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市值那点事
之前说到,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政策的利好,今天说一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产业链消息
近期,乘联会发布了3月份新能源车产销数据。
根据乘联会数据,3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5.6万辆,零售达5.5万台,与2018年同期水平相当,相对于2019年3月同比下滑49.2%,但环比2月增长280%,体现出国内新冠病毒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其中,纯电动车销量4.72万辆,插电混动车型9211万辆,特斯拉model 3一枝独秀,完成1.06万辆交付。
可以关注一下特斯拉国产产业链。比如热管理系统、遮阳板配套商、轻量化壳体、底盘结构件和内饰等关于特斯拉相关零部件的相对企业。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含特斯拉)分别完成5.0万辆和5.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6.9%和53.2%,环比增长400%和300%。而特斯拉中国三月份交付量为 1.06万辆,合计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36万辆,恢复至2018年3月水平。
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8万辆和4.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5%和55.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1.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0.2%和44.1%;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8辆和36辆,其中产量同比增长5.6%,销量与同期持平。具体车型方面,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7万辆,商用车销量 0.6 万辆。
动力电池方面,3月动力电池产量 4.5GWh,同比下降 45.5%,环比增长396.6%;装车量2.86GWh,同比下降45.6%,环比上升363.2%,产业呈现逐渐恢复趋势。
汽车充电桩方面,中国今年预计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0万个。
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截止2020年3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54.2万台;通过联盟内成员整车企业采样约105.9万辆的车桩相随信息,其中随车配建充电设施72.5万台,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6.7万台,同比增加37.6%。3月新增充电桩3万台,其中公共类充电桩1.03万台。
产业链上下游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各主流国家和主流汽车集团大力推广的车型,2020年将成为全球汽车领域全力转向电动化的元年,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势头可以维持乐观判断。
上游:锂电池及电机原材料
钴仍是重点,锂看价格走势和估值水平。
中长期而言,上游材料环节从产业趋势来讲竞争格局是最充分稳定的,不会出现中游下游更新换代、产业升级的剧烈变化过程。
长期来看,碳酸锂供给有序释放与下游放量需求匹配,或将继续支持价格高位稳定,钴的供给趋于刚性,高镍化带来单位用量减少,钴成本占比降低亦可打开上涨空间。这些都是格局很稳定的行业,需求大增后,龙头将最受益。
中游:电机、电控,充电桩
充电设备市场潜力巨大,整体市场竞争格局分散。
近两年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计划激进,新老厂商都提出了庞大的扩张计划, 中端市场群雄逐鹿的状态将推动动力电池技术与成本的快速进步。
下游:新能源整车,企业充分调整+政策催化
疫情对行业影响逐渐减弱,终端销量回暖迹象渐显,且政策持续托底。预计随着3-4月汽车终端消费稳步复苏,5-6月在政府、主机厂、经销商多方发力下,有望迎销量反弹小高潮。
中游电池材料
着重关注一下产业链中游的电池材料:三元正极;磷酸铁锂;负极;隔膜;电解液。
随着5G基站功耗大幅增长,用电成本大幅增加,基站对调峰调频需求强烈,铁锂电池在循环寿命和充电速度上将为5G基站带来很大的经济性。从性能指标上看,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可达3000次以上。
从技术路径上看,尽管铁锂电池强势回潮,但在未来5年内,三元为主,铁锂为辅的技术路径仍不会变。
而作为三元正极的产业链中,三元前驱体是重中之重。
三元前驱体简称NCM 系列或NCA,是制备三元正极所需的关键材料,起到链接有色属性的钴镍盐和锂电正极材料的作用。
从价格上分析,三元前驱体定价模式为成本加成,即原材料+加工费+合理利润。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预计三元前驱体未来三年价格小幅走高。
另外,三元前驱体行业集中度较高,2017-2019年,top10份额由81%提升至87%,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主要来自头部企业和自产原材料的一体化企业凭借规模和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下游主流客户。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渗透,动力电池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对三元前驱体材料形成强大的需求支撑。
在高镍普及和一体化企业份额提升双重带动下,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上行,预计未来三年三元前驱体行业产值规模有望再提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供给层面持续缩量以及未来新能源汽车需求预期释放,钴原料涨价预期更加明确,三元材料环节面临上游涨价和下游压价的双重压力。
行业终端回暖迹象渐显,政策托底明显有望迎消费反弹。车市消费结构加速分化,豪华品牌,日德系仍保持强势,关注相关龙头企业。
零部件板块,随着下游重点整车集团有序开工,以及物流运输的逐步打通,零部件企业排产回暖。优先选择业绩兑现度更强的标的,尤其是在客户或产品端有突破带来内生增长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