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者联盟里,精致穷的年轻人

困住年轻人的是债务,又不仅仅是债务。

投稿来源:陈根

伴随着社会的消费升级与消费分级,以高利率、无担保为主要特征的消费金融产品受到了年轻一代的追捧。年轻人被社会认为是完美的消费者,他们会玩敢花,扛起了消费升级的市场,是扩大内需的主力。

然而,在资本逐利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同时,用金融手段诱导和催生消费也带来了过度消费的担忧。

正如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所言,“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越来越多被困在消费贷的年轻人受到了关注,豆瓣上甚至产生了“负债者联盟”这样公开的群体。许多负债人相互建立微信群,里面充满了被利滚利卷入债务洪流的年轻人。

是什么将年轻人困在债务洪流里?或许,消费金融背后,也不仅仅是消费而已。

消费金融的初衷与背离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诞生与火热自有其客观原因和市场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需求不足,填补了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之间的鸿沟,进一步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扩大了消费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由于生产过剩,加上穷人喝不起牛奶,也支付不起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就出现了不得不倒掉牛奶的极端情况。

消费信贷的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信贷商可以向即期支付能力欠缺、预期有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消费者提供金融信贷服务,服务的范围设定在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可以说,消费信贷突破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起到润滑作用。

但事实上,在过去,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从金融机构里借到钱进一步消费。中国人最熟悉的用于消费的金融服务是信用卡,然而,信用卡的覆盖人群却很有限。这是因为,和银行借钱需要严格的信用评估,稳定的收入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哪怕是年轻人热衷的信用卡,办理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征信情况。

巨大的市场空白给其他消费金融形态提供了机会。从2010年开始,中国银监会陆续批复建立消费金融公司。在这些公司里,用户不用抵押和担保就能申请贷款,虽不能用来买房买车,但其他消费用途却被大大提高。但消费金融最开始主要是线下经营,获客成本高,发展缓慢。直到互联网公司的加入,扩大了消费借贷的覆盖面和发展速度。

当线上金融普及,小额借贷的大门向几乎所有人敞开。小额信贷根据借款人的需求,运用大数据的优势,能够在几小时甚至在几分钟内完成线上提款要求,充分体现了信贷业务融通和及时性特征。

同时,小额信贷符合小额且分散的普惠金融特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低收入群体。显然,这为购买意愿旺盛却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开启了金融服务的大门。可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诞生与火热离不开现实的土壤。于是,随着长尾人群的消费需求继续扩大,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利好政策持续出台。

在此背景下,借互联网金融发展东风,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迅速崛起。从服务效率及用户体验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确是一种创新。然而,任何创新都自带负面特性,且随着时间推移,创新的负面性会越发凸显。

当电商平台如火如茶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时,市面上也开始出现一大批分期平台,这些分期平台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发展壮大。如此便利的工具满足了年轻人消费的欲望,并且渐渐塑造了年轻人超前消费的消费习惯。

更为巧妙的是,由于借款期限较短,即使面对超高的年化利率,用户也毫无察觉。虽然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在放贷时,都会强调自己的低利息。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场避重就轻的把戏。

所谓的“借1000,日利息5毛”、“日利率最低0.03%”,一旦换成年利率,就会得出一些惊人的数字。蚂蚁金服、京东、度小满、微众银行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年利率都在18%-24%之间。要知道,我国几个银行的年利率都仅在8%左右。一旦超过24%,就是高利贷。

回溯那些被卷入网贷漩涡的年轻人,最初的源头都是如此微小。可能只是一次打赏,一件衣服,一台电脑,却在开始借贷之后,面对像滚雪球般的债务,他们终于在这场没有知觉的消费游戏里,掉进深渊。

消费陷阱里的年轻人

尽管互联网消费金融助长了年轻人消费欲望,渐渐塑造了年轻人的超前消费习惯,但在深陷债务和非理性消费的同时,从年轻人群体的角度,仍有更深层次的动因可以探究。

许多年轻人,走向债务陷阱往往与冲动消费有着密切联系。当然,“剁手”买东西的时候很快乐。这是因为消费能够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让人处于愉悦状态。而不断“剁手”的原因之一便是对于消费的“快乐”缺乏自控力,延迟满足能力低下。

最新研究表明,那些受到更好教育且经济更为富足的家庭的孩子,一般会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消费现实:往往是那些家境普通的农村或小镇青年更容易陷入负债困境。当他们初次步入城市生活时,很多人都没能抵挡住光鲜亮丽的物质诱惑。

贫穷感对于冲动消费的影响也早已被研究者揭露。贫穷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物质经济方面是否匮乏的主观体验,它会带来金钱的稀缺感和相对剥夺感。于是,当个人金钱的稀缺感被启动时,为了弥补在金钱方面的剥夺感,人们终于会做出了补偿性的消费。

此外,许多年轻人在消费时的没有节制也来源于“金钱概念”的缺失。金钱概念是个体认知结构中对于金钱的整体认识,金钱可以象征着不同形式的资源,如安全、自信、自由、权力以及社会资源等。其中,“自足理论”被用来解释一个人的金钱概念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

自足理论认为,启动金钱概念的个体会更多地把钱作为一种有利的资源,让人感到自信和自足。这种感觉让个体的意志力更坚强,能够抵御住诱惑,同时会对社会或情境信息客观分析,做出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消费时更多地考虑金钱能够带来的未来利益,而不是即刻的满足,他就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然而,与“80后”甚至“70后”比起来,“90后”甚至“00后”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影响了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尤其在社交媒体的营销下,品牌宣传和消费主义变得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根据德国汉诸威医学院的团队研究,网上购物由于超越了时空局限,并且更符合个性化需求,所以更易导致购物上瘾。

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劳动形势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过度消费问题。随着“996”工作方式的普及,过度劳动让人们承受更大心理压力。这会使人们在压缩的休闲时间内,为了实现自我犒劳而进行非理性的爆发式消费、报复性消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发泄行为,极易造成过度消费。

此外,近年来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涨让人极易产生“货币幻觉”。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直接变化就是工资水平较年长一代有了较大增长,从而提高了消费水平。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工资购买力实际有所下降。

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共同催化了过度消费现象。更槽糕的是,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也让父母、学校无法及时提供应对各种新事物的经验指导,尤其是金融教育的普遍缺失,让年轻人更易掉入消费陷阱。

显然,陷入消费贷的年轻群体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既是跌落债务陷阱的个人问题,也关乎金融体系的安全、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这反应了金融消费逐利下年轻人的债务风险,也反映了消费的喧嚣浪潮掩盖下年轻一代对生活意义的发问缺失。困住年轻人的是债务,又不仅仅是债务。这值得每个人的思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阳光城:到期未支付债务本金301.91亿,将制定短中长期化解方案
消息泄露股价提前两连板?“盾安系”债务缠身,盾安环境拟变更实控人
华夏幸福:新增未能如期偿还债务79.16亿元,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939.79亿元
华夏幸福公布债务重组计划:卖出资产回笼资金约750亿元,将于10月8日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