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营收净利双降,李书福的变局泥潭

资本看空、消费不振的背后,吉利汽车的未来会如何?

投稿来源:铑财研究院

导 读

一直以彪悍增速,扮演行业黑马的吉利汽车,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半年报。

有多差呢?今年1月到6月,吉利汽车实现毛利约84.69亿元,同比下降约21.85%。累计销售量同比下跌15%,而整个汽车业下跌13.9%。

也就是说吉利的销售下滑之猛,甚至拖了行业后腿。龙头的烦恼不止于此,股价、市值的表现更为惊心,相比曾经的29.8港元股价、2591亿港元市值,目前两者已跌幅60%。摩根士丹利甚至将其评级调至减持。资本看空、消费不振的背后,吉利汽车的未来会如何?

一份半年报,再次搅动了汽车业的秋水。

8月2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吉利汽车”)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

营收净利双降

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吉利汽车实现营收475.59亿元,同比下降约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09亿元,同比减少约40%;实现毛利约84.69亿元,同比下降约21.85%。

显然,这份年报不尽人意,甚至还有一些惨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吉利汽车4年多以来,首次出现业绩大滑。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8年,吉利汽车销量从53.85万辆增至150万辆,增长3倍;净利润也从22.6亿元,增长到125.5亿元。

飞速发展,奠定了吉利汽车自主品牌的龙头地位,甚至有舆论将这四年称为吉利汽车的金色时代。

如今突然袭来的寒冬,打破了这份高光。

事实上,对于业绩下滑,吉利汽车早在2019年7月,就发布了盈利预警公告,表示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减少40%左右。

业绩不佳,自然也影响了资本表现。

吉利汽车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约40.1亿元,同比减少40%;基本每股盈利约0.44元,同比减少40%。

另外,在2018年年初,吉利汽车的股价曾最高达27.45港元/股、市值突破2500亿。而截止2019年9月2日收盘,吉利汽车收盘价仅12.08港元/股,市值1101.17亿。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至2018年,各大投资机构对吉利汽车的评级均为“买入”或“增持”。

可是,到2018年底,部分机构嗅到不妙信息,如知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2018年末,将吉利汽车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

2019年1月,摩根士丹利又将吉利汽车每股目标价由15港元,下调至8港元,下调幅度达47%。后虽然将其目标价上调,但每股仅9港元,且为“卖出”评级。

此外,2019年,德意志银行、光大证券等多家机构,也陆续下调对吉利汽车的投资评级,给出“减持”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的市值变动,还影响了李书福的身价。

在福布斯2017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书福成为中国汽车首富,在全球汽车行业榜单上排名第六。

然而,福布斯2019全球富豪实时榜单显示,截止2019年8月14日,李书福的180多亿美元财富,已缩水至130亿美元。

销量下滑

看来,龙头企业正在经历资本、消费双杀,何以至此呢?

有专家表示,遇冷与其销量的水逆有着莫大关系。

表面上看,吉利汽车上半年累计总销量 65.2 万辆,销量在中国品牌乘用车仍然稳坐头把交椅。不过,依然掩盖不在下滑颓势。从其旗下各品牌销量数字看,无论是SUV,还是轿车品牌,吉利全系车型几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吉利汽车的销量就出现下降,当年仅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95%。并且,2018年12月,吉利汽车销量仅93333辆。

进入2019年后,吉利汽车的销量表现更让人心痛。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只有3月份出现小幅增长,从2019年4月至6月,其销量已连续3个月下滑。

其中,2019年6月,吉利汽车(含领克)的总销量9.08万辆,同比下降29%;7月共销售9.13万辆,同比下滑24%。并且,上半年总销量65.17万辆,去年同期总销量76.6万辆,同比减少15%,跌幅大于行业趋势。

新帝豪品牌轿车销量约10.92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14.72%。而品牌旗舰轿车,博瑞及博瑞GE上半年销量只有1.3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73.67%。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博瑞以及博瑞GE的销量只有1551台。

另外,吉利旗下的SUV车型博越,2019年6月份销量1.37万辆,同比下滑38%。2019年上半年的销量10.9万辆,同比下滑21.1%。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汽车也有亮眼表现,比如在新能源领域。

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吉利汽车推出的缤越,月销保持在万辆之上;上半年吉利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累计销量达5.76万辆,同比增长301%。

对此,吉利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能源汽车一直是吉利汽车的新产品投放重点,未来将逐年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总销售量的比重,确保2020年前集团的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销量能达至总销量的90%。

遗憾的是,作为传统燃油车龙头,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业务虽表现抢眼,却短期内难撑大局。

销量下滑,已成一种态势。数据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全年销售目标为151万辆,可2019年上半年,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43%。为此,吉利汽车将其全年销售目标下调至136万辆。

同时,其市场占有率,由去年同期的6.4%下滑至6.1% 。

对此,吉利汽车认为,“销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降幅大于预期。”

吉利汽车还宣称,鉴于本年度至今,中国乘用车市场整体销量下降超过预期,及本集团决心主动减少经销商总库存以控制风险,今年上半年总销量低于原定预期。

上述理由,显然无法抚平市场疑虑。

有舆论表示,行业大势调整不假,也有表现突出的企业。比如吉利远景SUV前六个月的合计销量只有40831辆,较去年同期下降34.14%。而长城H6型号2019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超18.25万辆,几乎是远景SUV的4倍。

看来,行业形势只是一方面,真正的问题还在吉利汽车自身。无论是下调销售目标,还是主动减库存,都是短期的应激行为,龙头大哥要想重振士气,再次成为黑马,还有更关键、更急迫的任务工作。

恶性循环

实际上,销量下滑的背后,是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匮乏、质量问题等重症问题的发酵。

据2018年财报中显示,吉利集团在销售和分销方面花费高达45.23亿元,位于国内整车制造企业前列。

可是,吉利汽车的研发方面投入仅19.2亿元,不及销售和分销费用的一半。

201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为保持公司产品竞争力,同期的销售及分销费也维持较高水平,期内行政开支费用增加53%。但这些,却换来销售额的再次下跌、核心数据的恶化。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自主品牌汽车最大优势是价格,最大的硬伤也是价格。低价,可以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消费者;但低价,也意味着企业营收减少,利润减少,甚至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导致产品低品质,不得不过重依靠营销。由此形成了恶质循环。

这在龙头吉利汽车身上表现突出,细观其2015到2018年的快速发展,低价营销是其一个重要成功因素。由此,也带来市场对其质量品质的责难。

品质拷问

研发投入匮乏,致使吉利汽车产品陷入质量问题:动力弱,油耗偏高成为吉利旗下SUV系列的通病。

其中,与同级别的竞争对手相比,吉利旗下远景SUV在动力、油耗等核心参数上几乎没有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2018款吉利远景SUV入门级车型搭配的是1.8L、133马力的发动机,国家工信部披露的综合油耗为6.8L/100km。而同等价位级别的2018款哈弗H2搭配的发动机为1.5T、150马力,国家工信部披露的综合油耗为6.9L/100km。

而吉利旗下的旗舰型SUV,博越2018款入门车型中,所匹配的发动机为2.0L、141马力,工信部公布的综合油耗为7.2L/100km。

此外,吉利汽车在车体空间数据、底盘悬架等产品质量方面也屡遭诟病。如2016款博越SUV所配置的变速箱异响问题,频繁被消费者投诉。

再如,2019年8月31日,在汽车投诉网上,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吉利汽车-帝豪,不到一个月变速箱频繁出问题。

2019年8月24日,消费者在黑猫投诉称,自己的吉利汽车行驶4.7万公里,突然车辆在行驶中熄火,幸好没有出现事故。找4S店,被告知变速箱坏了,拆开后里面全部碎掉,质疑其质量问题。

8月3日,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吉利旗下全球鹰新能源车不到半年,车子倒车显示仪出问题,去修理厂两次没有维修好。以上投诉,已经过平台审核。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曾光表示:“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汽车产业改革开放、加快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成为汽车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共同面对的核心课题 。”

不难发现,吉利汽车的低质量低体验,不但摩擦着消费者忍耐线,更给自身的后续发展带来隐患,发力研发已到关键时刻。

事实上,作为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吉利汽车的相关动作并不少。

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汽车曾频频对外收购,例如收购沃尔沃、戴姆勒等国际品牌汽车企业股权。

问题在于,吉利汽车虽收购了沃尔沃汽车100%的股权,可沃尔沃汽车名下的技术专利并非吉利全部可用。

根据收购协议,沃尔沃名下拥有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但是,这其中部分专利涉及到其他一些车企,而这部分专利,吉利旗下品牌不可以使用。

看来,关键的核心突破还在自身。实际上,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沃尔沃,还是吸收了不少精髓,比如在安全方面做出的改进。此外,吉利汽车还与沃尔沃共同开发CMA平台、PMA纯电动平台、GB15T2型三缸1.5T发动机等技术。

不过,从市场期待及产品表现看,吉利汽车的上述做法,仍有待提升效率、力度。如何吸收、整合基础上,尽快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实力,吉利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员变动

除上述问题表现外,吉利汽车的人员变动也不容忽视。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12月 ,吉利汽车员工总数为5.24万人,可截至2019年6月,吉利汽车员工总数下降为4.55万人,减少6900人。

有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吉利汽车或为降低费用,进行大幅裁员和变相降薪。

吉利方面表示,此前吉利集团进行架构调整,一些原本属于上市公司的部门,被调整到集团上市公司体系外。今年,吉利集团还对外招聘1000多人,不存在裁员情况。

吉利汽车副总裁杨学良表示,吉利汽车各项经营指标良好,发展稳健,没有所谓“降薪”情况出现。吉利汽车从 5 月起正式开展 2019 年度薪酬调整工作,本次调薪优秀员工薪酬增长最高可达30%。

相比上述问题,企业高层的变动更引注目。

公告显示,原非执行董事Carl Peter Edmund Moriz Forster卸任,于2019年8月21日起生效。其表示,与吉利汽车董事会并无意见分歧,无需公司股东垂注,但是有关Carl Peter Edmund Moriz Forster具体的其他工作并无解释。

资料显示,Carl Peter Edmund Moriz Forster于2013年1月9日加入吉利汽车任非执行董事。同时,担任吉利控股成员公司的首席顾问。Carl Peter在同年2月5日起为起获委任为沃尔沃汽车集团(Volvo Car Group)的董事会成员。并且,Carl Peter在全球汽车工业拥有超29年丰富专业和咨询经验,特别在汽车产品发展及战略规划和一般管理等领域。

这样一位人才卸任,对吉利汽车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吉利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起诉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索赔21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汽车核心团队成员与吉利汽车渊源颇深。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曾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兼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带领团队完成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并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架构。

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陆斌也曾任副总经理,完成吉利汽车经销商网络整合。

而威马汽车CFO张然,曾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CFO,全面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汽车金融体系管理等核心工作。

由此看来,如何留住高层人员,稳定底层员工,吉利汽车还需多付出些智慧。

竞品吊打

除了内忧,外患也不容忽视。

作为吉利汽车友商,长城汽车以逆势增长,对吉利汽车构成一定威胁。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6月份,长城俄罗斯工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F系列车型。继6月长城俄罗斯工厂投产及其所生产的F7全球上市后,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有了新进展。

2019年8月9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长城汽车7月份销售新车6.04万辆,同比增长11%;出口新车7403辆,同比增长69.48%;1-7月共销售新车55.39万辆,同比增长5.33%,达到全年销量总目标的52%。

长城汽车光芒四射的增长态势,显然在吊打吉利汽车,此消彼长下,其自主品牌第一的头衔能持续多久呢?

更值思考的是,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调整持续,不少合资品牌、国外厂商纷纷压价促销,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似乎一触即发,一旦上述企业实施降维打法,吉利汽车低价战略打造的竞争优势又能维持多久,又有多大市场呢?

泥潭蝶变之思

另一变量来自新能源。

相关数据显示,吉利汽车从2015年起,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领导者”为目标进行转型。李书福曾表示,确保2020年前,集团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销量至总销量90%。

目前来看,吉利汽车的新能源势头不错,甚至成为上半年少有的亮点业务。但面临的挑战压力也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全球油价降低,新能源汽车也在迎来上坡路。

据中汽协公布的汽车产销数据显示,2019年7月,新能源汽车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8.4万辆和8万辆,同比下降6.9%和4.7%。

这些,无疑增加了吉利汽车新能源转型的难度,90%的宏伟目标,是不是亚历山大呢?

这些问题,凸显了吉利汽车的困境迷局,这位行业龙头,似乎正在经历转型的刻骨阵痛,能否从这种问题泥潭中成功挣脱呢?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补贴退坡后,车企需要在市场中取得突破,做到新能源汽车在性能、价格上与燃气车有得一拼,当然这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吉利汽车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光依赖补贴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过硬的产品力、良好的服务才是企业根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987亿元,比上年增长9.0%。预计今年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同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群体人口已超4亿人,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根本动力。

对此,有专家预测,消费升级的趋势仍将加速。随着创新型产品、新消费业态的不断涌现,品质消费习惯正在形成。市场竞争加剧之下,车企高端化转型、创新品质化成为发展大趋势。

显然,如何应对深刻变局,成为吉利汽车的灵魂拷问。以此来看,业绩暗淡的半年报,更像一次警钟,吉利汽车能否保住龙头位置,是陷入变局泥潭,还是成功蝶变,考验着李书福的大智慧,铑财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