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节点财经 三生
在这个新能源变革的大时代,有一样东西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那就是电池。从手电筒、游戏机到手机、电脑乃至智能汽车,电池的用处几乎无处不在。
在商业世界中,电池相关产业自然也成为各路资本追捧的目标。从宁德时代、比亚迪,到欣旺达、亿纬锂能,电池行业涌现出不少百亿乃至千亿级巨头公司,造富效应同样令人侧目。
但是,在这一片繁华盛世背后,有一家公司却显得有些落寞。相比前面的几家公司,这家公司绝对是老字辈,知名度也堪称国民级别,但即便如此,其市值水平和发展规模却被后辈们远远甩在身后,令人惋惜。
这家公司就是南孚电池,连续28年位居中国碱性电池销冠。
“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强”、“遥控车用过,遥控器还能接着用”,相信没有多少人没听说过南孚电池的名字。但是,在电池如此重要的今天,南孚电池背后上市公司安孚科技不到50亿的市值水平,似乎与其品牌知名度并不相配。
也许有人说,这是因为南孚电池主做碱性电池,错过了动力电池的风口。那么,为何早早成名的南孚,错过了成为千亿巨头的机会呢?
1、被外资耽误了的“国民品牌”
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南孚电池坎坷的上市之路。
上市之前,是南孚电池快速崛起的幸福时光。
南孚电池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还是一家只有7名工人,窝在闽北小城南平市小山沟里的电池厂。1986年,时任厂领导陈来茂出国考察,了解到美国市场已经在用碱锰电池,毅然引进了当时先进的LR6生产线。
1988年,南平电池厂联合等多方资本力量,南孚电池由此诞生。此后,1993年其打造出了中国第一条无汞碱性电池生产线,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当时曾不可一世的松下,金霸王、劲量等国外品牌,都成了南孚的手下败将。
但是,作为合资公司的南孚电池成立之初,股权较为分散,为后来埋下了祸根。
1999年,摩根士丹利等出资设立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并在此后成为南孚电池的控股公司。但是,摩根士丹利并未将南孚电池成功推进港股,第一次上市以失败告终。
随后,2003年时,摩根士丹利将其持有的72%中国电池的股权,以1亿美元卖给了美国吉列公司。此时,吉列公司旗下还有一个电池品牌,就是金霸王。外资控股之下,南孚电池成为金霸王的“垫脚石”。
后来,吉列公司又被洗护巨头宝洁收购,但宝洁仍是外资。在此期间,在此期间,南孚电池原功勋领导陈来茂黯然辞职,公司发展仍受到限制。
2015年,鼎晖资本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南孚78.77%的股权,南孚电池才终于回到了中方资本手中。
其实,南孚电池的“遭遇”是很多曾经的知名国产品牌衰落的缩影。《节点财经》观察发现,竞争对手为了争夺市场,很可能采用收购的手段先将品牌拿下,然后一步步“雪藏”,为自家品牌扫清道路。所以,国内品牌一旦被外资控股,发展顺利的不多。
频繁换东家的经历,让南孚电池错过了很多机会。要知道,宁德时代2011年才成立,而当时的南孚电池早已是一方霸主。试想如果当时南孚电池及时跟进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现在也可以在动力电池市场分得一杯羹。
2、新东家能带来什么?
当然,即便错过了动力电池的风口,南孚电池凭借碱性电池领域的老大地位,活的也还算滋润。这一点从其母公司安孚科技的财报中也能看得出来。
据安孚科技2024年半年财报显示,其上半年总营收为23.13亿元,同比增长4.92%;归母净利润9314.69万元,同比增长42.74%。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来看,已经出现增长放缓的迹象。
安孚科技原名安德利,2016年8月上市,主营业务为自营百货零售,涵盖购物中心、超市、家电专业店等。上市头几年,其业绩还能够保持盈利状态。但是,2020年以后,其经营业绩出现显著下滑,连续两年亏损,不得不寻找“救命稻草”。
彼时,顶着“国民品牌”,却受困于新三板的南孚电池成为目标。
2021年9月,安孚科技筹划收购亚锦科技36%的股权,同时大股东“接盘”上市公司当时持有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包括商业零售业务及其他相关负债;2022年1月,过户登记完成,安孚科技实现对亚锦科技36%股权的购买,控制了其核心资产南孚电池。
上述两次交易完成后,安孚科技成功摆脱亏损的百货业务,转型为碱性电池企业。今年3月,安孚科技第三次出手,交易完成后,安孚科技在南孚电池的穿透权益占比将达到46%。
对于安孚科技的一番操作,《节点财经》认为,以并购实现转型无可厚非,但一个做百货的大股东能够为南孚电池带来什么,投资者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毕竟隔行如隔山。南孚电池厉害的地方在于,历经多次易主仍稳坐碱性电池的头把交椅,但悲哀也在于,错过了动力电池的大机遇,而碱性电池的天花板其实并不高。
3、天花板很近,商誉有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碱性电池市场规模才刚超过60亿元。安孚科技不到50亿的市值和宁德时代的近8000亿的市场差距背后,有着正常的商业逻辑。
过去十几年间,以锂电池、铅酸蓄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已经成为电池行业的风口。而从整个行业来看,碱性电池确实已过了产业爆发期。
从产量来看,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数据,全国平均每月碱性电池产量4000万只左右,零售价在2.5元左右,未来再次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同期锂电池的出货量大概在每月3.5亿只左右。
碱性电池的市场空间之所以陷入目前的状况,和消费场景的消失不无关系。比如很多要用到碱性电池的小家电如收音机、手电筒等正在消失。当然,其它一些新的应用场景也在出现,目前碱性电池的应用场景包括医疗仪器、电动玩具、遥控器、计算机、照相机等家用电器具。
未来,是不是有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将决定南孚电池的发展空间。而在《节点财经》看来,碱性电池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产业爆发期早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已经不多。当然,由于其属于持续消耗品,市场需求非常稳定,所以南孚电池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也很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次收购,安孚科技目前的商誉比较高,截至2023年末,其商誉总额达到29.06亿元。对此,安孚科技也坦诚表示,如果未来南孚电池的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可能发生商誉减值。当然,在《节点财经》看来,只要南孚电池不再被资本折腾,发生商誉减值的概率并不高。
综合来看,南孚电池的处境很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碱性电池的黄金发展期已过,而其又错过了动力电池的风口,缺乏大幅增长的想象空间。但另一面,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国民品牌”的市场地位,给了南孚电池稳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安孚科技抱紧这个“下蛋母鸡”,短期之内应该不会再担心亏损的问题。
资本不再“作妖”,让南孚电池平稳发展就好。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