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家入场、资本布局……低调的助听器赛道开始被点燃

国产助听器品牌开始与进口品牌抗衡。

文|猎云网 韩文静

在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的当下,“银发经济”处在崛起的前夕,也催生出了更多细分赛道。

作为老龄群体刚需的助听器行业,迎来了小小的爆发。在过去的一年里,助听器行业已经低调地发生多笔重要融资,新玩家陆续入场。

去年11月,助听器品牌“HEARIN.AI”获数百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由平安系高管投资;同月,专业级助听器公司小维健康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背后站着创维集团等投资者……

这个刚需市场也一直被资本关注,《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人,并呈现出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然而一直以来,以助听器为代表的听力辅助设备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国内助听器渗透率不足10%。

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应用,国产的助听器品牌发展速度加快,开始与进口品牌抗衡,行业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大厂和资本,涌入助听器赛道

2021年10月25日,锦好医疗在北交所挂牌,首日大涨43%,国内第一家助听器上市企业正式诞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国内的助听器市场。

“这两年国内助听器市场发展迅速,原因在于助听器性能、市场价格、购买场景和消费观念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助听器行业的新参与者,ZDEER左点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汪立君切身感受到了行业的变化,他告诉猎云网,许多国内助听器品牌通过AI技术创新突围,打造更适合中国老人的高性价比助听器产品,加速了行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由于国外巨头的垄断和市场教育的程度偏低,听力辅助在我国医疗VC市场显得较为冷门,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而这种局面,开始在近两年有所好转。随着初创国产助听器品牌企业纷纷进场,也带动了资本对助听器市场的关注,行业逐渐被点燃。

2022年11月,注于研发国产AI智能助听器博音听力,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来自苏高新创投;聚焦助听器行业前沿技术研发的小维健康,也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同月,专业助听器品牌“HEARIN.AI”,获数百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由平安系高管投资。

2022年8月,智听科技获数千万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道彤投资、金鼎资本。

这是智听科技成立以来的第三轮融资。此前,智听科技曾获得自青松基金、小米战投、顺为资本的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以及力合创投的天使轮投资。

2022年2月,专注于研发国产数字助听器芯片的助听器厂商爱听科技,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一方面,资本在助听器赛道纷纷布局,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厂也按捺不住进军助听器赛道的动作。

2022年9月,腾讯天籁实验室推出完全自研的核心算法解决方案,与助听器厂商智听科技联合研发,推出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公益助老款”。得益于天籁自研AI算法加持,该款助听器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

2022年双11期间,阿里巴巴公益和阿里健康公益联合挚听、复聪等专业助听器品牌,发起“助听行动”,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听力检测咨询和科普传播。

2023年年初,科大讯飞还推出了讯飞智能助听器尊享版,新上市的尊享版进行了40dB增益升级,面向中重度听损人群。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助听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 2020 年全球助听器的市场规模达到 64.5 亿美元,2025 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3.3 亿美元,5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5.25%。

报告预计预计2020年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达到60亿人民币;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0.7亿人民币,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11%,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国产品牌的突围之路

资本和大厂的涌入,燎起了助听器赛道的“星星之火”。然而助听器行业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的细分,市场上专注此领域的很多国产品牌还在发展初期。

相关数据显示,90%以上中国助听器的市场份额被峰力、奥迪康、唯听、瑞声达、斯达克等国外大品牌占据,仅10%的市场由国内中小企业瓜分,国内助听器行业,依然处在转型期。

南京大学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敢问天籁|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指出,在听力障碍的认知上,我国仅有5%~10%的中、重度听障老人使用助听器,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0%水平。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表示,从用户教育和产品研发两个方面来看,国内助听器行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瓶颈。

在用户教育层面,老年听障问题需要进行干预,社会需要干预,年轻人也需要干预,这是一个痛点。商世东表示,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很多人没有佩戴助听器的意识。

在产品研发层面,如果本阶段国产助听器要对标进口的助听器产品的体验,在反馈一致、降噪等关键技术上,目前跟进口的高端产品相比,体验上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其他的部分,像产品设计细节、蓝牙的能力,这些若想完成追赶,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投入。

针对于国产助听器发展的阻力,左点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汪立君也提到了用户教育和产品技术这两点:芯片是助听器的核心技术壁垒,我国助听器产品的话器、麦克风尤其是芯片等零部件多被跨国集团所垄断,限制国内企业发展。

“此外就是消费者教育的问题。”汪立君表示,国外品牌入局早,较早完成经销商教育和用户教育,把助听器当奢侈品卖,而消费者认知度低,绑定高客单价进口产品,导致国产品牌做消费者教育难度大,需要很长时间去渗透。

事实上,助听器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加持和融资助力,以及有底层算法的研发经验和长远投资,只有在性能和品质上缩小与进口产品的差距,才能实现国产替代

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开始在助听器的研发端做布局。新技术发展,让听障患者全方位“拥抱”智能时代。

智听科技CEO陈霏表示,公司产品的具有智能验配功能、复杂场景下对于噪声进行消除、方向性麦克风等功能特点,实现了芯片算法和整机的全部国产化。

汪立君则提到,左点科技的产品优势在于价格体系和科技创新:公司拥有不同价格体系的助听器产品线,覆盖完善;同时其助听器具备“远程测配”的功能特性,相较于其他品牌需要网点线下验配等复杂的流程,可以实现线上验配。

除了技术的创新,政策的倾斜也为国产助听器市场发展提供发展契机。

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将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此外,诸如《“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针对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政策政策下发,促使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在去年10月美国FDA确定的一项规定中,明确表示允许OTC助听器在商店或者网上直接出售给轻度或者中度听损患者,这对国产助听器品牌来说,也是布局助听器市场,突破国际垄断的新机遇。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在技术方面:芯片依然是弯道超车的重点和机会点,目前国内助听器企业在芯片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未来有望实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打破国外助听企业巨头技术壁垒。

在供应链上:当下,助听器产业集群、核心器件国产化带来的降价空间核心器件如麦克风、电池、外壳等已具备一定国产化能力,助听器行业投融资助力了国产助听器核心科技研发,包括硬件研发、音频处理、声学技术等,生产制造供应链持续完善,国产零部件进口替代有望加速。

在市场端上:由于国内的助听器渗透率低,需求量大,受众认知度低,这一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国产助听器未来发展的天然优势。目前国内助听器行业还处在新生萌芽阶段,未来的市场蓝海尚未打开。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的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助听器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产品牌的突围之路也将继续下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