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称余承东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并希望其不要再抹黑同行

铰链专利的竞争从业内走向大众舆论场,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为常务董事长、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最近有点忙,他四处出击,也必须四处应战。前一天刚刚与懂车帝进行一轮交战之后,紧接着,余承东又被小米官方就关于折叠屏铰链的问题发文回击。

12月12日,据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近日,针对余承东无端针对公司“龙骨转轴”技术发布不实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请余承东尊重“科学与严谨”的基本规则,请勿再抹黑同行、误导公众。

事件的起因是,在前不久华为2023花粉年会上,余承东曾表示,“友商不太尊重我们的知识产权,抄袭华为,把华为自主研发的双旋水滴铰链直接变成所谓的龙骨铰链,而龙骨是不存在的。”

但按照小米方面在微博摆出来的各种说法,小米自研的“龙骨转轴”与余承懂所谓的“双旋水滴铰链”在设计思路和机械结构上完全不同。“龙骨转轴”的机械结构为“3级杆组、5构件7低副”设计,而“双旋水滴铰链”则是“2级杆组、3构件4低副”的设计。此外,“龙骨转轴”于2020年9月18日申请专利,2021年1月5日获得专利授权,2023年8月于Xiaomi MIX Fold 3首发;“双旋水滴铰链”于2019年12月13日申请专利,2021年6月18日才公开,并且余承东所属公司(即华为)的三级杆组专利申请是于2021年10月29日申请,2023年5月5日公开,至今尚未有确认获得授权的信息,且未产品化。

小米和华为争执的焦点铰链技术,正是决定折叠屏性能的核心,而折叠屏是今年机圈里的明星产品,也是各家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在这个暂时没有苹果参与的市场里,谁都想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铰链技术的好坏决定着折叠屏手机的整体表现,比如屏幕折叠次数、折痕深浅以及轻薄程度等,而这都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核心要素。当下的铰链技术主要有三种形态:U型、球棒型和水滴型,U型虽然结构简单,但却无法做到机身轻薄;球棒型则是在U型上进行了优化,重量虽有所下降但折痕却比较明显;水滴型可以兼顾重量和折痕样态,但设计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按照华为官方的说法,2021年发布的华为Mate X2是行业内克服技术难度首次真正意义的无缝设计,此后华为Mate X3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曾说道,“华为在折叠屏上有许多独家专利技术,被我们的国内同行们免费拿去用了,他们不付专利费,我们国内不太尊重知识产权,国外的同行们都不好意思抄我们。”

华为在发布会现场拉踩友商的现象并不多见,但之所以此次将矛头对准了小米,还是因为近年来小米正在摆脱性价比的基因,持续加码技术研发投入,向高端化市场进攻。在小米14系列的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表示,未来5年小米研发预计超过1000亿元。

当为Xiaomi MIX Fold 3做宣传时,雷军微博上表示,“轻薄,是折叠屏进化的过程,但不是终点,无短板,才是折叠屏的未来。”据小米介绍,为了使轻薄体验和旗舰配置更进一步,小米这次没有选择目前行业通用解决方案,而是从底层自研从头推翻重做。这次从过去的铰链二连杆转抽发展到了自研龙骨转抽三级连杆,该技术的迭代不仅带来了内部空间压缩,还极大提升了可靠度以及堆叠厚度的难题。

第二次创业的小米或许使得华为嗅到了一丝威胁,因为在折叠屏的赛道上,华为还没有做到如苹果一般的霸主地位,国产手机厂商们各个不甘示弱,OPPO在摄像上大做文章,荣耀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今年三季度连发三款产品,且将价格拉低至5999元。

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华为37.1%位列第一,OPPO和三星分别为17.9%和15.4%位列第二和第三,荣耀15.1%排在第四位,vivo以12.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五;小米的市场份额虽然为5.2%,但MIX Fold3的首销情况明显好于上一代产品。

折叠屏赛道是手机厂商们瞄准的新蓝海,但这个蓝海到底可以为他们带来多少收益,短期内还难以得到答案。

IDC数据表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126万台,同比增长173.0%;上半年出货总计达227万台,同比增长102.0%。即便是最为艰难的2022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也达到330万台,增长118%,但是在这么亮眼的数字背后,折叠屏在整个手机大盘所占的市场份额依旧微不足道,2022年只有1.2%。在OPPO Find N3发布会后,OPPO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会后在接受媒体对于OPPO折叠屏手机销量及何时可以盈利时并未正面回应,而是表示,“通过三代(折叠屏)的迭代,产品越来越接近我们理想中比较完美的样子,产品一代比一代好,我相信经营结果也会一代比一代更好。”

不管结果如何,小米从早期的“互联网+手机”模式到后来的生态链建设,再到“人车家全生态”,都展现出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华为在渠道和技术研发方面更有优势。铰链专利的竞争从业内走向大众舆论场,或许也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