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与它的7年“智变”

因为新的产业布局,新的智能制造业发展,这座北方的老工业城市,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市值榜

一台白鲨Mix潜水器,正在下潜到水下40米的位置,缓慢、小心翼翼。

40米的水下深度,不会对潜水员构成生命威胁,人类自由下潜的极限可达100多米,但这台机器可为潜水员提供额外的动力,缩短下潜时间。

现在,工作人员正在对白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他们在深水区移动着这台机器,白鲨还搭载了多个昂贵的摄像头——这可以让潜水员更方便的记录水下的一切。

所以,白鲨不仅仅是一个辅助潜水器,更是一台加载了智能模块,并开启水下娱乐生活方式的机器。

白鲨的制造公司“深之蓝”在天津,除了专业水下作业客户,他们也将产品卖给那些在风景秀丽地区潜水的深水爱好者们——这与我们通常听到的“天津智能”有所不同,现在,智能制造也在为普通人的生活添加更多更有趣的产品。

而那些蕴含强大科技的设备,如火箭上天,钻探石油,组装飞机、或运算一个庞大无比的数预测台风走向,这些超级工厂里的故事,仍旧每天上演。

位于天津东丽区的某航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款新型火箭整流罩正在加紧生产。车间内高度洁净,所有设备的运行井然有序,并严格按照程序执行——这是一个集研发、孵化、制造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科技产业园,

它还有个别致的名字:空间站“造梦厂”。这间工厂正在研究新的航天材料应用,这个领域看起来很窄众,却能够形成巨大的产业集聚,并带动产业链发展。

很显然,神秘的航天新材料,和可供潜水者应用的水下探测器,一大一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智能科技。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天津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3.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1.9%——以此为根基,正是天津发展智能科技产业的信心所在。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今年该区重点抓好223个新项目开工,并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在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布局建设10个未来产业集聚区。

长远来看,天津因加持了大算力成为“超级数据工厂;因拥有大火箭、大飞机制造基地而成为“超级制造工厂”,又因为潜水器、无人机等贴近民用的装备而成为“智能生活方式工厂”。

就在5月18日到21日,天津举办了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百度的李彦宏、联想的杨元庆、360的周鸿祎、阿里的王坚等,一众头部互联网大厂齐聚天津,一起探讨实现包括ChatGPT、算力、AI等最前沿的智能科技发展趋势。

他们也在现场讲话中,提及了与天津智能相关的数字与期许。

杨元庆透露:2022年联想在天津的业务营业额近2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提前两年兑现了联想在津发展的第二个千人百亿的目标。

周鸿祎则拿出了360两款大模型产品,并说: 360将继续把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天津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相结合,特别是为数字天津数字化战略植入更多的人工智能的能力。

同时,在本届大会期间,天津一共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8个,协议总金额约815亿元,签约的制造业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

天津的智能产业创新,再次被激发。

一个共识是,自2017年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落地,依托世界智能大会这个窗口,天津不仅都在7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完成了巨额招商项目,更是夯实了发展智能产业,发展高新产业的战略布局。

截至目前,已颇见成效。

算上天津与世界智能大会已经相伴,并走过了7年春秋。这一过程中,天津这座城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创新之变

将智能产业多样化,天津以“智能”为本的科技创业,有备而来。

一项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的“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在5月初上演。

这项赛事由科技部指导,目的是挖掘、培养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天津累计1.2万余个企业和团队参加大赛,400余个项目参加全国总决赛,150余个项目获得全国奖项,获得投资、融资额超过20亿元。

但数字仅仅是纸面功夫。天津智能的创新实力,在广袤土地的产业园、新区、以及那些神秘莫测的实验室里开展。

一些创业项目,首先以技术形式出现。

在南开大学,一项脑机接口技术实验成功。这是由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的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这一长串技术文字翻译过来,就是指进入脑血管的电信号可以被人为控制。

这项技术相当关键,且具有突破性——有关“脑机接口”,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那时,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在在大会上正式发布。之后2022年11月,我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于第四届天津脑—机接口研讨会上发布。

沿着这一时间线前行,“脑机接口”从实验室的技术过渡为产品。

比如,天津大学研制的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i-NeuroSys Robot)系统,它的最终作用,是让中风导致肢体残疾的患者康复起来。

而今,这套系统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检测,并在多地医院临床测试成功,受益患者3000余例。

这种由实验室走出来的创新创业,正在天津因智能建设不断完善,持续更新。而一些老牌天津创业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行业排头兵。

上述“深之蓝”便是佼佼者。

这家于2013年在天津经开区成立的科技公司,专注于水下智能装备自主研发,如今已是该领域的头部公司。

去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行业权威媒体Internet Deep(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德本咨询发布的“2022机器人企业创新50强”榜单中,深之蓝作为水下智能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位列榜单之上。

从一开始探索缆控水下机器人(ROV),到生产水下滑翔机(Glider)等产品,工业设计和技术试验相加,深之蓝的产品从海洋石油、海上风电、科研科考等专业领域,逐渐探索到潜水、海洋探索、水下拍照等民用领域。

如今,以科技为本的深之蓝,凭借种种扎实的水下技术,在专业领域备受赞誉——但它仅仅代表了天津智能制造业的一个侧影,在天津,智能应用的领域触达方方面面,更多的时候,智能是促进这座城市发展的关键枢纽。

智能之变

科技为天津创造了价值,智能就是天津的枢纽。

这座城市不仅为“深之蓝”这位样的科技创业公司,提供丰厚的孵化土壤,同时,通过大数据、算力,以及科技制造生态链的完整建设,天津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智慧中心”。

仅以天津超算中心为例,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15000项计算任务在这里执行,其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京津冀。

这并不只是单摆浮搁的数字,要知道,在北京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工程师们日以继夜的进行产品研发,天津供给了大量的数据和算力需求;在河北省石家庄,药企的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中实验合成各种药剂,其中繁杂的化学计算和实验数据,源源不断地通过网络交由天津处理。

以数据处理为枢纽,仅天津超算中心,就助力取得超过4000项创新成果,累计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近150亿元,应用涉及生物医药、基因技术、航空航天、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等诸多领域。

不仅服务于实体经济,天津这个智能枢纽还挑起贸易数据的大梁。

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2.01万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1.1%——经济贸易高速发展,也让数据中心的建设越来越成为刚需。

位于天津自贸区的铜牛云数据中心,距离北京市中心110千米、天津市中心20千米、天津滨海新区30千米、天津滨海国际机场5千米,其建设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天津空港经济区数字化发展。数据中心每天处理南来北往的物流数据,利用强大的算力,将京津冀地区纷繁复杂的物流运输,梳理得井井有条。

天津的智能,也不仅仅只是算力、数据这样“飘在空中”的科技。作为重要的“智能枢纽”,一些实体项目同样用科技服务八方。

比如天津规模最大的工业品智能仓储基地方盛智仓,其建立就是为重要生产制造企业、大型央国企及周边区域客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化采购解决方案。

这一智能仓储部署料箱18000余个,货架高度超过8米,可实现13大类商品逾7500种SKU的智能运转——在智能仓部署之前,工业品拣货模式是拿着订单到每个储位拣选货物,人员作业动线较长,作业效率较低。

而智能仓则包含了iWMS、贴标机、机器人等装置,仓内的货物自动入库、自动扫码、自动贴标、自动出库及智能盘点作业。

人工作业通过智能枢纽转化为更具生产力的科技仓储,其创造的价值不仅在于人力成本降低35%以上,拣货准确率也能从93%提升至99%以上。

更重要的是,仓构建了完整的工业品供应链数字化协同体系,这一数字化能力贯穿了商品从生产、存储、送达到消耗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这一切都是天津智能枢纽的价值,而本质上,这些智能产业的部署、应用都来源于这座城市不断的创新。

城市之变

天津不是一座“冒进”的城市,智能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是循序渐进,稳步而踏实的。

这一过程经历长久,但也可以用举办了六届的世界智能大会来概括。

世界智能大会无疑是天津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城市的“智能”变化。

几年来,一大批人工智能项目加速落地天津。数据显示,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共签署约800项合作协议或项目,总投资额超过6253亿,投资方向集中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

且在本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共发布22项成果,涵盖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方案、应用案例、标准规范等,其中13项是首次对外发布,首发率达60%。

智能创新是无限的,天津这片土地也因七届世界智能大会的滋润,而产生了强大的科技基因,甚至成为诸多科技公司、企业总部的首选落脚地。

资料显示:紫光云、360、TCL、联想、麒麟等企业总部落户天津,央企二级总部通用机床成功落地,阿里巴巴天津中心、华为鲲鹏生态、腾讯全国最大IDC数据中心、科大讯飞北方声谷、中电科新材料、海康威视、新松机器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已投资落地。

这些项目选择在天津发展,一方面成就了自身——正如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等人所说,以前参加世界智能大会是客人身份,现在是已经落地天津,成了本土企业和主人。

另一方面也重塑了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2722亿元,比5年前增长101.3%,翻了一番。

大公司争相落户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建设也全面展开。累计31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位列全国第一;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累计达到1400余家,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07.2,位居全国前列。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位居全国第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累计建成5G基站超5.5万个,固定宽带用户下载速率保持全国第二。忽米网国家级双跨平台落户天津,培育了宜科电子、中汽数据等26个行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超万家。

如今,天津市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24.5%。这个比重在2020年时,还是23.6%。

这些数字正是7年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津发生深刻“智”变的缩影。

天津正在持续朝“智能之都”进化。因为新的产业布局,新的智能制造业发展,这座北方的老工业城市,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