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三度换帅,蒙牛内忧外患难破局

在过去的半年里,蒙牛已三次更换董事长,管理层的动荡让蒙牛难续牛根生时代的辉煌。

作者:中访网  张燕  李子琪

在过去的半年里,蒙牛已三次更换董事长,管理层的动荡让蒙牛难续牛根生时代的辉煌。

4月29 日蒙牛(2319.HK)发布公告,称陈朗获委任公司非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提名委员会主席及本公司战略及发展委员会主席。

中访网获悉,自2011年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任蒙牛董事长后,蒙牛就开始进行频繁换帅。2016年,宁高宁调任中化集团,中粮集团副总裁兼战略部总监马建平接任蒙牛董事长,并在半年后由原雅士利总裁卢敏放接替孙伊萍任蒙牛总裁。今年年初,马建平再度卸任,转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出任蒙牛董事长。如今,上任仅3个多月的于旭波辞任,陈朗接手董事长一职。

内部核心团队的动荡向来是让企业走向下坡路的元凶之一,昔日的乳业老大也同样应验了这一现象。自中粮成为蒙牛股东、灵魂人物牛根生退隐后,蒙牛的业绩便鲜有出彩的表现,伊利也借此反超蒙牛夺回了龙头宝座。

此后,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2018年,蒙牛全年收入近700亿元,净利润为30.43亿元,同期伊利的营收则为789.76亿元,净利润为64.52亿元。尽管蒙牛的净利润实现了接近50%的高增长,但离伊利的盈利规模仍相差甚远。

在毛利率及ROE上,蒙牛也是全方面被伊利碾压。近五年来,伊利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8%左右,蒙牛则只有5%左右;伊利的ROE维持在23%左右,蒙牛尚不及伊利的一半。

然而,蒙牛较为出色的2018年业绩也经不起细看。尽管蒙牛总营收持续增长,但其各分部业务的盈利能力并不乐观。除液态奶业务历年均能保持盈利以外,从2015年起,蒙牛另外三个分部已经连续亏损,直到2018年其奶粉业务才实现了由盈转亏。

其中,蒙牛液态奶业务的盈利却出现了同比下降。据财报,2018年蒙牛液态奶分部盈利同比下降5.92%至35.32亿元。此外,其冰淇淋分部亏损7388万元、其他业务亏损3066.5万元。

从液态奶业务来看,蒙牛在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高端牛奶品牌“特仑苏”后,再没能推出同类型的拳头产品。而伊利则实现了弯道超车,推出了“金典”、“安慕希”、“畅意100%”、“畅轻”等多个高端产品,在产品组合方面更加多元化,也更具竞争力。

此外,蒙牛在奶粉业务始终略逊伊利一筹。自蒙牛收购雅士利以弥补奶粉领域的不足时,却在团队整合中出现了人事纷争,拖累了蒙牛在奶粉领域的布局,并一度失去了与伊利一争天下的最佳时机。

在收购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蒙牛增收不增利背后的真相,是擅长资本并购的中粮系入主擅蒙牛后所带来的“水土不服”。

在2012年到2018年5年期间,蒙牛战略并购频繁。从收购雅士利到多美滋中国、再到增持现代牧业、出手中国圣牧,有媒体称其收购行为是“饥不择食”,进而产生了接连亏损,使蒙牛业绩背上了沉重的负担。2018年,雅士利亏损1.3亿元,现代牧业亏损4.96亿元,中国圣牧则亏损22亿元。

与蒙牛不同的是,伊利在收购方面显得稳扎稳打,后者通过收购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在原料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中访网获悉,2019年3月,伊利收购了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Westland,在加强了对海外优质奶源掌控之后,伊利的奶源优势将继续增强。

如今,在伊利的管理团队已维持10多年不变、蒙牛却频繁换帅的情况下,后者离夺回乳业老大之位似乎越来越远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