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外去卷!中国企业,疯狂抄底越南

当前,越南经济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成为东西方两大势力角逐的最前沿。

作者 | 智谷趋势  海焰 黄局长

低谷中挣扎的越南,等来了中国企业的强势抄底。

2024年前两个月,越南新获批外资工厂有162个,其中130个是中资企业,占比超过8成。从投资规模看,前十大项目,中资占了九个。

要知道,在2022年创下8%的增长奇迹后,越南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外资急速撤离。2023年以来,已有超过1300万亿越南盾(约合515亿美元)的外资流失,主要是欧美资本。

一进一退,对比鲜明。中国企业,为何疯狂抄底越南?

近日,黄局长到越南调研中国企业出海的状况,有不少意外发现。

你知道吗?

TCL已经在越南深耕25年,旗下平阳工厂今年营收预计超10亿美元,成为越南电视市场绝对的头部品牌;

海尔的越南品牌AQUA,其洗衣机产品已经连续几年雄踞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就连蜜雪冰城也攻占了越南的大街小巷,门店数量达到1000多家……

图说:越南街头的蜜雪冰城门店

事实上,越南在中国企业的出海版图中,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工厂的一个“超级车间”,是许多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步,今天更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反内卷”的前哨。

“在国内‘内卷’中学习的本领,去海外‘卷’的话,我们还是比较厉害”,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多中国企业的想法。

“反内卷”的终局,也许就是——到海外去卷!第一站,目光投向越南。

当前,越南经济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成为东西方两大势力角逐的最前沿。

为什么这样说?

越南的进出口依赖度达到90%,是全世界对外贸最敏感的国家之一。

2023年越南经济滑坡,主要原因就是美元持续加息、欧美资本撤离,导致出口萎缩。

要知道,美国和欧盟几乎占据了越南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

根据牛津经验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在越南的欧洲资本减少了40%以上,美国在越南的直接投资下降35%以上。

图源:Socialists and Democrats

欧美资本一跑,原本服务于欧美的加工产业立刻遭受重创。一年内有4万家企业停业,越南一半的出口市场都受到冲击。

如今越南最重要的出口产业是电子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家具业,而在2023年,三大产业无一例外遇到了两位数的同比下滑,寒气直接袭击了越南的支柱产业。

过去几十年,越南刺激经济的手段主要围绕外资企业展开,外资龙头企业一发力,出口贸易就能让越南的短期经济表现直冲云霄。

这招屡试不爽,已经成了越南的惯常操作。

如今,欧美资本撤离,外资企业收缩产能,日韩的一批中小企业更是直接将工厂迁回国内,越南顿时失去了刺激经济的杀手锏。

然而,西边不亮东边亮。

去年5月开始,“王传福”这个名字就火遍了越南。

比亚迪来了,宣布建造越南工厂,投资规模超过17.5亿元。今年3月,越南方面透露,已经在富寿省给比亚迪预留了一个100公顷的工业园区,只等启动建设工厂。

图源:Viettonkin Consulting

几周前,首批13家比亚迪经销店在越南正式开放,预计两年后经销店数量突破100家。

比亚迪在越南扩张的速度超乎想象,背后正是越南政府的倾力支持。毕竟,久旱逢甘霖啊。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企业早已在越南形成了遍地开花、根深叶茂的发展态势。

早在1999年,TCL就来到了越南,如今已经出海25周年了。

“当时其实我们在国内活得也挺滋润……国内市场份额达到第一。越南这一仗,敢不敢打?”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回忆说,企业家一定要看长远,所以选择越南作为全球化的试点:

那一仗打得很艰苦,前18个月亏了好多钱,亏得我们想着要不要退回来,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如今,越南已经成为TCL全球化布局中重要的区域制造和供应链中心之一,产能主要供应北美市场。

中国企业,也深刻改变了越南人的生活。

美的在越南的门店数量2016年就已达到2100家,去年又投入4000万继续攻城略地。

海尔赞助了越南边和市一所高中全部的空调,让这家高中成为当地第一家安装空调的学校,该校学生每年都会前往海尔工厂致谢。

在50家中资企业聚集的越南北宁省,投资热浪激发了越南人的抢地热情,甚至把周边的房价房租抬高到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的水平。

果链中的歌尔,最新投资的工厂占地超过5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将近百亿人民币,为当地创造了几万工作岗位!

据越南官方数据,2010年中国大陆在越南的直接投资只有3亿美元,2023年则达到44亿美元,增长了1366%!

此外,来自中国香港的46亿美元,以及新加坡的68亿美元,也有不少是内地中资企业借道中转而来。

2023年至今,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约占三分之一左右。

在欧美资本撤离的大背景下,中资已经成为越南“全村人的希望”。

事实上,对中国企业来说,越南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什么中资企业疯狂抄底越南呢?

前几天,我在调研时就听到一个中方工作人员说,在国内有个沿海的4千人大厂,大部分人的年龄在40多岁,“眼睛都不怎么灵光了”。

而TCL位于越南平阳省的工厂,全厂一千六百个工人上下,平均年龄是多少?25岁左右,“打螺丝的效率都国内快”。

说实话,我被这个对比给吓了一跳。

以前我只知道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岁,上升到了45岁。没想到,我们的工人也已经开始老了。

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已经深深映照在了现实当中。今天60岁以上人口占比全国达到21%,未来十年内将超过30%,每三个中国人就会有一个老人家。

这对于中国工业体系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最后都会综合反馈在made in china 的全球市场竞争力之上。

今天,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全球化布局,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深度和广度。

就拿从越南起步的TCL来说,今天已经有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波兰、墨西哥、巴西等七个国家的海外制造基地,实现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各大区域本土化制造布局。

一方面借助于海外资源,TCL可以扩大利润空间,反哺国内总部的技术研发,也带动国内核心部件出口。

另一方面,通过吸纳就业,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也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就是全球化运营的要义所在。

这次考察中,我在胡志明一个家电卖场看到一个大家伙,TCL生产的全球最大QD-Mini LED电视,从国内进口过来的,足足有115寸。

国内售价8万左右,你猜在越南卖多少钱?20万人民币!之所以会这么贵,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叠加上进口环节的各类税种。

我在走访中得知,在中国生产的电视机出口到美国是11.4%关税,而越南出口到美国只要3.9%,低了7.5%。对于售价几千上万的中高端产品来说,7.5%就是好大一笔钱了。

所以,即便越南产业链条并不完整,需要从国内进口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再加工,生产组织成本会高一些,但7.5%的关税成本,已足够让出海变成一笔有利可图的生意。

未来,越南也会承担越来越多这样的高端产品生产,提供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润。

同时,全球化布局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缓冲腾挪的发展空间。

2019年,TCL彩电业务在越南平阳省成立一个新工厂,最初规划100万台年产能,主要是面向东南亚市场。不久之后,大国贸易冲突升级,TCL立马将其改造提升至600万台年产能,辐射美国市场。

这么做,至少有两大好处:

第一,电视机现在最重要的零部件是面板,科技含量很高,一个面板制造厂的投资动辄上百亿,目前越南还没办法成为玩家。TCL会在国内生产之后再运过来。

所以,越南TCL平阳厂“60%采购金额是从中国进来的”。

越南就相当于国内供应链版图的延伸,一个海外的“大车间”。TCL等中国企业的出海,反而越是在助力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图说:越南TCL平阳工厂外景

目前,TCL已经在越南布局了三大工厂:

位于平阳省越南新加坡工业园的TCL智能电器越南工厂,年产500万台电视;

位于广宁省广安镇东梅工业区的通力科技越南工厂,主要生产音箱产品、可穿戴设备、AIoT产品和精密组件及附件。

位于广宁省广安市东梅工业园的TCL茂佳科技越南工厂,年规划产能约300万台电视;

什么叫“全球化即本土化”?看TCL在越南的布局,就很清楚了。

第二,越南的工业发展路径不同于东亚模式,东亚国家在起步的时候,会竖立起一道较高的关税之墙,以保护民族产业不受到太大的冲击,使之慢慢发展起来,进行国产替代。

但越南在产业弱小的时候,就已经热衷与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地区签订自贸协定,放全世界来讲,它绝对是签订区域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什么东盟自贸区、RCEP、CPTPP……这些自贸协定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零关税”。

所以,在越南深加工后再出口,就能打上越南制造的原产地标签,避开关税大棒,长驱直入全球各大市场,帮助我们释放国内庞大的的产能。

2023年,TCL电视销量达2526万台位列全球第二。而TCL智能终端产品营收当中,海外产品营收占了近一半。过去5年,TCL整体海外营收从590亿元增长到1253亿元,年均增长17.6%。

没有全球化布局和运营,这样的出色成绩是不可想象的。

不出海,就出局。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答题。

不久前结束的高层会议上,首次出现一个关键词——“反内卷”,即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反内卷”的终局推演,也指向出海的方向。

不仅越南,更广阔的天地——五洲四海,都在发出召唤。

李东生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要从输出产品到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既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也带动国内出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出海,事关大局,绝非一家一地的算计。

依托单一规模的国内超大市场,能够诞生房地产、金融、互联网巨头,其实不足为奇,有的企业甚至是“大而不强”。但在全世界的战场上,中国想要发展出TCL、华为、比亚迪这类制造业世界五百强,需要面临远比房地产、金融行业更残酷、更加艰辛的厮杀。

这些在火与血之中重生的强者,对中国而言,更为可贵。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