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氢能独角兽要IPO了,年入9亿

红杉高瓴一汽都来投了。

文|直通IPO 孙媛

上海氢能独角兽,朝IPO又近了一步。

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重塑能源)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对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及“全流通”备案信息予以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重塑能源三年多来四闯IPO后,朝上市迈出的最新进展。

早在2021年3月,重塑能源就递表科创板,但两轮问询不过,于当年8月撤回IPO申请;在2022年10月,又因想在科创板潜在上市而向证监会提交辅导备案,但最终也没有正式向上交所再递表;在2024年2月公司转战港交所,因首次递表材料过了时效期,随后又于9月2日再次递表。

不过与坎坷的上市之路相比,重塑能源在一级市场可谓顺风顺水,是名副其实的资本宠儿。

自2015年成立以来,公司合计融资8轮,累计融资额超39亿元,背后资方更是不乏红杉中国、高瓴、中银、中国石化、一汽、宇通、君联资本等知名VC。目前,重塑能源已经完成了E轮融资,截至2022年11月,集团估值超100亿元。

而重塑能源的故事,还得从80后掌舵者林琦谈起。

出生于1981年,林琦本科就读于南昌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燃料电池行业,在上海神力科技任客车项目组开发组长,自此,与氢能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他又加入上汽集团,担任系统工程师一职,和同事驾驶氢能汽车,跑遍全国。在路测过程中,他发现,即使在极寒与高海拔环境,测试车也没有出现过故障。

于是,林琦便敏锐地意识到,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的时机已来,2015年9月,氢能科技企业重塑能源在上海诞生。

发展至今,通过提供高品质氢燃料电池系统,重塑能源实现了氢燃料电池系统多种关键零部件的自研自产。近年来,公司还进一步拓展至氢能产业上游,自主研发了质子交换膜(“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制氢电源、硷性(“ALK”)电解槽电极及其他关键零部件,有效利用电能制氢。

公司产品及服务组合涵盖制氢(上游供应)到氢能应 用(下游应用于商用车、发电站、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了氢气和电的协同应用,从而形成了一种“电 - 氢 - 电”的新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重塑能源收入主要来自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提供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销售氢能装备及相关零部件;及其他,主要包括提供售后服务。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24亿元、6.05亿元、 8.9亿元。其中,来自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为主要收入来源,各期收入分别为5.14亿元、5.74亿元、8.57亿元,占总收入比例分别高达98%、94.9%、95.8%。

2022年和2023年,公司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1.6%、49.5%,呈持续增加的态势,主要是因为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及推进商业化应用后,搭载其自主制造的燃料电池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的销量由2021年的639台增至2022年的790台,并进一步达到2023年的1234台;此外,零部件需求增加,尤其是与燃料电池系统一起作为综合产品解决方案提供的供氢系统、储能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的需求增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输出功率计,重塑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3.8%。按2023年重卡搭载的氢燃 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输出功率计,公司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42.4%。按2023年重卡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额计,公司位居中国氢燃料 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9.4%。按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额计,公司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三。

业绩高歌猛进的同时,重塑能源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2016年至2022年间,伴随着中国石化资本、国家制造业升级转型基金、一汽解放集团、宇通集团、丰田通商、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机构进场,重塑能源经历8轮融资,每股成本从Pre-A轮的15.38元/股,升至E轮的133.55元/股,翻了近8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五个月,公司营收为0.1亿元,其中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销售收入为0.0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0.857亿元大幅缩减。

对此,重塑能源招股书表示,主要是由于订单交付时间发生波动,导致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的销量减少。于2024年前五个月,公司仅交付 11台燃料电池系统,较2023年同期的85台有所减少。

截至2024年5月,重塑能源接获的60台燃料电池系统的订单尚未交付,合约总价值超过0.21亿元。此外,于 2024年6月,公司接获客户下达的超过80台燃料电池系统的订单,合约总价值超0.29亿元;公司还向客户交付了30台燃料电池系统,合约总价值超0.16亿元;公司向客户交付的零部件的合约总价值超过0.7亿元。

此外,随着营收进一步扩大,重塑能源的持续亏损也仍在持续。报告期各期,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54亿元、5.46亿元、5.78亿元及4.09亿元,累计近三年半亏损达21.87亿元。

对此,公司坦言,其盈利能力受到与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处于早期阶段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下游应用相对有限、生产成本相对高企以及上述 行业上下游发展有限。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导致开支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确认贸易应收款项重大减值损失;及燃料电 池系统向高功率方向的快速迭代及市场价格下跌共同导致的重大存货减值损失。

在考虑行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以及持续加大研发开支、生产成本等支出,以获取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重塑能源预计2024年将录得净亏损。截至2024年5月31日,重塑能源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36亿元。

IPO前,林琦直持股为14.55%,中石化资本、国家制造业基金、一汽解放为前三大机构股东,分别持股14.33%、4.59%和4.43%。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