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后,中国的科幻电影走向何方

《流浪地球2》已经被导演郭帆提上日程,而第二个《流浪地球》却迟迟没有出现……

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横空出世,46亿,创造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奇迹。不少人将2019年称为中国科幻元年,很快一股科幻热在中国影视圈弥漫。

以科幻为名的项目越来越多,都梦想它可以成为第二个《流浪地球》。时隔两年,《流浪地球2》已经被导演郭帆提上日程,而第二个《流浪地球》却迟迟没有出现……

科幻热:政策、资本、大导演都来了…

2020年12月的南京牛首山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人”,这其中有韩松这样的科幻作家,也有各种带着作品来的科幻电影人。《流浪地球》给予中国电影的冲击和改变依然在持续。

2019年11月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举办,这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国际化科幻、影视和科技跨界活动,也是国内第一个以科幻为主题的电影主题活动平台。在疫情影响全球电影产业和电影活动的大背景下,蓝星球的科幻影片数量以及创投项目质量却并未出现明显下滑。

据悉,本届科幻电影周共征集到297部影片,来自德国、日本、波兰、法国、丹麦、挪威等21个国家和地区。创投会共收集到152个项目。除此之外,本届蓝星球结还推出了48小时拍科幻短片极限赛,要求参赛团队在12月1日至2日两天完成科幻短片的创作、拍摄和制作,其中不乏参与《流浪地球》等重大科幻电影项目的团队。

不仅仅在电影节,科幻热早已在整个影视圈迅速蔓延。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近日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有了政策与市场的表态,科幻被视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资本与创作者都不想错过。

虽然《流浪地球》后,《上海堡垒》的票房与舆论溃败一度让围观者看衰中国科幻,但创作者并未因此受到打击,越来越多的人投向科幻作品创作,其中不乏国内头部导演团队。

凭借“唐人街探案”系列受到认可的陈思诚新片同样也瞄准了科幻,名为《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部科幻题材的教育片。据悉,"外太空"系列也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外太空的莫扎特》、《外太空的肖邦》、《外太空的莫奈》。此前,陈思诚还拿下了刘慈欣高分作品《球状闪电》的影视版权。

一直专注喜剧的开心麻花,也将电影场景搬上了“月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2月7日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正式开机并曝光了一张概念海报,宣布沈腾、马丽领衔主演。这次《独行月球》不仅延续了开心麻花一贯的爆笑风格,也将首次尝试工业化的科幻电影制作,据片方透露称,全片 90% 以上镜头涉及特效制作并由国内顶级特效团队完成。

作为在爆款电影催化下迅速壮大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产业化不能单靠一部《流浪地球》来支撑,项目的数量也并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的发展现状。火热的B面,还需更多冷静的思考。

科幻电影产业化:先走得扎实,再放飞自我

《流浪地球》只是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的一个侧面,甚至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侧面。

根据《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比2018年的456.35亿元有所增长。科幻阅读除了传统纸媒图书之外,数字阅读和有声读物也在稳步增长。科幻周边产品逐渐产生,产值接近科幻图书。

科幻影视虽然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单部异军突起有惊人增长的状况下,整体还是比前一年有所下降。2019年,科幻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累计票房为195.11亿,年度票房前10中有3部为科幻片,前20中则有8部,占中国大陆院线全年总票房(642.66亿)的30.36%。相比2018年累计209.05亿的成绩减少了约6.67%。

中国金牌策划监制、中国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在蓝星球产业论坛中指出,在这两年科幻热的影响下,不论是在科幻创投,还是在常规的电影创投中都会看到大量的科幻电影剧本,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剧本质量堪忧。“其实是如果不用科幻电影剧本去衡量,而仅仅是用一个正常的电影去衡量,我这两年接到的大量的剧本,就是好像一夜回到了十年前、十五年前,那时候中国的商业电影刚开始起步,连基本的剧作尝识都没有,连类型电影的概念都没有。”

剧本质量问题折射出了创作者的焦躁与不安。

在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中场休息时,不少制片人和导演逮住机会就会围在论坛嘉宾身边介绍自己的项目,这其中有的项目号称融合科幻、悬疑、青春等各种要素;也有的项目买下了圈内小有名气的IP,但因资金问题迟迟没有开机……

著名制片人叶宁对于这种情况表示担忧,他认为对于中国如果从产业的赛道和产业的容量来说的话,现在必须非常认真脚踏实地地讨论中国电影类型性。因为只有类型化才会带出产业化的逻辑。但在他看来有些年轻人还需要把类型这一课认真地梳理,“根本的类型结构你掌握不好,会失控的,这是我特别担心的东西,但是实际上(科幻)这个东西是需要特别扎实,才能放飞自我。”

科幻电影最基础的要素是“科学性思维”,科幻电影专家、电影策划严蓬在提到科幻行业人才的专业分布时表示,“国外的编剧不少是理工科出身的,比如《雷管》的导演、编剧什恩·卡鲁斯,本科和硕士学习的专业都与拍摄电影的内容相关,所以作品就很硬核。而在中国,兴许由于教育体系的设置问题,理科生在影视行业的占比就会偏小。”

科学的逻辑、剧作的逻辑、产业的逻辑,科幻电影产业化绝不仅仅是一两部爆款电影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综合逻辑下的长期战略。

就像王红卫所言:当你有一个idea,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九九八十一难,等你克服了,才能把这个项目拿出来给别人看。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的不止是一点激情和idea,后面还有不少需要扎扎实实做的事。

相关阅读
国产电影凭什么霸屏电影院?
超越沈腾,“200亿电影先生”吴京是怎样炼成的?
票房超200亿元,吴京和他的时代
奈飞将拍剧版《三体》国产科幻片差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