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与丰田的“明争暗斗”

一面是中国汽车工业呼之欲出的“新贵”,另一边是不惜重金巩固权力的 “旧王”。野心与不甘交织而成的汽车变局正在加速驶来。

投稿来源:英才杂志

通过盘整吉利与丰田近期的投资不难发现,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投资到共享出行商业模式的探索,在增长红利消失的中国市场,吉利与丰田狭路相逢。

尽管2019年汽车销售“寒冬凛冽”,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市场仍持续为全球汽车工业加油。伴随着行业变革,汽车工业也正上演权力的更迭。以吉利、比亚迪、特斯拉等为代表的车企正在通过资本运作、技术革新等方式“颠覆”传统汽车产业格局。

一面是中国汽车工业呼之欲出的“新贵”、另一边是不惜重金巩固权力的 “旧王”。野心与不甘交织而成的汽车变局正在加速驶来。

蹿升的吉利VS稳健的丰田

中国车市停止扩容,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吉利与丰田的狭路相逢已是不可避免。

从首次入围世界500强至今,吉利从2012年的475名跃升至2019年的220名,尤以在2016年后的蹿升速度令人惊叹。

伴随排名提升的是吉利的并购式进化。

从开启收购沃尔沃,上演蛇吞象的经典收购案开始,吉利“投资全球”的步伐逐渐加快。在2013年收购了伦敦出租车(现改名为伦敦电动汽车公司),实现了进一步的全球拓张;随后又收购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此举令吉利作为终端策略品牌做到了产品、技术的全输出,在东南亚市场尤其在东盟国家参与市场竞争;而通过收购莲花51%的股份,吉利以更便捷和高速的方式进入到高端超跑的细分市场领域。

一连串的并购令吉利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逐渐加强,而更为重要的是,区别于大众“输出式”的并购,吉利在并购中都是“被反哺”的对象。在技术、流程、管理等方面,吉利通过收购收获了不亚于名声的宝贵经验。

目前吉利控股集团已经拥有沃尔沃汽车、Polestar、领克汽车、吉利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商用车、莲花豪华跑车等多个汽车品牌。

但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在500强排名蹿升的2016年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的年份。因此,吉利的并购式进化背靠的依旧是中国市场。

在吉利快速成长这些年,丰田在世界500强的排位总体而言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前十。但是与大众相比,丰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始终被压制。尽管近五年,丰田在中国的销量实现了103万、112万、121万、129万、147万的连续增长,但是中国市场的销量目前仅排在丰田全球板块中的第三名,落后于美国、日本。

相较于大众、福特等车企,丰田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不严重。在前几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释放红利之时,丰田并未获利匪浅,更是被质疑过分“保守”。而如今大众与福特等车企过于依赖中国市场的病状已经显现,反而丰田在中国市场获得了相对广阔的成长空间。

吉利的并购式进化在“换道超车”的时间窗口提速、丰田对中国市场的“慢热”反而令其在车市遇冷之时更显从容。在中国车市停止扩容之时,存量市场的竞争将加剧展开,吉利与丰田的狭路相逢已是不可避免。

抢占氢能源

除了抢占氢能源风口,吉利与丰田在出行领域的野心也是不谋而合。

汽车能源变革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但“狡兔三窟”,并非所有车企都将未来的命运押注在纯电动汽车之上。吉利与丰田都对氢能源投注了充分的关注。来自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氢燃料电池装机量同比猛增6倍。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投资风口的产生往往是政策先行。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19年的两会提案中就围绕着推动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普及进行了建议。无独有偶,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与奇瑞汽车都对发展氢能源表达了关切。

10月11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修改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将第四条第三款修改为:“本办法所称传统能源乘用车,是指除新能源乘用车以外的,能够燃用汽油、柴油、气体燃料或者醇醚燃料等的乘用车(含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而这也意味着,燃用醇醚燃料的乘用车将正式被纳入“双积分”考核范畴之中。

这也是自今年3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之后,甲醇汽车行业迎来的延续性利好,无疑会对行业产生促进作用。

目前,吉利已经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发布两款新型客车:氢燃料电池公交客车F12和纯电动城间客车C11。其中,F12采用氢燃料电池,加氢气10分钟即可续航500km。

氢燃料电池是吉利汽车新能源动力系统“智擎”的四大技术途径之一,除商用车外,目前乘用车领域也在投入开发氢燃料汽车。

其实对于氢能源汽车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早已兴起,丰田无疑是走在最前线的车企。丰田早在2014年就开始销售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轿车“MIRAI”。这一量产车型每年有着5000辆左右的销量。目前,丰田向外公布了第二代燃料电池车型Mirai的概念车。据消息显示,这款车型已经接近量产状态。

尽管丰田已经在中国加码了电动化攻势,但对于氢能源“难以释怀”的丰田也在做两手准备。

一方面,丰田与同是民营汽车龙头的比亚迪持续深化合作。今年7月19日,比亚迪就与丰田签订了合约,意在共同探讨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的开发。日前更是有消息显示二者将成立合资公司。

与此同时,丰田在9月底分别与中国一汽、广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重点除推出混合动力车、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外,还将致力于推出质优价廉的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等车型。除了两家合资伙伴,北汽福田也成为丰田输出氢能源技术的合作伙伴。

一边与具有纯电动汽车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比亚迪合作;另一边与在兴建加氢站方面更加便利的央企联手。丰田对中国氢能源的投资正在加码。

除了抢占氢能源风口,吉利与丰田在出行领域的野心也是不谋而合。

去年10月,吉利控股旗下的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在中国成立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这也被解读为吉利接手“烫手山芋”smart的根本原因,smart或许将承载着吉利与戴姆勒的共享出行愿景落地中国被“再造”。

而丰田在对Uber持续追加投资后又与中国的滴滴出行正式组建合资公司——丰桔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卖车越来越难,竞争日益激烈,吉利与丰田都在押注下一个汽车投资风口。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