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困兽犹斗

随着全国各地多个民营、外资、“三桶油”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获批、开建和投产,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山东地方炼油厂的处境显得尤其尴尬。

作者:英才杂志

随着全国各地多个民营、外资、“三桶油”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获批、开建和投产,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山东地方炼油厂的处境显得尤其尴尬。

“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以浙江石化、恒力石化为代表的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并非是为了与山东地炼正面竞争,而是为了获得化纤产业中的上游原料PX。但其单个炼厂的平均炼油规模以及丰富的下游产品组合和盈利能力,都远超过山东的地方炼油厂。

作为山东地炼的龙头老大,山东东明石化集团(以下简称“东明石化”)曾试图整合山东的地炼企业,却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如今,随着巴斯夫、埃克森美孚都要在广东上马独资的石化项目,浙江石化、恒力石化投产在即,山东地炼正遭遇强敌的“四面围城”。

强敌难挡

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利润率高于单独炼厂。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规模化和一体化是炼化行业的大趋势。欧美日韩等发达的国家的炼化产业,无一不是高度集聚和规模化的模式。

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更具规模优势,成本更低。采取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联合布局,使得原油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可以提高25%左右,还可以做到“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有效抵抗单一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

诸多研究均一致认为,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利润率高于单独炼厂。

以炼化一体化开启产业升级,也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十三五”的主导方向。201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明确提出,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建设包括大连长兴岛、江苏连云港、广东惠州等在内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而产能占国内总产能1/4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山东,却不在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当中。

这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堪称世界级的炼化基地,其规模之大在国内也是前所未有。单个炼厂的平均炼油规模在1500万-2000万吨/年的级别。

而山东的炼油厂因为规模较小,素有“茶壶”炼厂之称,山东地炼当中规模较大的企业近40家,平均年加工规模也仅有约350万吨,产能规模集中在200万-500万吨。

相比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的规模来说,山东数十家地方炼厂像是散落在两艘巨轮下的小帆船。此外,目前山东地炼的下游产品仍然以油品为主,其盈利能力要显著弱于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与炼化市场相对应的中国成品油消费市场已经开始萎缩。2017年初,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报告称,2016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首次出现回落,全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3.13亿吨,较上年下降1%。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炼油产能仍将继续快速增长,或将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炼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金云的署名文章表示,到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在充分满足国内需求并尽可能大量出口的情况下,至少还将过剩1.1亿吨/年。

炼油行业必然会迎来大洗牌。而下游以油品为主、整体竞争力较弱的山东地炼势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转型困局

真正有能力进行产业链一体化的地炼其实寥寥。

在2015年被国家允许使用进口原油后,山东地炼整体进入了行业快速发展阶段,炼油成了几乎稳赚不赔的生意,有媒体将其称为“躺着赚钱”。

数据显示,2014年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只有37%,其间甚至一度跌至20%。而随着2015年相关通知的出台,山东地炼趁势而起,实现了迅猛的发展。2016年山东省地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25亿元、利税318亿元、利润13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1.7%、79.1%、60%。

一批优秀的地炼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东明石化、万达控股(非大连万达)、利华益集团、京博控股、山东海科化工等多家山东地炼企业在列。其中,东明石化、万达控股、利华益集团名列前100位。

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的山东地炼企业 数据来源:全国工商联

但使用进口原油也有其代价,在允许使用进口原油的有关文件中,早已写明了这些企业未经核准“一律不得再新建、改扩建炼油装置”。地炼企业扩大规模之路几乎已不可能,只有抓住进口原油使用权带来的转型机遇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从目前转型初见成效的企业来看,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油化”并举,做长化工产业链。另一条是做大下游成品油终端。但无论是哪一条路都难度不小。

利华益在产业链延伸上是山东地炼的佼佼者。早在2003就开始,利华益就上马了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丁辛醇装置,现已覆盖增塑剂产业链、石油苯延伸以及制药和化纤产业链。其未来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炼化精细一体化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但利华益只是闯关成功的极少数,大多数地炼虽然明白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也都想向化工转型。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和安全环保压力之下,真正有能力进行产业链一体化的地炼其实寥寥。

下游孱弱

成品油终端零售环节利润丰厚,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下游零售终端也是山东地炼企业长期以来的弱点。

相关资料显示,在山东省境内,中石化、中石油分别拥有加油站2600余座、1000余座,民营加油站约6000座,其中地方炼厂自有加油站数量十分有限。除京博石化拥有500座外,东明石化拥有300座左右,其余几家地炼只有零星、不成规模的加油站。

大部分地炼企业缺乏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渠道,只能把成品油以远低于零售限价的价格卖给中石油、中石化及独立加油站,俗称“剪羊毛”。这种做法严重侵蚀了地炼企业的利润。统计分析显示,仅2015年以来,山东地炼被迫“让出”的批零差价大约在每吨柴油700-1500元,每吨汽油1500-3000元。

但是建设下游零售终端的难度非常之大。成品油终端零售环节利润丰厚,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加油站的争夺者不仅有“两桶油”,还有壳牌、SK、BP等外资。众多资本涌入也推升了加油站的价格,地炼开拓成品油零售终端的难度不断增加。

过去几年,部分地炼企业对外提出了很高的加油站开拓目标,如由京博石化牵头组建的“中安石油”在2016年计划在三年内拥有2000座加油站;东明石化2016年提出在山东等6省份建立并运营1000家加油站。但这些目标最终都未顺利实现。

从当前情况下来看,地炼企业下游终端的开拓还远远不够。地炼企业中加油站数量最多的京博石化,目前仅有不足10%的成品油供应自有加油站,其余大部分油品均被“三桶油”采购或销往其他民营加油站。

而随着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原本看重地炼低价油品进行外采的“三桶油”也在逐年降低外采量。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等新炼化项目投产后,“三桶油”的外采渠道将会进一步增多,山东地炼的成品油如何消化仍然是待解的难题。

整合艰难

16家原本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难免存在不同的利益考量。

作为个体,山东地炼企业的化工转型和终端建设都难度不小;而作为整体,山东地炼企业的整合也十分艰难。

作为山东地炼的老大,东明石化曾试图整合山东地炼企业。2017年9月,东明石化牵头15家地炼企业联合出资成立了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公司,计划按照混合所有制方式组建集团,推动原料采购、油品运输、销售渠道、零售终端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但时至今日这场整合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把16家企业的规模、原油配额整合在一起,确实可以实现山东地炼做大做强的目的。但是16家原本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难免存在不同的利益考量,东明石化虽然是老大,但其规模不过相当于两家中型地炼企业,单靠东明石化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实现整合。

市场化的手段行不通,山东省政府又开启了以政府规划为主导的整合方式。山东省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炼化一体化,全力推进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而烟台裕龙岛炼化项目是山东地方炼油厂产能的整合主体。

所谓的整合转移,意味着地炼企业将其产能和原油配额整合到烟台裕龙岛炼化项目当中,并在该项目中占有一定股权。这种看起来美好的设想执行中却困难重重。

地炼企业大部分是当地的纳税和就业大户,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整合涉及到资产、税收、人员安置等诸多问题,很难进行平衡。

由于尚处于项目前期,目前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主体、工程规划、环境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此外,炼化一体化本身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非常长,目前全国各地上马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不在少数,裕龙岛炼化项目投产之时将是怎样的市场局面仍然是个未知数。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山东炼化产业的整合或许会是山东炼化产业最后一次赶超的机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