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现场,尽可能,演绎不可能 | 韩牧演讲

2024年1月11日,懒熊体育·第八届体育产业嘉年华以“尽可能,演绎不可能”为主题,在北京举行。

(文章来源:懒熊体育)

2024年1月11日,懒熊体育·第八届体育产业嘉年华以“尽可能,演绎不可能”为主题,在北京举行。在议程中,多位嘉宾共同奉献了许多精彩的观点,我们会陆续整理精华并分享给大家。在嘉年华的下半场,懒熊体育创始人、CEO韩牧做了题为“在成长的现场”的年度主题演讲。

以下是韩牧主题演讲全文:

大家晚上好,我是韩牧。

欢迎大家来到由懒熊体育举办的第八届体育产业嘉年华的现场。

熟悉懒熊体育嘉年华的朋友们,应该已经看到了今年活动的不同。今年是从下午4点开始,上半场有几场直播对话;而且是由我来串联起整个活动的下半场。

但之所以会有这些改变,在于懒熊内部筹备这届嘉年华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困惑——过去三年的嘉年华,因为客观原因,我们的年度活动只能各种极限操作,包括前面提到现场能容纳的观众数量、嘉宾临时出席不了等等。而当今年我们开始筹备的时候,一时间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种环境的改变,让我思考是否还应该像过去那样,来举办这场年度活动?

或者,换一句话来解释我们的这个考虑:我们曾经的嘉年华活动形式,还适合当下的产业吗?还适合这个大环境吗?还适合现场和屏幕前的各位观众吗?还适合中国体育产业各家公司的需求吗?

但这种改变必须发生,因为我们的外部环境在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也不是没有犹豫过,因为在今天这样的大背景下做改变,是有着极高风险和极大难度的。

可也正是如此,机会或许就蕴藏在其中。

所以,今年嘉年华的主题叫——尽可能,演绎不可能。

从赶路的人、潮前走、和自己赛跑、翻山越岭、蓄势而上、御风飞翔、等待上场,以往我们是邀请各个赛道的优秀公司与掌舵者来对话与分享,说实话,今年很难聊,不但是在活动论坛上很难聊,我们的日常媒体内容输出也很难聊,聊啥呢?

但正是在这百无可聊的背景下,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关系到产业根本的,不一样的“成长”维度。

这些成长不一定在2023年开始,也许是很多年前就开始生发,只是在2023年集中体现,是一些非常稀缺的成长,不是销售额增长了多少、员工增长了多少、门店增长了多少、资本增长了多少,而是由内到外的“成长”。

这些由内而外的成长甚至曾经都被视为“异类”,被质疑,被嘲讽,就连他们内部人都觉得不靠谱,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壮举,让别人的“不可能”充满可能性,在大部分公司都在坠落、急速下滑的时候,他们却迎来了坚实地成长。

幸运的是,作为长期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我们有足够长的时间,足够近的距离,在现场记录到了,见证到了这些成长。

而这也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与本次嘉年华之间的关联——“在成长的现场,见证尽可能地去打破不可能”。

“尽可能”——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方向、一个希望,但我们谈论与践行商业,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于是,这个主题便有了它的后半部分“演绎不可能”。

在这一场有关成长的故事简述中,除了我的叙述,我们还邀请到了很多成长故事的主角,跟我们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当然,在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前,我们还是得回顾一下2023年的中国体育产业。

按照往年来说,我的演讲进行到这,应该会放出一页PPT,展示过去一年中国体育产业的融资数据,34起,总金额23.52亿。但今年这个数据咱们就先算了,因为它的规模和数量并没有任何资本上的意义。

其实,懒熊过去多年的数据也都显示了在体育这个领域投资的回落。在资本层面,投体育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体育还值得投吗?

这是个很扎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懒熊这个前台是个商业内容的机构来说。但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角稍稍从资本的方向移开,你会发现过去几年我们的社会资源、社会时间、社会注意力,是在潜移默化中投资到了体育之上,让这个行业的很多公司得到了成长。

这种投入可能没有“46号文”发布之后那几年的光鲜亮丽,但却是扎实且具有长期主义性质的。而这些非资本层面的“投资”,也是今天晚上这个关于“尽可能去打破不可能”故事的主要线索,对于这些投资的理解和事件,我相信也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我们在场很多公司的成长,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中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聊聊今年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学习到的案例和故事。

今天想讲的第一个“成长现场”是关于一个行业的,关于户外的,我从一个词切入,“松弛感”。

户外是这两年体育运动领域最火的一个垂直领域,把这种“火”投射到商业视角,就是运动鞋服行业在2023年都进入平台期的情况下,各种消费领域也都在下滑的背景下,户外消费领域仍让保持了看似“不可能”的高增长。

据我所知,很多户外鞋服装备品牌在2023年仍然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这还不是主要的,更有趣的是你会发现整个的商业世界都来与户外这个概念产生关联。

要知道,这也不是商业世界第一次来借力体育运动的概念。2016、2017年马拉松最火的时候,也获得了商业圈层极大的关注,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品牌是对热度和流量感兴趣,来带货的。甚至户外运动红火在中国都不是第一次了。这次户外概念在大众消费层面的兴起,当然有品牌对于流量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在品牌层面与户外这个概念做契合。无论是我接触过的品牌界的还是户外界的,他们都共同提到了一个户外在当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大场景——“一种具有松弛感、隔离感的场景”。

当然,松弛感本身也是2023的年度热词,咱们这里所说的“松弛感”是体验的“松弛感”。

“松弛感,脱离感”对于户外运动来说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出现在此刻,就非常关键了。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疫情的紧绷,当下整个商业,经济大环境的压抑,中国人太需要这种松弛感和隔离感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和屏幕前的各位也立刻能get到这一点,起码我个人是很需要的。我也看到很多人,在2023年哪怕工作都不要了也要到户外去耍一耍,核心原因就是户外给人提供了与当下社会的一种“隔离地带”,那是另一个世界,没有精神内耗,可能也没有手机信号,只有大自然给予最纯粹的一切享受。

由此我也想到了,这种感觉对于咱们体育行业的整体意义,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几年各类体育业态忽略掉的一块。健身我们强调自律和坚持、投入度、跑个步要强调PB,装备的专业,带孩子参加个体育培训,要效果外化,和成绩交付。有人去你那打个球,你巴不得给他提供衣食住行一条龙服务,外加各种社交功能,体育可以有的松弛感没了,光剩肾上腺素了。

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提供松弛感和隔离感,不但是一种商业机会的抓取,更是提供了一种社会价值。而提到价值,就来到了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成长现场”。

咱们把观察这种“松弛感,隔离感“的视角再拉大一点,我觉得可以这么说——体育是未来中国最大的“悦己产业”。

悦己,以消费的方式取悦自己,这是近两年商业领域挺火的一个概念,但我发现咱们的体育公司却很少从这个角度看到自己。大家说马拉松PB是什么,其实是一个人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去买日常训练的「口粮鞋」,为的是PB提高一分钟,甚至是“破三”那种可以愉悦自己一个月的感觉。

大家可能都听过Keep的slogan“自律给我自由”,当然,关于健身还有另一个认知“健身是逆人性,挑战人性的”,否则的话,全世界的健身房都应该是爆满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绝大部分去健身的用户,本质上都是为了悦己而去的,无论他是为了自律生活规律感,还是为了身材与肌肉,甚至仅仅是打卡拍照,大多数人通过健身的方式取悦自己。

甚至咱们说这几年已经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业务,更多的家长送孩子来,也是为了在这个极度内卷的时代,通过体育培训来缓解自己对孩子的成长焦虑,这也是另一个维度的取悦自己。这也就是懒熊之前的商业课为什么总强调,体育教育的效果外化为什么重要,结果交付为什么重要,这些动作固然是为了让孩子练得更好,但更重要的是给家长的心灵予以按摩。

大家再看看这几年火起来的一系列小众运动,玩一次也都不便宜,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去?我的答案是,用新潮独特愉悦自己。

多说一句,咱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专业背景的缘故,太喜欢强调“专业”这个概念了。在体育领域,“专业”极其重要,是基础,但咱们作为服务行业,“专业”都是手段和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你的服务,你所说的专业能让客户愉悦到自己。

而说到用专业愉悦到客户,就来到了第三个“成长现场”——“中国制造”。

这是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话题,但是要投射在中国体育产业的版图上,尤其是咱们常说的高精尖,其实还是有些陌生的。

而中国的碳板跑鞋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却是关于“中国制造”概念最好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2019年基普乔格与耐克合作将马拉松“破二”,随后他脚上的那双当时看起来还有点夸张的跑鞋让“跑鞋的世界”全速进入了碳板跑鞋时代,厚底碳板跑鞋成为了一股潮流,两层中底材料中间夹着一块碳板材料的“三明治”结构也成为了一个行业公式。

而这个行业公式的背后,拼的是材料的研发技术和产能。比如底下的那一层,总的名称叫超临界发泡材料,大家最早熟悉它是阿迪达斯鞋底下的那层爆米花。在2020年之前,这种材料的产能很小,基本都是国际巨头比如巴斯夫、马牌所把持。而随着2019年中国品牌开始在三明治结构的跑鞋技术上跟进,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最开始,国内有一定量超临界发泡材料产能的厂子在莆田,就是早些年很多人在吐槽的莆田,但是,最尖端的产能也在那。于是为了争夺有限的材料产能,国内的品牌当时还想尽各种办法去竞争。关于工业制造这个事情,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如果有了需求预期的加持,它就不可能是个问题,从2019年开始,超临界发泡材料在中国开始爆产能。再加上碳纤维材料在中国已经开始是爆产能的材料,就是在碳板跑鞋开始在国内大行其道的2021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碳纤维产能的第一,占全球份额的31%。而到了2022年,更是占到了全世界的43%。

于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三明治结构,超临界发泡,碳板等更重高科技名词加持的跑鞋故事在中国就变成了“把碳板跑鞋的价格打下去”!

但短短4年时间,碳板跑鞋已经充分下沉,低于千元的碳板跑鞋成为了主流,各家中国品牌都有了自己的。但这种表面价格的下探,背后却是整个品牌定价的提升!

碳板跑鞋之于国产跑鞋,相当于曾经的锂电池电动车之于中国汽车产业。碳板跑鞋的高价位让国内品牌上调了价格体系,拉升了国产品牌,尤其是二三线国产品牌的心理价位。用行业内人的话说,“以前大家对某些国内品牌跑鞋的心理价位很低,但因为碳板跑鞋大家认为买国产品牌三四百块钱是打底总是要的。”

碳板跑鞋行业的弯道超车是中国制造产能实力的一个示例。中国制造的积累是如此深厚,当一颗技术的火星落在产能的火药桶上,就能点燃几乎任何一个产业,迅速将一项技术爆产能,转化成普通人用得起的产品。中国运动品牌的集体崛起就建立在整合巨量产能的基础之上。

这也给我们的产业一个启示,体育产业以及这个领域里的公司们,咱们是做文化类的、软性的产品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在这些赶路的期间,也可以关注一下“中国制造”的巨大力量,体育和制造看起来彼此很遥远,但这也许就是机会的所在。

如果说,中国制造是我们体育公司需要找的外部趋势,那么“体育即内容”就是我们必须要善加利用的自身最核心的特点,而这也是我今天想说的第四个“成长现场”,做体育就是做内容。

这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观点了,但是2023年的一组对比,却更能说明问题。

过去一年中国的体育赛事有多火,无论是大众参与型的,还是娱乐观赏性的,这个不用我多说了。村超,村BA持续地热度,各种路跑、越野跑的火爆。甚至在国家队成绩一团糟的情况下,我们的中超,CBA也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有人把它解读成为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这么说肯定有道理,但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观察。

过去几年,体育产业另外一个话题一直很热——小众运动的兴起,飞盘火了、腰旗橄榄球火了、桨板火了、露营火了、最近是攀岩火了。但在短时间的爆火之后,这些运动的热度迅速衰减,即使不用“凉了”这么刺激的字眼,但显然,无论是运动的覆盖范围,参与人群的数量和频次都大幅下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传统的火爆,新潮的冷却?懒熊的内容总主编郑浩榕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本质上在于创造内容的能力差异。新兴运动大多在中国积累不多,新人群进来以后,玩过几次,新鲜劲一过,除非他对这个运动情有独钟,否则很难再有更多的内容吸引他们。这里面最明显的可能是露营这个事儿,咱们国内的露营目的地大多是新建的,基本是除了硬件没什么内容,住过一次看完景色,玩了一堆全中国通用的娱乐项目之后,他为什么还要来第二次呢?

与之相对比,斯巴达越来越火,到中国没几年的越山向海也越来越火,扒开内核都是内容做的好。同样,我们的中超,CBA,各类国产赛事,也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几十年的品牌积累,参与人群的积累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内容。

即使你看应该算是制造业的中国运动鞋服品牌,他们在过去几年在做什么?李宁做的各种大秀是内容,安踏,361°做的赛事也是内容。

体育,无论是参与性的,还是娱乐观赏性的,甚至你是制造业,其实都是一个内容生意。

毫无疑问,中国体育的内容生意在成长,但他需要更多运动,更多参与者的加入。这就提到了第五个“成长现场”。

而说到内容生产,这两年你就绕不开短视频内容这个主题,开这个演讲策划会的时候,我的同事们也在讨论我们应该从这个趋势中看到什么对我们这个产业来说比较独特的东西。其实过去两年,看到咱们体育行业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创业者到短视频领域寻找机会,我会感慨我们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在整个行业的爆发开始进入平台期的时候,体育产业才开始入场。我想到了一个词——“跨越鸿沟”。

这是个书名,写于三十多年前,书中最精华的,应该就是这幅图。

这幅图表达的核心信息是,高技术企业在推广他们的新技术产品时,所要经历的不同阶段,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就是让自己的技术产品从让早期采用者使用,过渡到让早期大众使用,之间的这个鸿沟。

今天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张图,体育产业的大多数公司基本都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者,如果把这张图里的大众和个人换成公司,那么你的公司,对于新商业趋势,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处于那个阶段?在我看来,我们往好了说处在这里(黄红之间)。往差了说,处在这里(红色尾端)

我常常感叹,为什么咱们的体育商业,运动生活场景总是不受商业世界的重视,我觉得和咱们总是“被动的成为一个趋势和技术的后来者”是有关系的。

作为一个行业,需要向前挪动,至少先成为里面的实用主义者,如果我们的产业有很多公司开始进入到这个区域,成为在技术和趋势上的远见者,体育一定会成为中国商业世界中的明星。

这里我最想说的就是乐刻,乐刻起步的时候,打造的概念就是中后台+数据运营的特点,包括之后一直在跟随中国线下门店业态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乐刻始终是一个早期采用者,试错者的定位。现在快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中间伴随了这个行业无数对于乐刻的质疑。懒熊2017年初在上海的嘉年华“赶路的人”,乐刻创始人韩伟和国内另一个健身巨头的老大在台上唇枪舌战了一个小时,搞得我们的活动没法按时结束。后来我们跟清华做了一个高管课程,请来韩伟做分享,分享后面的提问环节,我记得几乎变成了健身老板对乐刻的“批斗大会”。

我不知道当时的那些学员现在还在不在健身行业,但乐刻正在越变越大。当健身房在中国已经变为了一个社会话题,乐刻已经是千家门店的品牌。

最后,关于成长,关于中国体育产业的成长,我还想说几点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与开场的五点相对应的,这里也有五个关键词。

第一、松弛感

开场的时候,我提到了,最后我还想聊聊“松弛感”这个话题。

懒熊每年嘉年华的演讲我总会在某些地方把时间坐标拨回到五六年前,从某个方面总结一下那个狂飙突进的时刻到现在的变化。如果说那几年商业大环境给中国的各类体育公司带来了什么影响,我想除了业务模式、商业模式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公司的运营风格。

你会发现我们的体育公司,不说100%吧,可能也有99%,都与中国的制造业,互联网,科技产业一样,一定要要效率,要增长,要快速,要执行力,要销售,要用户,要KPI,要OKR,要一个新时代的“多快好省”,这些都是时代的特点,也是现代企业的基础。

但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这种风格?更重要的是,商业大环境在变化,客观上需要我们改变,同时,主观上,不要忘记了体育的内核是什么。前面我说了,体育即内容,也是服务业。实际上我们做的是文化产业。我很难想象一个紧绷的公司文化会做出什么伟大的文化产品。如果你研究国内外这些有名的赛事,服务,品牌,有多少个是玩出来,有多少是在强KPI之下做出来的,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说个2023年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来自瑞士的昂跑,成立13年就在竞争最激烈的跑步赛道冲出来了。他们的核心就是科技与营销。而底层支撑这些的就是文化上的“松弛”,我前段时间到了他们的上海公司发现有两个鲜花包围的“冥想室”、甚至是躺平。所以,与其说这是鲜花拥簇的冥想室,还不如说是“躺平室”——员工工作累了或者烦躁时可以在里面松弛、冥想。而他们说,在瑞士总部他们更松弛,很多工作都是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

当然,像昂跑这种松弛感,它不是躺平,不是抛弃了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对效率的要求。而是既然我们是文化公司,就必须要有一种是松弛感,也可能是“XX感”。是什么我也在思考观察,欢迎来找我谈论。

第二、建圈靠体育,破圈靠其他

而说到咱们体育公司其实是文化公司,做的是文化产品,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建立文化圈层,打破文化圈层的问题”,放在我们这个行业就是“建圈靠体育,破圈靠其他”。

如果你仔细观察懒熊这些年来嘉年华的嘉宾构成,会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嘉宾来自于咱们行业之外,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懒熊的邀请,另一部分也是行业外部的嘉宾主动来到我们的行业寻找机会。包括我在开场那部分演讲中提到的,整个商业世界都在主动向户外靠拢。

过去这些年,咱们这些公司对于体育可以聚拢一批人,形成一个圈层,可以说已经十分的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精通。但到这个时间点,由这个圈层自身所形成的价值,驱动力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或者说一个瓶颈期。破圈是一个必需也是一个必然,但是破圈就不能指望体育自身了,而是需要其他元素,可能是娱乐、地产、康养,也可能是生活方式。

而现在,是我们需要向圈外走的时候了, 去找到属于自身、适合自身的非体育元素。

第三、出的去,回得来吗?

当然,走出去,也需要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这两年更一些有胆量向外走的公司经常沟通的一个话题是“出的去,你回得来吗?”这句话怎么讲呢,过去几年疫情,对咱们体育的业务影响巨大,很多的公司为了活着,开始接很多非主营业务。说好听点,就是小公司也要“多元发展”。做健身的开始搞青少年体育,做赛事的想搞营销公司线上的公司想做线下,线下的想做线上,这还算体育内跨界。跨出界外的更多的,比如互联网基因的体育公司完全变成了设计公司,体育公司变成餐饮公司,还有家曾经的体育技术公司全力去做区块链、元宇宙了。我们经常说体育公司需要跨界,毕竟我们是文化的内核,单跨得出去是好事,是值得羡慕的事儿,但也需要能收的回来,守得住基本盘。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案例,是跨出去了,发现基本盘太苦太累太慢,就想住在界外了,资源,精力都开始离开基本盘。久而久之,自己的基本盘变得十分薄弱,结果界外的环境一变,想收回来,发现已经收不回来了……于是界外和老家都没了。

我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座的各位,包括懒熊自己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大家都难,都想试试更多的机会,但出得去,也要回得来。比如刚才的健萌,他们健身的业务已经做的那么成功了,但是他们仍然非常扎实的在运营他们在长沙等几个城市的健身门店业务。我参加过他们早晨的例会,第一项业务不是讨论他们最红火的MCN业务,也不是在线营养师的APP业务,而是健身房业务的总结。邓总知道那是他们的根基,是他们必须坚守的业务。

第四、这是一个需要喜剧精神驱动你的时代

说到坚守,就必须说到我们要持有的心态,我也想以后面的两个关键词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第一个,前段时间,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吴世春说,我们可能需要以一个具有喜剧精神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时代。这个“具有喜剧精神的心态”一下击中了我,短短几个字一下说出了很多深刻而又微妙的情感。

之前我读过一篇陈佩斯的文章,相比于我们通常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更喜欢陈佩斯对于喜剧内核的一段剖析,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

“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但其内核是摆脱困境。就像“滑稽”一词,“滑”是光滑、润滑,“稽”指困境,这个词就有摆脱困境之意。摆脱困境是角色行动的内驱力,有内驱力才会形成行动线。”

喜剧是轻松的,坦然的,认清现实,然后对困难的现实投之以热情与赤忱。以一种放松,豁达,开阔的心态去摆脱困境,这可能是我们现在所有人都急需的。

与此同时,现在提到创业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一个喜剧,我之前也写过一个专栏叫《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那么就劝他去创业吧》。那会是调侃,现在则是真实情况。2023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体育产业者像我一样,活成了一部喜剧。在现在,我们需要喜剧精神。

第五、落地的长期主义

准备今年演讲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其他论坛嘉宾的发言内容,大家聊得最多的,除了AI,就是两个词企业家精神和长期主义,多得都感觉有点像形式主义了。这的确是两个大词,以至于咱们这个还正在爬坡的产业很少去聊他们。但在这个时刻,这是两个我们必须面对的词。

在2020年嘉年华的开场演讲里,我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说「只有中国体育商业的所有领域都火一遍了,咱们的产业才算“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了」,这两年,我们越来越多的细分运动火了,我们的体育用品、飞盘、腰旗橄榄球、桨板等等领域火了,也只有越来越多的领域火过一次,我们才知道哪些东西在中国的地界上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需要变形。体育既然是个文化产品,那么不同生长土壤、生长环境必然会带来不同生长规律,生长逻辑也必然改变,我们的体育产业很多的逻辑和形态都是文化舶来品,都需要改变才能在中国的地界上生存,而这个改变的过程,是需要通过长期主义来实践的。中国体育产业的细分领域在商业上都火一遍了,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体育产业走什么样的路,也会在这漫长的时间中趟出来的。

当然,这条路,我们仍然会继续趟,2024,对于体育来说,仍然是重要的年份,今年内有欧洲杯,有奥运会,懒熊都会有主要的产品对应。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我可以提前说一下:

我们将和巨星传奇、向日葵传媒一起合作这档节目,《持续畊新中》,它是一档在巴黎奥运会期间特别定制的户外真人秀节目,其内容集合了奥运任务挑战、奥运故事讲述、奥运人物互动等核心价值内容。节目将跟随全民运动千万级头部明星博主刘畊宏教练,先后造访六座曾经或即将举办奥运会的欧洲城市,最后到达202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巴黎,并一起揭幕巴黎奥运会的相关内容。

在2024年,懒熊还将在时隔五年后,再次将Leaders 峰会带回中国,峰会将在下个月,2月23-24日将会落地在中国澳门。参会资格的申请已经开始,大家可以到懒熊公号上去找申请的入口。

这两年我都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与活动,因为一坐下来大家都在哀叹太难了。难,是肯定的。但我想说,创业者不可能只赚大环境好的钱,大环境好的话每个人稍微努力就可以保持20、30%增长,但现在经济下行了,这才是检验是否是真正的“创业者”时候了。

我想在演讲结尾讲一个小故事,据此刻整十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商业记者,在那个时间点我写了一篇商业报道。当时采访安踏创始人丁世忠先生。当时的背景是,整个行业进入经济调整周期,我在深度采访后用了这样的一个封面标题:别人的坏时代,却是丁世忠的好时代。

十年后,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这个商业世界与体育产业。规律依旧适用。我把这句话送给所有正在努力、正在纠结与甚至在正在躺平的人们,祝愿你与你的公司在2024年会是一个好年份、好光景。让我们一起尽可能,演绎不可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