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水,更美味

洪流挡不住。但它不能阻止我们憧憬,一个做房地产的人坚守以实业立足,以居住者为本,做好产品的房企能贷到钱,业绩、榜单不作假的时代。

好了,4月1日也已经过去,让我们来心平气和,认认真真聊聊“业绩注水”这个事儿。

(你可能需要先看前文:首份《中国TOP30房企业绩注水榜》发布)

为什么搞个“注水榜”?

你可以理解为4月1号了,只是想幽它一默。但我更希望你以为,这个“搞怪”是很认真很认真的。“水研委”的砖家说的对,注水现象值得关注,《中国房企业绩注水榜》的出现正当其时。

“水研委”是个什么组织?

神秘组织。据说一位女士看了《围城》喜欢的不行,非要见钱钟书。钱钟书回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下那只蛋的母鸡呢?”这个道理此处适用。

“注水榜”的排行合理与否?取决于评测目的、数据真实性、评价方法的方法的恰当性。但还有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

何为“业绩注水”?

“注水”当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定义的概念。近些年观察到的情况看,证券市场和财经媒体谈到的所谓“注水”现象列举不一,比如,把主营业务外的非经常性收益作为“意外之财”,来粉饰报表;与地方政府合谋,通过政府补助粉饰报表;每当主营业务数据差,就出售股权增加利润;固定资产价值重估,有意高估;根据报表需要,操弄“应收账款”“收入”项……

在近年的房地产榜单世界里,还有:自行申报时虚报销售金额,流量金额和权益金额上分头做文章,博取“百强”“30强”称号。

关于权益比例因素。

合作开发本身不自带对错属性,还是应该看,是否真正基于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对合作方有1+1>2的价值创造;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房企刻意扩大合作开发规模,或者拿地时头脑一热,屯了又消化不良,并非项目能发挥双方能力优势,而是排名风气下的规模焦虑。

这也是加杠杆行为,在迟滞或掩盖真实风险,牺牲股东回报和运营质量,未必不是规模排名的幻象。榜单里也倾向于归类为“注水”。至于是哪家房企?这是个心证的问题,只能说,谁用谁知道。

另一个因素是结算周期。

通常观察,房企近年的普遍结算周期两年左右居多,快周转的房企、项目可能一年多,慢周转的可能三年,不能一概而论。以今年营收比上年销售额来查看的话,一方面各房企一概适用,所以会“基本公平”;但“未必客观”,相对而言,以今年营收比前年销售额来计,会更接近真实情况。

任何榜单,都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检视各类并不相同的企业,统一模型本身即是无奈,是我们认知的无奈,在提供一种简便方式的同时,也在制造对真实世界的偏离。这个意义上讲,每一种榜单都是存在荒谬性的。所谓的“业绩注水榜”也是如此。

更何况,考虑到数据真实性不可验证,“综合测评”这个神秘模型……说所有“榜单”只是个现象,肯定并非真相,应该是恰当的。

比如,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话未必对,但至少是提出疑问的理由,企业也有说清楚的义务,至少对资本市场有义务。

2017年,中梁申报了757、739亿的流量、权益金额,如愿进入TOP25;2018年申报了1288、990亿流量、权益销售金额,如愿挤进TOP20。

但据新浪财经此前报道,中梁将于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部分投资,纳入了资产净值中并表处理。不乏股权低于30%的项目,甚至还有持股比例仅有18%的项目。实现了净资产负债率从1790% 到339.5%乃至44.6%的神奇操作。不知道的是,挤进TOP20的销售金额里,是否也包含了并表持股30%、18%的联营公司?

为了让香港资本市场高看一眼,中梁把自己精心包装成“小碧桂园”,即便按上半年x3倍高估,其18年营收都远远落后于两年前的权益金额。数字反映的结转情况可一点都不像碧桂园。

比如,具体说“业绩注水榜”的荒谬性之一在于,众所周知的是,绿城是一家注重品质的企业,十几年来坚持慢工出细活,结算周期一定实际上长于其他多数房企,以统一的一年或两年间隔期来计算所谓注水率,都会让绿城受委屈。榜单的局限性是显然的。

当下看,2018年的结算收入还远远落后于2015年的销售业绩。绿城有很多好产品,但绿城还不是优秀的上市公司。

绿城是一家值得尊敬的房企,宋卫平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大约二十年前,我看到宋卫平为足坛黑幕而冲冠一怒时,敬仰于他是一位有血性的汉子;当他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对品质的追求,敬仰于他是一个心里装着客户、装着利润之上的人生追求。2008、2011两次绿城遭遇危机之时,惋惜于宋卫平和绿城的“偏科”。

绿城也好,这个行业这个市场这个国家,都需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人,所以我们敬重绿城,祝愿绿城成为更均好的好企业。

当下这个时代,甭管富人还是穷人,都各有各的焦虑。前几日因为一个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的人沟通,发现连向来对风险容忍度较大的信托公司,都开始执行原则上只给TOP30房企融资的规矩。

这是一个资本加速扩张统治领域的时代,连消费都金融化,实业更在资本化。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中国房企的排名焦虑、融资困境,都是这一主导力量下的具体表象而已。

榜单经济给行业凭空建造了一个悖论和困境。困境在于,如果金融机构融资和地方政府卖地限定榜单里的房企,作假得利,不作假被挤出,劣币驱逐良币。对不注水不买榜的企业不公平,比如金地。房企中人怎么选?悖论在于,如果所有房企注水,并付费,作用互相抵消,排名不变。

洪流挡不住。但它不能阻止我们憧憬,一个做房地产的人坚守以实业立足,以居住者为本,做好产品的房企能贷到钱,业绩、榜单不作假的时代。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