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公司告别A股时异动,哪些人还在“刀口嗜血”?

业内人士认为,在已经明确退市的前提下,一些资金还参与“撬板”,是试图最后“赌一把”。

投稿来源:财联社

7月7日晚间,退市海润(600401.SH)、华泽退(000693.SZ)和众和退(002070.SZ)均发布公告称,7月8日为公司股票在退市整理期交易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这也意味着,7月8日之后,又有3家公司将正式告别A股。

截至7月8日收盘,退市海润、华泽退分别下跌6.25%和7.50%,收于0.15元、0.37元。而众和退则大涨9.23%,收于0.71元。实际上,这种临退市却大涨的现象并不罕见,业内人士认为,在已经明确退市的前提下,一些资金还参与“撬板”,是试图最后“赌一把”。

40万股东踩雷

截至3月31日,退市海润的股东户数为24.19万户,华泽退为6.77万户,众和退为6.15万户。这三家上市公司都是在5月17日被交易所实施终止上市的。

退市海润是昔日的“光伏巨头”,曾是中国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被终止上市是因为其2016年度、2017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连续两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自2018年5月29日起被实施暂停上市,随后其2018年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指标触及了净资产、净利润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三种应予强制终止上市的情形。

华泽退是一家集冶炼、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先是因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亏损,于2018年7月13日起被暂停上市,随后其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即暂停上市后的首个年度报告,因此遭到终止上市。

众和退主营业务分为纺织印染和新能源锂电两大板块,也是因2015年-2017年度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其随后披露了2018年年报,但出现归母净利润为负、净资产为负和财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情形,触及深交所终止上市情形。

这三家公司均在5月27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三十个交易日,7月8日为公司股票在退市整理期交易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业内人士介绍称,退出沪深市场,并不代表公司失去了法人主体资格,只是不适宜继续在A股挂牌上市。公司摘牌后还是属于公众企业,还可以继续努力改善经营,积极恢复造血能力,其股票也可依法依规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

谁在刀口嗜血?

进入退市整理板后,海润连续18个跌停,其中有16个交易日为连续一字跌停;6月21日,海润日K线出现十字星,股价最低下探至0.12元,当天多空对决激烈;在随后三个交易日内,海润股价连续三个涨停,6月26日收盘价回到0.17元;6月27日-7月3日,海润股价再次进入下行通道,7月3日收盘价0.14元;7月4日和7月5日,海润股价再次大涨,7月5日收盘价0.16元。

同样的股价“过山车”现象也出现在华泽退和众和退身上。

华泽退从5月27日开始连续20个一字跌停板,6月25日资金撬开跌停板,最终收涨4.88%,接着连续出现两次三个交易日收跌或收平后第四个交易日收涨的情形,这两个收涨的交易日分别为7月1日和7月5日,分别收涨2.63%和8.11%。

相较而言,众和退的股价表现更好。

在退市整理期的第19个交易日,众和退盘中一度打开跌停;第20个交易日(6月24日),众和退收涨1.89%,6月25日涨停。虽然众和退此后股价虽然也出现回跌,但并未再出现跌停。7月3日-7月5日,众和退连续三日上涨,7月5日还出现涨停,收盘价0.65元。

而从盘后龙虎榜数据来看,这些买卖退市整理期股票的资金大多为短线交易,快进快出。

以华泽退为例,华泰证券上海西藏南路营业部在6月28日位列华泽退买入前五席第二位,净买入74.32万元,而在下一个交易日(7月1日),该营业部位列卖出金额前五席的第一位,净卖出76.52万元;7月2日,该营业部再次买入44.51万元,但在随后两个交易日累计净卖出额约45万元。同样在华泽退快进快出的资金还包括“广发证券广州番禺环城东路”营业部、“广发证券长沙五一路”营业部等。

此外,“华泰证券杭州求是路”、“中国中投证券宁波东北路”、“平安证券泉州安吉南路”等营业部在退市海润中快进快出;众和退的游资包括“国都证券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等,还有机构专用席位在6月27日净买入47.86万元,7月2日净卖出52.7万元。

但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仍有营业部连续进货,如华泽退的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申万宏源西部证券深圳福华一路证券营业部在7月1日-7月5日的5个交易日中,有4个交易日净买入华泽退。

即将退市的股票,为何还有投资者“博傻”买入?

7月8日,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退市整理期的股票打开跌停甚至涨停,一般都是游资在“击鼓传花”,是一种短线投机行为,目的是短线获利。当然也有一些是投资者是豪赌这些股票能够“咸鱼翻身”,以后可以重新上市,但这样的风险巨大,“随着退市新规的严格实施,未来会有更多绩差股和问题股退市,投资者对此应保持谨慎,不要火中取栗、盲目炒作垃圾股,否则有可能血本无归。”

退市常态化

事实上,随着退市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A股退市公司逐渐增多。

2018年11月16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了新修订后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传递了三大监管信号:一是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出一家,退一家”;二是退市制度改革仍将随着市场发展持续完善;三是退市常态化将成为大趋势。

5月1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公开指出,要探索创新退市方式,实现多种形式的退市渠道。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触及退市标准的企业坚决退市、一退到底,促进“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及时出清。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A股今年同时迎来“退市大年”与“IPO大年”,这一现象非常正常,符合当前资本市场重要任务在于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逻辑。“IPO大年”是要服务资本市场正常的融资功能,让更多优质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退市大年”的出现,则保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新陈代谢”,清理那些不规范、存在经营问题、已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未来,A股“退市大年”与“IPO大年”并存的现象将会延续,国内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将不断加强。

中银国际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未来随着监管趋严,退市机制逐渐完善,绩差股的投资风险将大大增加,市场投资风格将逐步回归价值投资。

7月8日,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告诉财联社记者,从长期来看,加强退市监管,让资本市场有进有出,新陈代谢,有利于一个更高质量的资本市场的形成,利大于弊。

在陈嘉宁看来,退市监管趋严对于投资者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不仅提升了违规成本,对于问题企业能够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而且能使得不良企业和问题企业被出清,资源更多的向有竞争力的优质公司聚集,对于提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积极的意义。此外问题企业被打上“*ST”的标记、市场优胜劣汰、市场环境日益优化,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