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汽车消费金融红利中的“暴发户”

新老玩家不断涌入,或将重塑中国汽车消费金融的新格局。

投稿来源:瞭望消金

五一期间,各行业已从疫情中缓过神来,汽车消费市场也再次回暖。

据统计,随着购车置换补贴、放宽汽车限购、开展汽车下乡、鼓励以旧换新等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举措陆续落地,目前已有27个省市地区出台汽车消费刺激政策。

有专家预计,下半年的汽车消费水平将恢复到平稳状态,汽车产销量也将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甚至有可能高于去年同期。

在瞭望消金看来,汽车金融是位列房产金融之后的第二大个人消费金融市场,已成各类金融机构必争之地。新老玩家不断涌入,或将重塑中国汽车消费金融的新格局。

01

11个部门发话,汽车消费金融迎来“新春”

当“后疫情时代”遇上“五一假期消费”,汽车消费市场再次迎来新动力。

根据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集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上汽集团国内零售完成41.3万辆,同比增长1.3%,终端销售已经开始恢复增长。

随着“汽车下乡”、置换补贴及拍牌补贴等政策的出台及落地,各省市的汽车消费在今年五一迎来了小高潮。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市超过200家汽车品牌4S店促销让利金额超过10亿元;平均到店客流比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上升5%,环比增长超1倍;客户购车线索量同比上升15%左右,环比上升1.2倍。

而广汽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各个4S店平均到店客流同比上升19%,环比大幅增长112%;客户购车线索量同比上升44%,环比上升46%;订单量同比增加26%,环比上涨248%。终端销量同比上升55%,环比上升16%。

瞭望消金发现,汽车市场逐步回暖,不仅给车企行业注入新活力,也给汽车消费金融行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日前,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11个部门下发了《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通过适当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加大对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持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这样的利好政策一出,汽车消费金融势必迎来“新春”。中信证券研报估计,在保守和乐观情形下,政策将带来新增汽车消费金融约3906-8024亿元。

02

谁将成为红利中的“暴发户”

汽车金融是位列房产金融之后的第二大个人消费金融市场,已成各类金融机构必争之地。

瞭望消金发现,我国汽车消费金融起步较晚,2004年以前处于摸索阶段,主要是以汽车厂商财务公司为代表,目的是为了销售汽车,厂商贴息卖车。

直到2003年底,银监会(现银保监会)陆续公布了《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细则》,才指引我国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步入新的里程。

2004年8月,银监会(现银保监会)批复同意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紧随其后,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也获准开业,正式拉开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争夺战。

近年来,千禧一代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汽车需求不断扩大。据统计,基于业务扩张需求和市场前景, 2019年共有8家持牌汽车金融公司完成增资,涉及金额超140亿元。

与此同时,汽车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汽车金融行业,正在重塑中国汽车消费金融的竞争格局。

虽然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金融用户较多选择汽车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约占比66.6%,汽车金融公司仍居市场主体地位。

但瞭望消金注意到,近几年,汽车金融开展业务并不是很容易,越来越受监管的“限制”。

特别是在奔驰汽车金融服务费事件的影响后,汽车金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汽车金融行业整顿。

据《华夏时报》统计,2019年至今,多家汽车金融公司被处罚,累计处罚金额近300万元。

瞭望消金还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获批的汽车金融公司共有25家。其中多数由汽车厂商发起设立,如奔驰、宝马、沃尔沃、比亚迪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而在去年8月,已沉静了3年之久的汽车金融牌照,首次向银行业发出“友好”信号,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汽车消费金融中心(简称“平安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成功获批。

此前,瞭望消金多次报道平安集团的“大金融”布局,从消费金融牌照到汽车金融牌照,究竟这些“正规军”会不会变成“翻版”平安普惠,备受业内人士关注。

瞭望消金认为,汽车金融行业历经20多年的风吹雨打,在日益趋严的金融监管与市场的良币逐劣币下,多元化发展的汽车金融行业也将呈现出“马太效应”。

正如亿欧智库预测的那样,短期内汽车金融公司将面临合规大洗牌,在之后的3到5年间,头部企业逐渐突出,中小企业逐渐退出竞争。

对于“胜”下的汽车金融公司而言,随着汽车金融行业逐步规范化,汽车金融产品逐步标准化,需要更多的通过创新经营方式来建立新的商业壁垒,并通过强强联手的合作方式打造自身产业链优势,才能在新格局中脱颖而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