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共享单车也能撑到割韭菜

先“烧钱”占领市场,再用“甜头”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然后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从用户身上赚钱——这是“互联网+”时代一条屡试不爽的商业套路,共享单车自然也不例外。

作者:创业最前线  机场等船

先“烧钱”占领市场,再用“甜头”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然后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从用户身上赚钱——这是“互联网+”时代一条屡试不爽的商业套路,共享单车自然也不例外。

01

春天,万物复苏,「韭菜」长出了新芽,正是商品和服务涨价的最佳窗口。

4月8日,继摩拜单车、小蓝单车之后,哈啰也将涨价提上日程:哈啰单车将从4月15日起在北京地区实行新的计费规则,每15分钟1元。

(小蓝单车和摩拜单车更新的计费规则)

在此之前,小蓝单车、摩拜单车都宣布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起步价从每30分钟1元上涨为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每15分钟0.5元。

此轮涨价后,若以1小时使用时长计算,小蓝与摩拜的收费将升至2.5元,哈啰则直接飙至4元。

虽然小蓝单车、摩拜单车、哈啰单车三家单车企业的说辞都是因「行业成熟」做出的价格调整,但这波操作更像是面对「韭菜成熟」后的定向操作。

「“烧钱”占领市场——“甜头”培养用户消费习惯——从用户身上赚钱」这条屡试不爽的商业套路放在共享单车上还是让一开始大肆宣扬的「共享理念」变了味道。

诚然,共享单车赛道鏖战至今,一个正确可见的商业模式都未形成,在车辆损耗和运营成本远超预期情况下,涨价是各家企业自身造血生存最简单粗暴的做法。

然而,在单车成本趋于下降、运营成本缩减、服务质量无改观的情况下,仅为了提升共享单车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涨价,对用户就有点耍流氓了。

一直以来,共享单车都是作为地铁和公交的补充,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需求。

前摩拜单车CEO王晓峰曾分析过摩拜单车的定价问题,“共享单车是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价格肯定不能比公交车高。”

但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人们骑行共享单车往往不是用于换乘,而是类似于公交的解决方案,他们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比较高。

共享单车价格飙至4元/小时后,每天高频使用,一个月会额外多不少钱。

伴随着价格战的演进,共享单车企业的服务从月卡到单次免费骑行再到现在最高4元/小时,优惠/涨价终究属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消费者开心与否,也只能接受。

此前,一些共享单车企业试图靠收取用户押金、将押金用于投资来赚钱。

结果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很快落地,其中明确规定:运营企业原则上不收取用户押金,共享单车押金最高不得超过100元,且“押金应当日退还给用户”,同时规定运营企业只能将押金用于主营业务,不得用于其他投资及借贷。

押金赚钱这条路被堵死后,大面积押金挤兑造成中小玩家的现金流崩断,由点到线形成共享单车行业退押金潮。

如同倒塌的多米诺骨牌,很多企业被迫破产清算。

而到了2019年,幸存的几家共享单车赛道玩家们先后宣布涨价,他们终于要开始从用户身上赚钱了。

这正应了摩拜单车创始人李斌在2017年12月10日“创业者的生态圈”尖峰论坛上的一句话:“补贴那么多钱,到最后会变本加厉收回来”。

02

2017年2月,朱啸虎给ofo站台时曾说:“一辆车200块钱,一次5毛,每天骑10次,3个月成本就赚回来了。”

很多投资人信了这个逻辑都涌进来,共享单车赛道一度挤进来超600亿资金。监管滞后和资本推动,共享单车企业争相超量投放,投放总车辆飙至5000万辆,一二线城市供给严重过剩。

尤其是在热门商圈,比如知春路地铁站外延绵上百米的闲置单车,过度投放早就消耗完了用户红利。

小蓝单车运营人员在单车堆积的路边继续投放车辆

曾经,爱玛、富士达、飞鸽这些厂商开足马力都无法满足摩拜和ofo的订单,共享单车几乎没有任何市场培育的过程,就拉出一条放量增长陡峭直线。

一个新兴行业短时间涌入如此多玩家和资本,其泡沫可谓空前。

其实,朱啸虎说那句话时候只是理想模型下,完全忽略了共享单车的其他两大成本:折旧(取决于采购成本、产品质量和维护效率)和运维成本(市场运营、维修养护、内部管理等)。

说完那个话几个月之后,朱啸虎回过味来,转手就把ofo股份卖给阿里套现30亿美元退出了,其他投资人还在傻等其他人高位接盘。

当时,大家以为小蓝、酷骑、悟空、小鸣这一批选手倒下是摩拜和ofo夹击的结果,最后才发现这就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死局。

因为五颜六色的单车很快让大城市的街道臃肿不堪,在低技术门槛、低成本分流用户、大规模铺量抢占市场无法取得绝对优势后,行业只能打免费牌来培育用户习惯。

钱越烧越多,盈利却遥遥无期。

03

这场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大战,大量社会资金、人财物力、社会目光被资本裹挟引导,单车长期占据公共场地、使用公共资源。

疯狂涌入城市的单车几乎无任何监管,被随意放置在街头巷尾影响市容,被肆意破坏制造运维成本。

甚至中国的自行车产业,本来应该向消费升级发展,用更好的材料、更好的设计来制造更优质、更多元化的产品。

由于共享单车的野蛮扩张,自行车生产企业不得不把产能都给了共享单车,结果在共享单车需求量急速下滑后,不仅要面对巨额的欠款,也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共享经济初衷是分享社会闲置资源,结果最后数以千万计的废弃单车堆叠在一起,占据城市公共空间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这些单车坟场有多惨烈?

吴国勇的作品《无处安放》曾震撼了国人。在厦门同安,35万辆单车堆放在一起,“堆叠成山,车架扭曲变形,车链脱落,车把等零件碎散一地。”这样的坟场,吴国勇找到20个。

所以自2016年共享单车如潮水般席卷一二线城市算起,也就短短两年时间,曾经潮水般涌向街头巷尾的单车就囤成了死水。

扪心自问:

这场我们引以为傲的共享经济浪潮,除了发明出一种新的抢夺市场方法论外,到底给中国的科技、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创新和改进?

共享单车这场豪赌,泡沫吹起来的时候一些企业被捧上了天,资本疯狂到头脑发胀,留下了一群年轻人财富井喷的传说和自行车制造业迎来复苏的假象。

泡沫破的时候资本套现走人,消费者叫苦不迭,创业公司一地鸡毛,虚假繁荣背后是资源浪费留下的数十个蔚为壮观的单车坟场。

坟场堆砌的共享单车,生锈残肢上印着的二维码依稀可见,看不见的是这场博弈背后,中国城市市容的巨大破坏以及整个单车产业的倒退。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