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内娱一直“想念”那英?

那英的“人设”没崩,节目的口碑彻底崩了。

文|壹娱观察 丫老师

“怎么又是那英?”成了今年综艺节目弹幕里频率最高的评论之一。

毫无疑问,从《乘风破浪3》那英作为“师姐”回归,再到喜剧节目《脱口秀大会5》《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那英做上“评判者”的角色,几乎每个长视频平台的S+综艺都没有放弃“那英效应”的追求。

那英的综艺身份在不断转变,而适配与否,逐渐成为综艺话题的重要来源。

2020年后,那英不再担任《中国新歌声》的导师,再次作为综艺常驻嘉宾,是从《浪姐2》开始。

《浪姐2》剧照

《浪姐2》放大了那英身上的“喜剧人”气质,结合她的过往言论和一贯大大咧咧的直爽性格,那英迅速成为综艺真人秀追逐的新宠。今年,《乘风破浪3》再度回归的时候,虽然前期备受质疑,但那英也贡献了“宁那贝儿”“打麻将”等热搜造梗话题,而到了《脱口秀大会5》,那英作为领笑员一登场,却招致其综艺嘉宾生涯里的“最多差评”,随后,那英又出现在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的评委会阵容里,有了《脱口秀大会5》的先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节目播出前就有网友对那英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好在第一期阅毕,这次那英的表现无功无过,与于和伟的“唱歌”“记得交税”更是成为名场面,这次那英似乎可以安全下车了。

为何那英能一下子成为“综艺神兽”?而现在的内娱综艺究竟需要怎样的“活人”?

内娱活人需要“那英人设”

这两年娱乐圈刮起了“考古”风潮,那英是在这波浪潮中受益的艺人之一,但和另一个代表人物王心凌并不相同。

王心凌一度淡出公共视野,再出现时,又特意还原了她职业生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与一代人学生时代记忆里的她几乎无异。8090后追捧王心凌,其实是从自己过往的青春岁月里突然挖出了一块儿保存完好的化石。但如果王心凌没有经历过暗淡、被埋没的那些年,也不会有重新发掘的效应。

那英的事业并没有真正中断过。

当然她不是天天挂在热搜上的流量明星,又因为音乐市场不景气,也已经长久没有发过专辑,近些年她在诸多场合演唱的歌曲《默》,也是发行于2015年的歌了。

《默》MV

和自己的天后好友王菲一样,那英这两年似乎也成了影视作品主题曲专业户,但无论这些主题曲还是在某些大型晚会上演唱的歌曲,那英近些年的作品传唱度也远不如很多“抖音神曲”,固然她始终是华语流行乐坛歌后级别的人物,但“天后”这个称号,本身就已经与当下娱乐圈最热闹的核心无关了。那英在内娱考古中被“发现”,和她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更多和她的言行性格有关。

论对于那英的了解,00后的网友不见得比他们爸妈清楚,比如他们可能唱不出那英几首代表作,也说不出那英曾经的感情经历,但他们爸妈不见得知道十一年前8月26日的那个凌晨,那英发表过的重要讲话。

尽管那英发出这条微博的背景依然成谜,但也正是因为没受到背景故事的限制,这句话才被大家自由地用来表达情绪,它的截图被做成表情包,被印在手机壳上,成为大受欢迎的网络爆梗。

到了那英参加《浪姐2》,她的“喜剧人”表现,使得其在很多原本对她不熟悉的年轻观众心中的形象丰满了起来。

比如,在节目开始的采访里,那英说明她来参加《浪姐2》的原因:“我不是想挑战她们,我是挑战自己,是不是能够跟这些人好好相处”。

这种“女王发言”在今天的内娱本就少见,再经过一番网友的网络考古,把那英当时的一些言行放在今天的娱乐环境下重新评判,更显得她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内娱“活人”。

那英也确实通过综艺节目成功圈粉,有些即便在当时被认为是略显无礼的行为,也因为那英言行一致,而得到“洗白”,获得了某种豁免权。《浪姐2》和“网络考古”相辅相成,共同把那英推入年轻观众的视线。

于是乎,“那英人设”和“那英效应”也就顺理成章地壮大起来。

这样一个既有国民认知度,又有人气和分量,还自带喜感的嘉宾,自然会受到综艺PD的喜爱。

《中国好声音》剧照

但不论是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还是在《乘风破浪》里做“练习生”,这些都还在那英的专业范畴,她的性格,无论对节目效果还是她本人来说,都是锦上添花。

可是到了《脱口秀大会5》,那英的口无遮拦、大大咧咧、随性而动,就成了没有同理心、不尊重规则和咋咋唬唬。于是,那英的“人设”没崩,节目的口碑崩了。

“喜剧人”倒在喜剧综艺?

那英在《脱口秀大会5》上被诟病,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她不懂脱口秀,具体表现为笑点只局限在她有生活经验的恋爱、育儿领域,在点评时也言之无物,二是她帮大张伟拍灯,破坏了节目的规则。

这显然这不能全部归罪于那英,《脱口秀大会5》的赛制和作为“东道主”的李诞应该负更多责任。

《脱口秀大会》前两期突围赛的赛制给了“领笑员”很大权限,领笑员是否拍灯会直接影响选手的去留。

在这种情况下,那英“乱拍灯”的行为就会对比赛结果造成很大影响。

《脱口秀大会5》剧照

而另一方面,《脱口秀大会5》作为一个已经进行了五季的综艺,积累了一批资深观众和粉丝,他们跟随《脱口秀大会5》乃至这个行业一同成长,对于选手和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的了解远比那英要强得多。

在这些观众看来,相比罗永浩、杨天真、包括张雨绮,那英显得太过于外行。本身她对于脱口秀的认知就太过浅显,不足以作为评判依据,或者说,不够“高级”,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替大张伟拍灯,就更加搅乱了比赛。

关于领笑员个人的观感是否足以构成评判标准,领笑员是否需要“懂”脱口秀,来之前要不要做功课,在另一位“姐姐”宁静来参加上一届比赛时,已经被讨论过一番,没想到《脱口秀大会5》还能再踏入同一条河流。

在宁静来做领笑员时,还有少部分观众认为,宁静也可以代表一部分“普通观众”的视角,但随着《脱口秀大会》又火了一届,到了今年,那英和周迅虽然都自称是观众,也没有出现向宁静那样连去年的冠军都认不出的情况,但她们的确已经没法代表“普通观众”了。

《脱口秀大会5》剧照

当大部分观众都觉得两位领笑员不如自己懂“脱口秀”,也“笑不到点子上”,更不能共情当代年轻人的情况下,那英替大张伟拍灯、周迅忘记拍灯等情况再出现,且影响到了比赛结果,就会令观众不满。在罗永浩不在的情况下,李诞本该自觉成为“大局观”担当,但他却没有进行任何调整,李诞和节目组应该负更多责任。

那英在《脱口秀大会5》上的表现让她的风评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谷,也直接令该节目口碑开局不利。豆瓣上很多打出一星,二星的短评里都提到了那英和周迅。

以至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官宣阵容后就立刻有网友抱怨,希望那英“放过喜剧节目”。

但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那英的表现又讨喜了很多。

一方面和赛制有关,在《喜剧大赛》里,那英作为评委会会长的权重远没有《脱口秀大会5》中那么高,5位会长和127位现场观众都是100分。

另一方面,《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才进入第二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接触这种新的喜剧形式,在知识储备和观赏经验上没有什么差异。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剧照

此外,脱口秀表演虽然不是百分百非虚构,但大部分表演者还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创作都是从自身经验出发,这种情况下任何对于其表演的评价都会直接指向这个人,观众也更容易和表演者共情,但那英完全不能与外卖小哥等“普通人”的生活共情,观众也感到被冒犯,此时那英不是普通观众的代表,台上的表演者才是。但是,在《喜剧大赛》里,喜剧表演和演员本人,观众都有间离,对于表演或者作品的批评也不那么容易直接冒犯到创作者和表演者。

综合以上因素,同样是喜剧综艺,同样手握打分的权力,那英可以在《喜剧大赛》安全着陆,却在《脱口秀大会》上遭到恶评,是赛制、观众和表演形式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而那英其实没有任何变化,她还是那个“不专业”的那英。

究竟要不要请“那英”?

综艺节目到底该邀请怎样的嘉宾,艺人又该如何选择适合展现自己的综艺?

目前看来,在有专业性的节目里担当类似评委、导师这样的角色,显然是需要慎重的。

那英此前被挖掘出的一个宝贵素材就是她在活动上被媒体问到如何看待章子怡担任歌唱节目的导师,那英直言不讳地说“她带不出冠军”,也不懂章子怡能发挥什么作用,“隔行如隔山”,而章子怡就站在一两米开外的地方。

那英这次却忘记了自己当时给章子怡的忠告。另一边的《脱口秀大会5》节目组似乎也不够了解自己的观众,他们好像并不清楚,观众心中真正合适的领笑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那如果不是评委,只是宣称为“代表观众”呢?

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会设置一个代替观众视角的角色,所谓提供一个外部视角,最常见的是恋综类节目的观察员,但观察员不会对人物发展进行干预,而《脱口秀大会5》这样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竞技性的节目真的需要吗?

即便需要的话,也要选择一个真的能代表观众的嘉宾,这就需要考虑,观众愿意被什么样的嘉宾“代表”?对方应该是一个比自己略“专业”一点的“高级”观众。比如大家呼唤的张雨绮、汪苏泷等,他们不像李诞一样身处行业之中,也没有大张伟那么的思维奔逸,不能说出选手在文本、表演上的每一个技巧,但是能够和观众一样对很多有效的梗作出反应、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观众需要的“互联网嘴替”,如果能比大部分观众更好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那就更好了。至于能否自带笑点,那是综艺里的彩蛋,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

《脱口秀大会3》剧照

如果只是像周迅、那英这样因为爱看节目,想要一个前排座位,不如效仿之前某一期的马思纯、杨天真,就坐在台下真的只当个观众,不然影响了节目效果,节目组和艺人必然要承担风评被害的后果,但大部分情况下,艺人作为一个更具体、明确的靶子,只会承担更多。

所以,艺人在接综艺的时候也该为自己多想想,不要轻易地走出“舒适区”。

而所有综艺节目也要知道,在当下人群越来越聚焦、观众审美越来越严格,有一定专业壁垒的节目是否只想着拷贝之前成功过的“那英效应”,而不深思“那英人设”的适配情况。

李诞曾经说过“米未是我的大学”,对于如何选嘉宾,米未之前的《奇葩说》其实做出了很多探索,同样是把一个小众领域带到大众视野,同样是要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李诞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向马东学习。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