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氢商业
最近跨境电商实在太热闹了。
不久前,一只估值3000亿的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引发了行业震荡,这家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竟然被一大批投资人追捧着。
与此同时,几年前也曾站在跨境电商这个舞台中央的公司——洋码头,也在近期传出了要上市的消息。
5月23日,有媒体爆料,洋码头已启动拆红筹架构,加快国内上市布局。随后不久,洋码头方面也出面称,消息基本属实,“我们近期确实是在拆红筹架构,董事会刚刚通过该项决议。红筹架构拆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周期,目前在各类具体事项的办理过程中。”再度激起千层浪。
跨境电商的洗牌正在加速,想必洋码头已经感受到了重重危机,疫情的存在,也让各家公司感受到了海外供应链的挑战,洋码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IPO?
01创办13年,曾传出要被收购
洋码头成立于2009年8月,算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跨境电商的玩家,创始人曾碧波曾就职国内最大C2C电商平台易趣网。
在一开始,洋码头先是在各大社区交流网站上提供大量优质海淘攻略,很快吸引了第一批用户入场消费,它不做自营业务,“轻平台,重物流”, 将海外商品由自建的贝海国际物流一步步送至消费者手中。
洋码头十分重视物流的建设,另一方面,洋码头在2014年全面取消收取海外商家平台服务费,进一步降低了海外商家进入门槛。
也是2014年开始,互联网巨头等都盯上了跨境电商的生意,阿里、京东、苏宁都开始布局,仅2014年,便有天猫国际、蜜芽、小红书等主营跨境进口零售业务的电商平台上线。
洋码头这个先行军的压力越来越大。
艾媒咨询《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易考拉以27.1%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天猫国际和海囤全球分别以24.0%以及13.2%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三大跨境电商巨头占据整体行业半壁江山,市场份额占比达到64.3%。
前三没有洋码头的位置。2019年,阿里巴巴收购了曾经占据国内跨境电商头把交椅的网易考拉,在竞争对手有巨头撑腰之下,洋码头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与此同时,在2016年左右,洋码头的融资也十分困难。据悉,2016年5月,前期已经敲定的C轮融资最终搁浅,此后洋码头资金链出现巨大问题,于2017年启动了裁员和收缩。曾碧波曾声称,这笔关键融资没能拿到的直接原因是此前的行业变革。
今年4月,一家名为耀世星辉的美股上市传媒公司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耀世星辉和洋码头境外实益权益主体YMT HOLDING LIMITED签署了合并意向书。耀世星辉拟以发行限制股份的方式收购洋码头100%的股权,届时,洋码头将成为耀世星辉全资子公司。
直到现在,这笔交易依然扑朔迷离,洋码头相关负责人对外称,目前诸多细节尚停留在初步探讨阶段。对于具体交易细节以及具体交易结构正在洽谈沟通中,并非媒体报道的收购或并购模式。双方将会积极探索多种资本及业务合作方式的可能性。
也有人猜测,利益博弈之下,双方可能早已谈崩,于是上市的消息匆匆传出。
02洋码头的内忧
焦虑的洋码头,真可谓内忧不断。
首先,模式弊端显现。
洋码头的买手与卖手直接交易的C2C模式,直白点说,就是消费者去找买手购买。
这存在很大弊端,C端买手监控难度大,平台难以保障商品品质,且产品售后环节缺乏,维权不易,海外商品假货泛滥,这也致使洋码头投诉量居高不下。
根据2020年“电诉宝”受理的跨境电商领域用户有效投诉显示,洋码头排名第一位。
黑猫投诉等投诉平台上,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投诉信息。售假、商品质量、退款难等问题成为投诉重灾区。
洋码头还曾下注社交电商,推出全球优选,然而,用户忠诚度并不高,消费者可以在考拉海购上通过自营店铺购买,也可以在天猫国际上通过海外专营店购买。
其次,疫情的严重影响。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跨境电商在进出口供应链方面仍充满挑战,因为国外疫情反复,目前在商品运输、供给方面仍存在限制。这些给重物流的洋码头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而且,依靠买手的洋码头,在疫情之下也感受到了“代购”这个行业的艰难,说不定哪一天,这类人群就“消亡”了。
第三,流量的缩水。
在洋码头的官网上写道,“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洋码头用户数达4800万”,此外再没有新的消息,原因大概在于,2018年开始,洋码头的数据增长难寻亮点。
第四,投资方的压力。
截至目前,洋码头一共获得过7轮融资。2011年12月,获得来自天使湾创投的5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4年1月,长江国弘投资和赛富投资基金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早期投资方给它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也该看到回报了。
此外,2017年11月,将近3年没拿到融资的洋码头完成了C轮1亿美元的融资;2020年1月,洋码头破局寒冬拿到新浪微博投资的D轮数亿元融资 ;2021年3月9日,洋码头又完成了数亿元的D+轮融资。这些投资方都在等待收获期。
跨境电商企业都离不开资本化,他们被大量资金催起,快速补充了弹药和现金流,来应对激烈的竞争。然而,任何资本都不是不图回报的,VC/PE给到的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洋码头还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03外患:竞争太激烈了
如果不是上市的消息,洋码头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
如今,跨境电商玩家众多:天猫国际、京东国际、淘宝全球购、网易考拉、洋码头、苏宁国际、唯品国际、丰趣海淘、蜜芽、宝贝格子、55海淘、别样海外购、亚马逊海外购、洋葱、shein等等。
巨头压力十足。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两大巨头,天猫国际和考拉海淘以市场占比为26.7%和22.4%遥遥领先,京东国际、苏宁国际及唯品国际等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上,而洋码头市场份额仅5.5%。
这个数据还在下降,近三年来,原本排名行业第五的洋码头,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从5.9%降到了如今不足1.5%。
另外,小红书、SHEIN、Wish等风口浪尖上的玩家,让“老牌”的洋码头更加难以突破了。
例如SHEIN,2020年营收近百亿美元,背后集结了集富亚洲、IDG资本、景林投资、红杉中国、Tiger Global、顺为资本等知名VC/PE机构,目前SHEIN移动端APP已实现1亿下载量、年活跃用户突破2000万人,日销量达到80万件。
电商这种平台就是这样,有话题、有存在感,用户才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去使用。
而上市也不意味着一帆风顺,今年,洋葱集团上市首日破发,市值大缩水。
与洋码头极为相似的是,洋葱集团核心业务板块洋葱OMALL平台所倚重的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推荐模式被质疑涉嫌传销,该平台商品及售后等问题也频频遭到用户投诉。
现在看来,洋码头的上市路走的艰难,但如果不是IPO的消息让它刷了一波存在感,人们似乎早就把这个老玩家抛到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