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后腿”、”想转行”?银行业员工薪资又被平均了

有些银行的高管薪酬可能远不止年报上披露的那个数字,等各家银行披露完补充公告后,现有的薪酬排行榜可能将被完全颠覆。

(图片来源:东方IC)

对于“上班族”来说,工资是一个永远逃不掉的话题。到了上市公司年报季,各行各业的薪酬少不了拿来比较一番,各种薪酬排行榜也层出不穷。很多人感叹自己“拖了后腿”、“被平均”,甚至想以此为指南跳槽,其实大可不必。

在一向被认为是高薪代表的银行业,大家感叹着银行居然可以平均日入几个亿的同时,一些薪酬平均数的统计却令不少银行基层员工“欲哭无泪”: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从20多万到400多万不等,银行员工人均薪酬从20多万至60多万不等。但在这些数据背后,还是有柜员表示自己每月税后到手才3000多元,不少员工惊呼“可能进了一个假银行”。

其实,一些统计数据会受各种影响而出现偏差,首先平均数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银行员工会因所处地域不同和职级岗位的差异而造成薪资相差较大,平均薪酬的结果其实缺乏可比性。而上市银行高管的薪酬其实也会因各种统计上的原因而“失真”,比如不少银行高管的报酬除了年报中所公布的薪酬外还有一部分延期报酬,一些银行会选择之后发布补充公告进行公布。

从历年情况来看,这可能完全颠覆目前的高管薪酬排行榜。所以一些银行薪酬排行榜作为参考来说或许意义并不是太大。

银行基层员工:每年都“被平均”

随着2019年上市银行年报出炉,银行员工的薪酬也公之于众。

根据Wind以及各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统计,2019年银行员工人均薪资超30万元。截至4月29日,人均薪资排在前列的有浙商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人均薪资分别为60.29万元、53.67万元以及48.22万元。中农工建交五家国有大行人均薪资均在40万元以下。

数据一出,不少网友开始“愤愤不平”,表示“自己可能在假银行工作”,“差的30万找谁要”,“永远被平均,永远拖后腿”,“去掉一个领导工资,平均值就可以下来很多了”......

对此,蓝鲸财经也采访到几位银行业内人士。

某国有大行地方支行员工表示,每年“底层员工”都会“被平均”,这种平均对底层员工来说没有太多意义。某城商行员工表示,还是分级别来算平均数比较科学。

不过,也有人表示看好。某股份制银行总行员工称,平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银行业的平均薪酬还是较高的,另外,还能比较出各家银行在人力方面的付薪水平。

高管薪酬:多家银行分次披露

除了银行员工平均薪资成为热议话题以外,银行的高管薪酬也是亮点之一。日前,有多家媒体将已披露2019年年报的银行高管薪酬拿出来做了个比较。不少人注意到,股份制银行高管的薪酬远高于国有大行,有股份制银行行长的薪酬达到460万元。

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股份制银行行长级别中,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税前报酬466.04万元,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税前报酬465.83万元,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税前报酬457.93万元。

难道460万就是非国有银行高管薪酬的“天花板”吗?

其实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在不少银行的年报上,都会在薪酬说明底部注上一句话:本行履职的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薪酬总额仍在确认过程中,其余部分待确认之后另行披露。

由此可见,部分银行年报中披露的高层薪酬并不是其全部薪酬,如果加上后续披露的薪酬,那么排名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梳理各家银行年报和披露方式可以发现,目前上市银行披露高管薪酬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式是在年报中一次性披露全部薪酬。

第二种是在年报中披露部分薪酬,于次年下半年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披露“上一年度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结果”,该做法在国有大行中较为常见。比如,工商银行于2019年8月的《董事会决议公告》中公布了“2018年度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结果”。

第三种则在年报中披露部分薪酬,待薪酬正式确认之后,再补充公告披露其余部分。即在年报中披露薪酬后,又于次年发布了高管薪酬的补充公告,披露高管薪酬的其余部分。

比如,在平安银行2019年年报中,该行就提到,本行履职的执行董事、职工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薪酬总额仍在确认过程中,其余部分待确认之后另行披露。2018年该行年报中也采取了此种披露方式,该行2018年年报显示,董事长薪酬为477.7万元,但在2019年9月,平安银行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补充公告》显示,该行董事长2018年度税前薪酬其余部分为454.7万元,将以上两部分报酬数据相加则是超过了900万。

由此看来,有些银行的高管薪酬可能远不止年报上披露的那个数字,等各家银行披露完补充公告之后,现有的薪酬排行榜可能将被完全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