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下场,雷军押宝,是互联网公司就来造车?

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有各自的优势。更多玩家的到来,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资金、人才涌进汽车行业,这可以加速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化、升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投稿来源:雷达财经

“智能汽车是装了四个轮子的手机。”这是雷军在近日小米发布会上说的一句话,被看做是对互联网企业蜂拥挤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一种解读。

4月6日,据晚点LatePost报道,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由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负责,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该报道称,曾任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的朱江可能会加入滴滴,不过,这一消息已被朱江本人辟谣。

2021年以来,已有百度、小米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官宣造车,在这个背景下,滴滴作为本就在汽车领域有一定数据和资源积累的公司,此时传出造车,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意外。

汽车分析师张翔对雷达财经表示,百度、小米、滴滴切入造车赛道的背后,公司自身的基础业务缺乏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无论是网约车、手机还是搜索引擎广告,都已经处于瓶颈期,此时趁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押注汽车,对公司在二级市场估值的提升有一定帮助。长期看,造车新势力未来会达到与传统车企平分秋色的局面。

滴滴造车,早有布局

“滴滴在未来整个产业里面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滴滴坚决不造车,也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滴滴不会去拥有一千万甚至5000万或者更多的汽车,滴滴的核心能力就是服务好用户,服务好车主,在大数据和技术上不断投入和突破。”2018年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洪流联盟”时,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曾如是说道。

不过,滴滴围绕造车已有所布局。

2015年,滴滴内部提出洪流战略,希望在完善围绕乘客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围绕车主和汽车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最终成为面向未来的共享汽车运营商。一年后,滴滴开始孵化车服业务,并开展自动驾驶研发。

2018年成立洪流联盟时,滴滴的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已覆盖200多个城市、5000多家合作伙伴和渠道商,年化GMV超370亿元。与此同时,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已可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标准化的即时充电服务,“成为全球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也化身程维口中滴滴未来十年的三大愿景之一。

2019年,滴滴车服独立成小桔车服,目前包括小桔有车(汽车租赁平台)、养车、二手车、充电加油等业务。同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合资成立了美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持股65%。一年后,二者合作推出了定制网约车D1,据媒体报道,当时直接参与此合作的滴滴部门就是小桔车服。

在程维看来,D1的发布对滴滴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程维预测,至2025年,D1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并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滴滴的定制车甚至可以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我相信再过10年,共享出行的比例会从3%增长至30%”,程维表示。

据界面新闻报道,D1在2021年首季度的销量为5000台,目前已在长沙、宁波、厦门等地开始运营。

而此次被报道负责滴滴造车任务的杨峻,正是D1的首席产品官。多位行业人士分析,滴滴的新造车计划,会区别于此前推出 D1 时车企占主导的方式。这次滴滴在资本投入和参与度上都会更高,但像小米一样成立全资子公司造车的可能性并不大,模式或比小米轻。

一位投资人认为,滴滴不亲自造车是更经济的选择,现在车企产能过盛,滴滴作为大客户,完全可以吃掉一部分上游利润;但自己造,可以讲更好的资本故事,也能够将司机进一步留在平台上。

据此,雷达财经联系滴滴方面有关人士,对方称对造车的事不方便回应。

张翔则称,“滴滴的主要优势就是车造出来后,公司自己可以消化吸收,还能拿到国家的补贴。另外滴滴本身在汽车领域的品牌知名度很高,可以节省一部分市场营销投入。但是滴滴作为出行公司,在产业链比较复杂的造车领域仍然需要积累经验,并花时间去摸索。”

亟需找到新增长点

滴滴造车的另一面,是网约车行业正趋于饱和的现状。

“现在网约车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了,滴滴要上市就必须找一些新的业务做支撑,这样看来,近两年大热的新能源板块就是个很好的题材。”张翔分析道。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亦表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智能汽车的新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提到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3.65亿,这一数据相比2019年6月时的4.04亿已有了不小幅度的下滑,更是低于2018年12月时的3.89亿。

此外,2020年12月网约车用户占网民整体的百分比仅为36.9%,比2018年12月的47.0%低了超过十个百分点。

滴滴下场,雷军押宝,是互联网公司就来造车?

蛋糕小了,分蛋糕的人却多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1日,中国网约车行业共有242家企业,以高德、美团为代表的“聚合打车”平台,以曹操专车背后的吉利、T3出行背后的一汽、东风、长安为代表的汽车厂商,正悉数杀入网约车市场,并对滴滴的市场地位形成挑战。

2015年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滴滴在合并快的后市场份额一度高达99.8%,几乎就是网约车的代名词;2018年9月时,普华永道旗下思略特团队的报告显示,滴滴市场份额已降至91%;而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0 年6月互联新出行分会月报》,2020年6月滴滴市占率已跌至84.87%。

造车有利于提升滴滴估值

2018年开始,滴滴每年都有上市传闻流出,但至今公司方面仍未明确公布任何IPO计划,公司的估值也是起伏不定。

2019年5月,Uber上市时的招股书披露了滴滴彼时的估值,为516亿美元。不久后,滴滴遭遇顺风车事件,估值一度降至475.44亿美元。2020年8月,胡润独角兽榜数据显示,滴滴的价值为3700亿元,约合530亿美元。而2021年3月,据36氪报道,滴滴可能在三季度于港交所完成上市,目标估值超600亿美元。

该消息仅传出不到一周,就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倾向于选择美国上市而非中国香港,并将预期估值拉升至1000亿美元。另有消息称,滴滴出行考虑在美国上市后,于香港二次上市。

在业内人士看来,1000亿美元并非遥不可及,但单一的网约车平台角色想持续支撑这一估值,资本很难买账。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Uber、Lyft 上市即巅峰的股价破发困境,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单纯共享出行的不信任。"

而滴滴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20年后,滴滴已上线了滴滴货运、跑腿、花小猪、青菜拼车、社区团购等新业务,期待最大限度地挖掘新的增量。不过,相较于重金押注的社区团购,新能源汽车看起来与滴滴的关联性更强,且市场已经给出了足够高的估值预期。

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月29日,蔚来在美股的股价一度翻了36倍,成为仅次于比亚迪的中国第二大市值汽车股;2020年7月和8月在美股上市的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也都曾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实现股价超150%的涨幅。恒大汽车在2021年3月26日收盘时市值达到5924亿港元,成为中国第一大市值汽车股。

“特斯拉的股价一度都成全球第一了,滴滴造车的话它的估值肯定会水涨船高,这是很合理的一个想法。”张翔称。

巨头争相造车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互联网巨头正在争相造车。

2021年1月,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一个月后,百度公布了2020年未经审计的财报,其中显示,2020年来自“百度核心”业务(包含搜索、移动生态、AI等在内)的收入同比下降1.3%,公司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广告收入未能实现增长。

这背后,是视频和电商广告增长挤压搜索广告市场份额的现状,据中关村互动营销实验室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搜索广告从2019年的14.95%下降至2020年的11.76%,而电商和视频广告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目前,百度在广告业务方面的收入已排在阿里、字节跳动和腾讯之后。

小米也不例外。3月24日,小米公布的2020年财报显示,小米2020年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均低于市场预期,另一大营收引擎l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则增速大降,明显落后于手机业务。

2020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7.5%,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4.6%,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9.8%,在东欧,小米首次登上了市场第一。公司全年手机出货量则高居全球第四。

不过,此项数据也被业内解读为“捡漏”华为。据Canalys数据,2020年第三季度华为因被美国“卡脖子”,出货量同比下降23%至5170万台,而小米正是在这时候迎来高速发展期,销量同比增长45%达到4710万台。此外,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2020年国内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3.08亿部,同比下降20.8%,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趋于饱和。

张翔认为,2020年在中国整体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小米手机实现出货量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填补华为手机的空白市场。“往后走的话,小米手机出货量要下滑的,所以他也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财报公布一周后,雷军宣布赌上所有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亲自带队,为小米电动汽车而战。值得一提的是,与程维曾宣称永不造车相似,雷军曾在10年前放话,“小米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干完拉倒。”如今,50岁的雷军也因为造车对自己夸下的海口做了调整。

“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有各自的优势。更多玩家的到来,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资金、人才涌进汽车行业,这可以加速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化、升级。像现在传统车企如上汽也在跟阿里合作,长安在跟华为合作,推动了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发展。我认为最后汽车行业会形成两者平分秋色的局面。”张翔指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跨界造车
相关阅读
程维放不下造车梦
这波造车浪潮更汹涌了
谁在秘密造车?
滴滴D1横空出世,为什么牵手比亚迪而非理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