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宏观形势年度报告:2024年亚洲将成为最大的增长极

中国目前开放的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下一步面临的摩擦、竞争会成为常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在北京召开。多位权威专家聚焦当下宏观形势,围绕“2024年宏观形势展望”“2024年经济社会形势展望”等话题,共同探讨2024年经济的“危”与“机”。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可以用“一高一低”来形容,“一高一低”分别是增速较高与物价较低,这与世界经济的运行特征正好相反,充分展现了中国对世界经济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展望2024年,世界宏观形势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甚至会有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各种矛盾会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种困难和问题都会出现,也将是复杂多变的一年。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多国政治博弈十分激烈、局部战争冲突仍将持续、全球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全球治理体系艰难调整、全球经济贸易围栏设卡、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总的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在原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看来,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加快,“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推动下,我国银行业发展势头稳健,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资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行稳致远,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深入推进。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超过1亿人。

周延礼强调,将来我们要在居民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理念方面做好保障。“我认为,现在中国的资产和财富管理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未来,要以开放促发展,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为市场体系建设、融资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则表示,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很多亮点,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因为一些长期的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企稳向好要靠短期的政策组合,更要靠改革开放提供长期的新动能,而疫情之后,全球化再一次加速,确实是提供了新动能。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目前开放的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下一步面临的摩擦、竞争会成为常态。因此不能完全退回到国内做,但依赖大口径外循环推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对外资在华投资的调整,要理性看待,努力争取,不必过度解读。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增强在华经营的信心非常重要。但也要看到外资比重受很多重要因素的影响。除了以开放促发展之外,还要以开放促改革。

针对2024年经济社会形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既要看短期,也要看中长期;既要看总量,也要看结构。从短期看,经济增长面临着的困难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中长期看,经济转型进程尚未结束,并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节点。未来几年,经济转型若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将释放未来10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潜力。总的看,稳定预期、释放增长潜力,既要立足短期,也要着眼中长期;既要推动政策调整,也要推动体制变革;既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也要推动消费侧结构改革;既要深化市场化改革,也要推进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变革。以经济转型为主线深化结构性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

《Y型路口上的世界——2024年人大重阳宏观形势年度报告》指出,2024年,世界在政治、安全、经济、金融、社会等五个维度面临“Y”型路口的选择,全球宏观政策将在“保守”“开放”之间艰难寻求平衡。2024年,发达经济体增速将明显低于发展中经济体,亚洲将成为最大的增长极,“东升西降”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从整体而言,依靠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力推动,Y型路口上并不会爆发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但部分发达国家会面临频繁的金融不稳定性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