程更为复杂。

冷链物流中的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必须要遵守3T 原则——即Time流通时间、Temperature贮藏温度、Tolerance产品耐藏性。由于冷链运输的产品品质很容易随着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都有必要严格控制各自对应的温度以及储藏时间,并且要求运输者必须密切追踪和监督商品流通的全部过程,这显然要比普通物流复杂得多。

第二,各方面成本相对更高。

通常来说,需要用冷链进行运输的产品都很“傲娇”,对于时效和温度有着较高要求,而且在运输的每个环节也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较高要求,运输条件堪称苛刻。不仅如此,生鲜与其他易腐产品还需要特定的运输设备、温控设备、保鲜设备和储存设备,每一样设备的价格都不便宜。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冷链物流绝对算得上是物流中的“贵族”。

以上便是冷链物流的基本面貌。

2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投入门槛高、运营成本贵、回报周期长等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冷链物流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2016年冷链物流收入甚至还不到社会物流业总收入的3%。

然而最近几年,冷链物流却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不仅备受各路商家的竞相热捧,而且国家也屡屡出台政策文件予以支持。例如,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供销总社、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都先后发布了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明确给出了详细的项目建设规划与问题解决方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三:

一则,居民消费升级的提速。

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消费升级将会显著提速,民众的消费需求增长将从生存型、数量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就我国而言,2018年人均GDP为9771美元,2019年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国人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反映到食品上,就是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尤其是对于食材的质量、营养、口感、安全等因素愈发看重。

生鲜类食品虽然售价偏贵,但口感更佳,且营养也相对更为丰富,自然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不过生鲜类食品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全程冷链,于是生鲜类食品需求的增长也就带火了冷链物流。

以冷鲜肉为例,冷鲜肉又称排酸肉,在冷链环境下经历了较充分的解僵成熟过程(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0~4℃),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肉质细嫩,滋味更加鲜美;反观热鲜肉这种最传统的市售猪肉,多为半夜屠宰、清晨供应上市的新鲜肉,其生产简单易行,但口感和风味较差,食品安全同样难以保证。

二则,生鲜电商的爆发式扩容。

受需求端消费升级、互联网的大发展与便利生活趋势的影响,整个零售行业也开始自我革新,生鲜电商便是因此而得以蹿红。

由于生鲜购买为高频次的即时性消费,故而消费者对生鲜送达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提出高要求,不断考验生鲜零售商的物流水平。而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占比达到了20%~40%,若是某一家能在冷链部分有实质性的突破,必然会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正因如此,各路生鲜电商巨头们都开始重金投入自建冷链体系。再加上生鲜配送、社区团购及预制菜需求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冷链“最后一公里”的冷柜、配送箱等设备需求增长,种种因素叠加,极大地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则,国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引爆了舆论,事件的不断发酵,使得国民对于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正是在于冷链,该事件的深远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着冷链物流的大步前进。

3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冷链流通率以及农产品冷藏运输率等多项关键指标仍有显著差距,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备叠加生鲜产品自身保质期短、易损坏等特点,使其在层层流转中产生较高的损耗率。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损耗率都要大幅度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次的局部疫情反弹都和冷链物流有关,这也不断提醒着人们: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漏洞亟需尽快补上,否则不仅不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

在此过程中,冷链物流有三个痛点需要克服:

首先,食品安全保障较低。

对于生鲜类消费品来说,由于流通环节众多,流通标准要求较高,在缺乏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产品品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即使部分平台会提供食品溯源服务,在经过复杂的流通环节后,也无法确保食品安全。更有甚者,部分企业表面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节省物流成本,运用敞篷车运送低温物品或进行间歇式供冷,在运送途中关掉冷冻设备。如此一来,不仅食品质量会大大降低,还会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其次,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低。

如前文所述,生鲜类消费品的运输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这便在客观上要求更为全面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食品冷链体系建设进程仍显缓慢,继而制约了冷链流通率的提高。

例如在运输环节,我国冷藏车数量占货运汽车的比重偏低,且由于质量检验标准缺失等原因,专业的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并不算高。此外,冷链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信息多靠人工传递,效率不高,“断链”现象颇为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冷链系统的及时性。

再如装卸环节,很多企业依然采用人工搬运的传统方式,整体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偏低,很容易导致在装卸过程中,因为无法一直保持低温而造成食品的腐败。

最后,冷链物流技术专业人员匮乏。

冷链系统的建设和操作对专业化要求很高,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涉及技术型人才、信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类。然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从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数大约有20万,但物流人才的缺口超过100万,供不应求的局面非常明显。这当中,专业冷链物流人才供给的形势更为严峻,很多企业员工都缺乏对冷链物流技术的深入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这些痛点,也指明了接下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差距的存在也说明潜力的巨大,在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行业不断进化的综合影响下,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在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前景可期,也将有望诞生一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未来如何,拭目以待。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