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万能的大熊
其实关于智能化的问题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新问题,可谓是老生常谈。在每个领域都打上智能化的招牌已经是一个营销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般很难分辨这种智能化的真假,就好像当年一个净化器厂家只是加了一个传感器,能连APP,就把滞销产品卖到脱销了。
最近,智能化这股风又在电动车领域吹了起来,事实上这个领域默默耕耘的企业有小牛、雅迪、台铃等厂商,大家都在发力但鲜有人拿这个点来卖弄概念,所以一直讨论的人也不太多。只是最近一些新厂商的加入又开始炒作这个话题,不免还是让人想去讨论一下,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是真的为用户着想,还是收智商税?
伪智能大行其道
现在看来,其实大部分智能化的产品都完全不智能,因为绝大多数智能产品所谓的智能也不过是可以连个APP,可以手机查看一下数据,再加上一些简单的遥控操作,大家就信誓旦旦的说这是智能化了。我觉得顶多也就算个“遥控“,唯一的优点就是省了一个遥控器,缺点自然也很明显,你得打开APP,这并不是一个省事的操作。
在智能灯领域就有一个笑谈,之前就有一个装了智能灯的高管吐槽,以前晚上起夜摸一下开关就可以了,现在还要先找手机,万一没放在身边,那就麻烦了。你说语音操作,大半夜喊一声开灯,家里人估计也要惊醒一下。所以后续大家都不太提这个事情了,一些贴墙之类的感应灯,反而成了更好的一个选择。
这其实只是智能领域的冰山一角,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智能其实基本都是遥控或者自动化,操控方式无非变成了手机或者语音,再多一点都没有了。
而真正在家里做一个智能中枢,积累数据,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调节温度、开窗、烧水什么的,其实凤毛麟角,大部分人仅仅就是装一个智能硬件联网的水平,最多再加上智能音箱的控制,这种智能可以简单地说只为钱而生。
回到智能电动车上,其实这个东西如果严格地说,本身还是比较难做智能化的,好比这几年特别风光的特斯拉,在智能应用上都还在摸索。实际上,手机APP显示个仪表盘,或者远程开个锁这能叫智能么?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电动车,包括雅迪,爱玛都是真智能的急先锋了。
现在,一些两轮车的核心智能功能都是GPS定位防盗,APP远程操控,一键锁车什么的,比如9号电动车最大的智能宣传卖点甚至是手机靠近自动解锁,但真细究起来,这些功能本质上都是遥控和自动的范畴。顶多就是一些好用的功能,但你要非得说这是一些智能的功能,我只能说看不到“智”,顶多就是“能”。
两轮电动车毕竟和汽车不一样,智能汽车还可以搞个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电动自行车也好摩托车也好,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两轮电动来个自动泊车,那岂不是说用户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有问题么。
对用户来说,骑着电动车,并不存在不是智能的就不能骑,也不存在是智能的就骑得更快,花里胡哨的所谓智能功能基本都不会影响电动车本身的功能使用,那这个智能大部分看来就是一个营销的噱头罢了,甚至可以说是让用户交智商税。
那么,智能车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做智能呢?当然也不是,我刚才说了,智能不智能不会影响它能不能骑,也不会影响快不快,但是可以影响能不能骑更远。
电池是智能的关键
对于两轮电动车来说,骑行基本靠人,系统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大,而除此之外,跟电动汽车一样,两轮电动车最为核心的部分还是电池,如果说智能电动车的关键在哪,那我觉得不会是自动解锁,也不会是定位防盗,它核心关键的部分还是电池管理。
比如说像9号这种号称是智能电动车的品牌,居然2021年了还在做铅酸电池的产品或者以铅酸电池产品为主,这就好像说特斯拉还做汽油车一样,这还谈什么新能源与智能化?虽然我可以理解这是为了降低产品价格和增加受众,但我觉得那也不能又要占着便宜的市场,又要占着智能的概念,最后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正确认知和智能电动车的正确发展。
在新能源大行其道的今天,锂电池目前中国电动车应用的最大风向与趋势。现在来提倡氢能源,这种非主流路线应用能有多长久?两轮电动车采用氢能源就是单纯的哗众取宠,与智能的边界也有点远。
显然,智能管理电池的前提还是要用锂电池,但将锂电作为能源来使用,完成的只是0到1的过程,只有当锂电被赋予智能的时候,出现的才不仅仅是1+1>2这么简单。
例如为锂电加入智能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锂电的过流保护、过充保护、过放保护、温度保护等等一系列的智能保护功能。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智能控制器加持下,可以通过APP端随时查看电池电量、循环次数、电量变化曲线、电池温度、根据剩余电量为你预估电池续航里程。
那么这些东西,在我看来是电动车智能化的根基,因为了解电池这个东西的人会知道,不管是手机,还是电动车,还是电动汽车,同样的电池不代表同样的续航,甚至差距甚远,这里面的一个关键是电池的智能化管理能力。
在纯锂电智能控制方面,就有几家企业做得不错,比如新日F5, 采用了EG能量管理系统,1200W同步变频电机,动能转化率高达90%以上,EG3高频节能控制器,智能计算优化动力输出,使用60V20Ah汽车级长寿命锂电池,可以做到保5年用10年;又比如雅迪DE3,支持快充技术,它采用了是一只48V15Ah的ATL锂电池,支持“懂锂”充电桩快充,20分钟就能充满80%的电量。
台铃的可亚,采用第四代云动力省电科技,它采用的是V6电机搭配48V24Ah智能锂电池的组合,9管智能云控制器的加持,具有低功耗,高扭力的特点,因此这款车正常骑行状态下,最远也能跑120公里以上;又比如小牛的智能锂电,拥有骑行大数据支持,结合自学习BMS 智能电池云管家、FOC 可配置动力输出曲线、自适配电机,可以让骑行体验、里程、加速表现等维度找到更好的动态平衡,也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这些产品,我觉得这才能说是智能化带来的产品提升,非常实质也非常准确。而伴随着新国标的执行,电动车被限定了时速和重量,那么在电池方面的精益求精就更加重要,如何在同等重量下让电动车跑出更轻、更快、更远、更强的效果,我觉得才是电动车智能化最为关键的部分。
用户感知的障碍
对于智能电动车来说,最大的障碍还是用户感知。因为你在电池上做的一切努力,很难比得上自动开锁带来的感知更为直接。就好像人们玩手机总是对花里胡哨的特效感兴趣,对待机的长短并没有一致性的感知。很多时候,大家只是觉得电池大就好了,却很难区分出不同品牌在这方面的差异。
只有长期使用,多品牌使用,才会隐隐觉得某些品牌的电池耐用,有些品牌的电池则不太耐用。这其实也是一些坚持研发提升用户体验企业的悲哀,因为你大量的精力投进去了,换来的效果不如一个远程XX的感知更强,消费者可能体会不到你的苦心。
这一点其实在电动车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宣传续航的时候,大家似乎都一样,但真开起来了,那差距就非常明显了。而开上一两年之后,可能有的车还不错,有的就已经不能要了。产品真正的功夫还是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但人们总愿意为看不见的地方买单,最后受损失的还是用户自己。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智能化不是让消费者为智能的东西买单,而是要做出更多看不见的突破。从电动车这个特殊的产品来说,我觉得智能化一方面体现在对电池的智能管理上,另一方面,则要体现在通过产品的运行数据来对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上。
让产品能够个性化的满足不同的操作习惯,并且给每种不同操作习惯的人有不同的体验,比如让骑车稳得跑得更远,让骑车快的加速更畅快。并不一定是要拿手机去操作什么才是智能化,对路线的规划,对行程的处理,甚至包括消费的推荐和社交的连接,都可能会是智能化的一种体验比如两辆同品牌型号的电动车靠近,自动打个招呼,也许就是一段缘分的开始。
我们都明白真正能骑上路的不是“智能“两个字,在每一天通勤路上陪你更远的也不是华丽的营销噱头。然而当今鱼龙混杂的两轮车市场,又想追逐领先科技,又怕一不小心被商家天价吹的营销噱头砸中,怎么办?看那些有用户口碑和积累的实力品牌,买最早入局锂电的成熟大品牌,也好过跟着“智能”的时髦风向买了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