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评论“微信对骂群”。文章认为,表面看,网络对骂是人们焦虑心理、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复杂反映。深层次看,这股有辱斯文的“骂潮”表明传统道德、现代基础文明教育还存在缺失。群体性骂战,是对社会民风的毒化。
文章强调,网络发泄不能没有底线,虚拟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这种宣泄情感的方式都是“弊大于利”。在公共空间,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言论就有边界。
以下为全文:
突然之间,花式微信“对骂群”席卷网络。
一群互不认识的人,通过直接、野蛮、粗暴的语言互相“问候”,发泄压力。吃不吃香菜、用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打篮球还是踢足球、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从饮食习惯、外貌身高到兴趣爱好、地域差异,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当作人们“狗血互喷”的由头。
但由头并不重要,借机丢掉底线“爽一把”才是对骂者的目的。由于真实身份受网络保护,群里的人开起口来肆无忌惮,脏话连篇,戾气横飞,把好端端的网络搞得乌烟瘴气。
但这些人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网络发泄不能没有底线,虚拟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这种宣泄情感的方式都是“弊大于利”。
表面看,网络对骂是人们焦虑心理、猎奇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复杂反映。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规则约束,必须维持一定的自身形象。但通过网络身份“放飞自我”,可以使过度压抑的情绪快速获得暂时的舒缓。然而,这种舒缓无异于饮鸩止渴,当下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又遇到压力时,极可能还会转向网络发泄。觉得之前的骂法“不够刺激”,语言暴力逐渐升级,甚至带到现实世界。更重要的,网络对骂对解决现实问题、改变现状毫无用处,久而久之反而会加深挫败感,令人心理扭曲失衡。如果网络上这些颠覆价值观的语句,被正处在语言学习阶段的青少年看到,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无疑会造成巨大伤害。
深层次看,这股有辱斯文的“骂潮”表明传统道德、现代基础文明教育还存在缺失。群体性骂战,是对社会民风的毒化。
不同于私人领域的交流,可以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在公共空间,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言论就有边界。如果只想着自己“爽”,却不考虑他人感受和社会公序良俗,这样的表达就是一块“文明伤疤”,逞了口舌,没了公德。
尤其在很多“对骂群”中,都出现一些极端言辞和不恰当的图文视频。如果任其发展,会给大众带来网络空间不必遵守秩序的错觉,这对网络空间秩序的破坏将是难以估量的。
当今社会,谁能没有压力?合理地释放压力是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技能。释放压力的方法有很多,运动、读书、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咨询专业医师都是值得推崇的。通过对骂来释放压力,简单粗暴,断不可行。如果因严重扰乱网络空间秩序而触及法律红线,担上刑事责任,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汪灵犀 原标题:公共空间,说话必须讲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