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幅超250%,二股东清仓,呷哺呷哺已渡过“危险期”?

资本总是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文|侃见财经

在经历了一波大级别的反弹之后,呷哺呷哺的二股东选择了“割袍断义”,彻底地清仓了呷哺呷哺。

受此消息的影响,呷哺呷哺1月11日股价下跌4.5%。然而,对于呷哺呷哺来说,二股东清仓带来的下跌最受伤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海底捞、颐海国际以及九毛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统计显示,自去年五月以来,作为港股食品龙头呷哺呷哺上涨超过了250%,涨幅超过了“火锅一哥”海底捞。

在资本市场,股价的涨跌一般是强者恒强,但是如果股价的拐点出现,那么作为龙头也相对比较抗跌。那么对于呷哺呷哺二股东这种战略级别的投资人而言,此处则是一个退出的好时机,因为对比公司的业绩,很显然此处清仓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

根据公开资料,2008年11月,呷哺呷哺获得了英联投资5000万美元的注资。到了2012年,因为此前餐饮企业上市遇冷,英联投资将呷哺呷哺的股权转让给了泛大西洋资本集团旗下的GASF。

据悉,GASF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专注于投资亚洲成长型企业的公司。

GASF投资呷哺呷哺之后,该公司也开始疯狂扩张之路。根据统计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呷哺呷哺的门店数量从300家增长至1024家。

当呷哺呷哺的增长开始放缓时,这家公司开始减持套现。根据呷哺呷哺的财报显示,其上市之初,GASF持有该公司的股票数量为3.14亿股,股权占比高达32.32%。

到了2017年四季度,GASF开始了首次减持;2018年一季度,该公司继续减持,两次减持之后,GASF持有呷哺呷哺的股权比例下降至19.74%。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给餐饮行业带来的巨大的打击,且在当时的环境下,由于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做了错误的决定,让这家龙头火锅企业“深陷泥潭”,且股价出现了大跌。在如此背景之下,呷哺呷哺的日子自然更不好过,而GASF也是瞅准了时机于2020年四季度进一步将股份降低至13.6%。

如果复盘,我们会发现,这家公司每一次减持几乎都在高位,本次清仓也不例外。根据消息显示,1月11日市前现两宗大额成交涉及1.47亿股,每股均价9.25港元,涉及资金为13.59亿港元。有消息称,这正是呷哺呷哺二股东GASF所为。那么为什么陪伴了呷哺呷哺长达数十年的股东会在此时“抛弃”这家公司?

侃见财经认为,原因有两点:

第一,目前的股价相对较高,业绩难以支撑。根据其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旬,呷哺呷哺的营收分别为54.55亿元、61.47亿元、21.56亿元(2022年上半年),其2022年中旬营收同比下降比较明显。

从其归母净利润来看,2020年至2022年中旬,呷哺呷哺的净利润分别为0.02亿元、-2.93亿元以及-2.8亿元(2022年上半年),亏损幅度有所扩大。

从股价的角度而言,自2022年5月开始,呷哺呷哺从最低2.776港元/股上涨至最高10.26港元/股,所以从业绩角度而言,其难以支撑目前的股价。

第二,盈利预期不明朗。经过疫情这三年,不少餐饮企业虽然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是距离真正的复苏还有一段时间,对于GASF而言,当下可能是一个阶段性高点,所以选择清仓合情合理。

综合而言,任何一家股票的上涨阶段性可能有炒作的因素,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业绩的体现,所以呷哺呷哺应该努力将业绩回正,从而进入到良性循环当中。另外,呷哺呷哺还表示,2023年还将继续启动全面扩张计划,预计在国内和海外开店超过240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