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书福到尹同跃:造好车的前提是会“撞”车

对车厂来说,这被认为是机密。而消费者出于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只需要知道真相。信息是如此的不对称,以至于怨恨横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蓝鲸汽车10月26日文: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人卖给中国人的车是不一样的,使用了更差的材料,卖给美国人、欧洲人、日本本土是一个货色,卖给中国人是另一个货色,所以,日本车不能买。这个“传说”我也听到过,具体是不是这样,这么多年通过很多方法,都无法证伪或求真。如果有心百度一下的话,正面和反面的观点都有很多。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常常无所适从。

笼形安全车身结构-车架

事实上,近年来我有一直在和身边的朋友解释,汽车安全主要是靠“车架”的,外面包着的壳,比如保险杠、车门等等,不是影响汽车安全的主要因素。并且,日系车在各种安全测试碰撞中,包括E-NCAP(欧洲新车评测规程),C-NCAP(中国新车碰撞测试),整体的得分水准并不低,不仅如此,日系车还有一个特殊的安全理念:吸能,并且宣称按照这种方法设计的车更安全。但大家依然对日系车不放心。

再来看看在国内已经被奉为“国家标准”的C-NCAP,打开其官网发现,最新几批的碰撞测试的车型,基本上清一色的五星。——换到消费者的角度,这样的五星安全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中国的新品牌,观致汽车旗下的观致3,即便在欧洲获得了五星碰撞成绩,但消费者依然不买账的原因。

为什么消费者会对所谓的“五星安全”漠不关心呢?其中的原因相信极其的复杂,但很显然,车企、第三方机构所说的安全,和消费者所关注的安全,是不是同一回事,值得每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深思。

吉利,以及奇瑞汽车,无疑都算是这方面的“先锋”——如果汽车企业也有先锋的话。两个月之前的8月5日,吉利汽车举行了所谓“全球首次公开车对车垂直碰撞测试”,试验的实车是吉利刚上市的新车帝豪GL。显然这是一次非“标准程序”的碰撞测试。

不管是跟风也好,造势也罢,10月24日,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的碰撞测试中心举行了“全球首次公开连环追尾碰撞测试”,同样拿旗下的新车——瑞虎7进行了碰撞测试。

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企业走向开放、走向更高阶层的“勇气之作”。为何这么说呢?不如我们来聊聊国内为大家所“熟知”的汽车安全碰撞测试。

和汽车制造一样,中国新车碰撞评测规程——C-NCAP,光从这个名字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舶来品,在欧洲叫E-NCAP,澳洲叫A-NCAP,韩国叫K-NCAP,拉丁叫LATIN-NCAP。不仅如此,相比之下,国内的C-NCAP,其碰撞测试标准被降低,甚至出现“作假”的情况,比如拿顶配的车型来进行碰撞测试之类,深为消费者所诟病。

那么,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其原本深藏在企业内部的各种实验,比如像风洞测试、可靠性测试、耐久性测试等等,其实际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的水准在世界上居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相信大多数人所知甚少。由于缺乏了解,以至于多数人谈到国产汽车最核心的东西——动力总成,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概念。“山寨”“山寨”“山寨”这样的字眼笼罩着中国汽车,似乎这些汽车的本质——发动机、变速箱、安全性都消失了一般。

拿一汽大众的速腾举例。因为后轴纵臂断裂问题,2014年前后,大众汽车和一汽大众宣布召回56万辆速腾,采用“打补丁”的方法对后轴纵臂进行“加固”。不少车主公开表示拒绝接受这种召回方式,部分车主表示“已经自行”把扭力梁悬挂更换成独立悬挂。基于这样的现状,一些媒体于是质疑一汽大众为何不按照这个方法来处理56万辆问题车辆。不久之后,一汽大众相关人士做出了这样回复:

“最近速腾事件甚嚣尘上,我非常理解维权的用户,也反复对给用户带来的不安表达歉意,这是发自内心的。但很多媒体在谩骂、在指责、在很随意地支持用户更换没有经过验证的独立悬架。可是,作为一个在行业里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真地沉下心来研究技术,例如悬架结构、材质,受力位置,断裂点的疲劳强度,周围的金相分析……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该人士还因此表示:汽车人,要心存敬畏的评价汽车。

从这个回复来看,消费者和媒体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懂而且没有资质、财力去做相应的汽车试验。事实上,一汽大众速腾出事前和出事后的两批车,使用的都是独立悬挂。其中所谓的“匹配试验”“金相分析”“耐久性、可靠性测试”等等,消费者及公众基本很难知道具体的实验数据。那么,自行把问题悬挂换成独立悬挂,是不是会像厂家说的那样,消费者完全无从知晓。

对车厂来说,这被认为是机密。而消费者出于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只需要知道真相。信息是如此的不对称,以至于怨恨横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但如果车厂能更多的为消费者考虑,把更多的数据公布给消费者,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比如吉利的“全球首次车对车垂直碰撞测试”,比如奇瑞的“全球首次连环追尾碰撞测试”,这两家企业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全球”这样的字眼,是否哗众取宠暂且不说,其“公开”“透明”的姿态,依然非常值得大家鼓励。从某种角度说,这证明自主品牌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更加直观的看到这些实验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这对自主品牌的发展也是个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