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当导演、饶雪漫做编剧,青春疼痛文学步入中年危机

作家不再“青春”,文学不再“疼痛”,时代发生转向。

不知从何时开始,青春疼痛文学不再垄断畅销书榜单,而疼痛文学作家们也不再沉迷“青春”,各自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

当年的代表人物之一饶雪漫做起了编剧,今天她的新作品《大约在冬季》上映,虽然成为单日票房冠军,但首日刚刚破千万的票房却也难说“成功”。

作家郭敬明已经销声匿迹很多年,如今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是导演郭敬明。《小时代》系列让他跻身“票房亿元俱乐部”,但五年过去了,这个并不新的身份依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作家不再“青春”,文学不再“疼痛”,时代发生转向。

青春疼痛文学,生于2000

千禧年前后,QQ还是当时最热门的社交软件,写日志、上传照片、刷空间、分享音乐……这个虚拟的世界成为90后文艺青年们抒发自我的一个空间。在这里,个人小小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当这些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无处安放的忧伤情绪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审美。

1998年,由《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了青春文学的出版热潮。当时恰逢世纪末的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新概念大赛”鼓励参赛者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作品”。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正赶上高校扩招,这个宣称挑战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颠覆传统作文比赛衡量标准的大赛也用实际行动表现了其试图冲破某种社会既定框架的野心——将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提供保送名校的资格。

“一篇作文上名校”听上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宣传噱头。当时的很多媒体都以此为由头做了专题报道,将新概念大赛称为文学界在世纪末最让人感到新鲜的、最有冲击力的、最有社会影响的活动。也是在那一届大赛,16岁的韩寒写下了《杯中窥人》,成为了首届大赛的一等奖得主。

那一年,18岁的郭敬明还在四川自贡富顺县读高三,他参加过不少写作比赛,还以“第四维”为笔名在文学网站“榕树下”发表过文章。后来,他仔细研究了前两届新概念获奖者文风,写了7篇文章,每篇写满5000字,然后买了7本《萌芽》杂志,剪下7张报名表。

就这样,他凭借《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和《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成为了第三、四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这两部作品体现出来的强烈的郭氏风格——“用极尽感性的词汇和叙事方式,呈现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忧郁和迷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自新概念大赛出道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类型。

在郭敬明凭借一部又一部青春畅销作品成为当年90后拥趸的一代青春教父的同时,他的自贡老乡饶雪漫,凭借她的12部青春疼痛系列长篇小说将一代人的青春定格在了“会痛的17岁”。

和郭敬明一样,饶雪漫也是年少时期便开始了创作,不同的是,饶雪漫早期的作品类型更偏向于儿童文学。在以儿童作家身份寻找素材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不少刚刚进入叛逆期的少年。2004年,她的青春疼痛文学开山之作《小妖的金色城堡》便是改编自真实生活中一个因为忧郁症而自杀的少女“七七”。此后饶雪漫还创作了《左耳》、《离歌》、《沙漏》等作品,除了表现永恒不变的主题“青春”之外,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疼痛。

从文字到故事再到类型化的风格,青春疼痛文学如同精确的算法迎合了处于青春期情感懵懂,内心敏感,满腹心事的少年少女们的阅读审美,在这些青春文学教父教母打造的一部又一部畅销读物的背后,青春疼痛文学开始了从文学领域的创作类型向文学商品的转变。

一门赚钱的生意

新概念作文大赛让郭敬明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坛新星,他开始意识到,以一个纯粹作家的身份,是无法获得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的,只有把自己的创作能力转变成持续性输出的商业价值,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才是现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在当时,和出版社合作出书是让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2003年,郭敬明拿着自己创作出来的第一部中长篇小说《幻城》,得到了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为了让《幻城》横扫书市,春风准备了“预热”“热销”和“预防滞销”三个阶段的全国性推广活动,拉着郭敬明四处签售,最终在年底拿到了105万册的销售量。

紧接《幻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突破百万册销量之后,郭敬明趁热打铁和春风达成协议,由春风提供资金和发行支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郭敬明的带领之下,《岛》杂志的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40万册。虽然这本杂志在最辉煌的时期,由于团队中骨干人员“创刊理念不同”纷纷出走而被迫停刊,但却对郭敬明个人IP的打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在结束了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合作之后,郭敬明不不再替别人“打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最世”的前身柯艾文化诞生。由个人到公司,由作家到主编、主理人,郭敬明完成了第一次身份转变,商业帝国雏形初现。

柯艾成立之后,郭敬明正式开创出了一套“市场需求—创作—出版—宣传”的商业创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出版以连载小说为主要形式的《最小说》。

在以《最小说》为载体的商业版图中,郭敬明还开创了一套十分具有流量思维的明星作家模式。2008 年,郭敬明的公司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长江出版集团、新浪网组织并策划了“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大赛,对签约的作者进行偶像包装。

“作家偶像化”的运作模式延续到了最世文化发展公司的成立,笛安、落落、安东尼、七堇年、痕痕、消失宾妮……他们不仅是郭敬明力捧的新人签约作家,某种程度也是带有郭氏风格类型化作品的延续。

一场场“青春疼痛盛宴”帮助郭敬明三次登上中国富豪作家排行榜。另一边,饶雪漫也在不甘示弱地闷声挣大钱。

“书模”是饶雪漫的青春疼痛文学向商业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她认为图书产业发展到今天,不另辟蹊径是走不通的。所以无论是封面及内文配图,饶雪漫都为她的小说主人公海选了书模,而这一活动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一次再宣传。林更新、马思纯、陈意涵、蒋梦婕都曾在饶雪漫的小说中留下了未出道时青涩的模样。

她说,“我的读者都是年轻女孩, 正是爱做梦的年龄, 与其让她们自己幻想, 不如我来做一个画面、音乐等各方面的梦工厂。”

收割“青春疼痛文学”的剩余价值

2010年前后,影视行业的疯狂生长阶段,资本的大批进入,大量的影视公司、影视剧出现。在这种风潮下,郭敬明也开始进军影视行业。

凭借青春疼痛文学所积累的人气,郭敬明的作品早已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IP,最先被郭敬明选中的是《小时代》。

虽然《小时代》讲述的是奢靡的都市生活,但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走向内里还是青春疼痛文学。2013年这部集结当年爆红演员的电影《小时代》上映,虽然遭到各方批判,但却收获了4.83亿的票房,跻身当年内票房总排行榜第十位。

而且据燃财经报道,作为套拍电影《小时代》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加起来的总制作成本只有6500万,用一部电影的成本拍了两部电影,赚了两部电影的票房,1.95亿票房就能回本,却收获了7.8亿,投资回报率高达400%。

乐创文娱董事长兼CEO张昭曾说,《小时代》系列成就了乐视影业。

同为青春疼痛文学,虽然稍晚但饶雪漫也迎来了自己的“收割期”。

2015年,在苏有朋的加持下,电影《左耳》成为了当年的票房黑马,累计票房4.85亿,并延续“饶雪漫造星”传统,捧红了陈都灵、欧豪、马思纯等一众新演员。

同年,《小时代》系列最终篇《灵魂尽头》上映,同样收获4.85亿票房,但这个成绩却并不让人满意。

《小时代3、4》的制作成本相比前两部增加了4100万元,但总票房却并未产生较大增幅。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14年与郭敬明深度捆绑的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影视制片毛利率相比2013年下降了45.21%,2013年该公司的电影销售收入全部来自于电影《小时代1、2》。

“青春疼痛文学”的红利收割期比想象中更短。无论是《夏至未至》还是《悲伤逆流成河》,这些极具青春疼痛文学气息的作品在接下来的影视化过程中却并没想象中那么“红火”,或票房不及预期,或口碑扑街,还有的在一众爆款剧中悄无声息,查无此剧。

随着网文时代的到来,大众的文学审美早已从“青春文学”转向类型化明显的“爽文”,IP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网文新IP层出不穷,影视化改编这条赛道越来越拥挤。曾经“青春疼痛文学”的读者早已离开校园,作为成年人的他们已步入无暇矫情,不愿悲伤的残酷职场生活,这种生活情境中,轻松的甜文、解气的爽文成为最主要的文学内容消费内容。

从另一方面来看,“青春疼痛文学”本身也具有天然的局限性。不可否认的是,无论郭敬明还是饶雪漫,她们笔下的“疼痛青春”反映的根本不是真正的青春,起码不是常见的青春,很容易走向矫情和恶俗两个极端,定位尴尬。以至于当“青春疼痛文学”成为一种风潮,三角恋、车祸、失忆、绝症、自杀、入狱、出轨等狗血桥段就开始各种“撞车”。

对于大多数“青春疼痛文学”的读者来说,这一段或许是可以遮掩甚至抹去的“黑历史”。但对于以此成名的作者来说,“疼痛青春”却早已成为他们身上的标签,别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即便想要重新开始,迎接他们地似乎也是戏谑与吐槽。这样看来,还真是一段“疼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