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活累活一把抓,京东“不赚钱”的共同富裕样本

进入财报周期,行情黯淡的资本市场,迫切需要亮眼的财报提振信心。

8月23日,京东集团2021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二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538亿元,同比增长26.2%,呈现出不错的增长状态。不过,经营利润仅为3亿元,同比下降94%。

单凭利润看,这并非一份亮眼的业绩,但财报后的两个交易日,京东股价持续上涨。在港股市场,京东财报后第一个交易日跳涨14%,在美股,最近三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过20%。为何经营利润低迷,京东却依然没有被资本市场冷遇?

不赚钱?京东故意的

有一种理解是,资本市场进入回调周期,如今已经跌无可跌。但实际上,在整个资本市场,京东今年以来股价表现相对稳健,回调幅度甚至都不到20%。

对于经营利润下滑,京东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对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员工薪酬福利、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并让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翻看京东财报的费用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增加80%,履约开支(包括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等)增加22.5%。由此推断,股价大涨的更大可能性是,京东有意识地在低利润经营,而且这一策略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那么,为何要低利润运营?在财报中,京东提到了关键的一句话,“京东拥有几十万名全职员工以及现代化的智能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网络,已成长为一家根植于、并服务于中国实体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型实体企业。”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关键信息,京东是一家“新型实体企业”。

何为“新型实体企业”?从字面意思看,这应当是相对于“虚拟”而言,需要具备实体企业的基本特征。

从二季报数据看,京东的实体企业特征明显。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体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员工数近40万人,位居民营企业前列,较去年同期新增了近12万人。而在如此庞大人员规模下,今年上半年,京东物流为26万一线员工支付的月平均工资支出超过1.1万元,同时还为物流小哥提供包括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在内的六险一金。此外,京东将员工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涨至16薪的消息也曾刷屏网络。

在线下仓储物流方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物流已经运营约12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

解决大规模就业,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何京东的费用开支大,另一方面,也确实证明,京东完全符合实体企业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了实体经济的底色。

不过,为何又称之为“新型”?回到实体企业层面,近40万员工,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的物流仓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根本无法做到,数字化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

数字化成为了京东的又一个标签。二季度,在自营商品达到9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将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1天,履约费用率降至5.8%,再创历史最优水平。这项数字背后,京东通过智能运营、仓网优化、全渠道履约、C2M反向定制等智能决策技术持续提升智能供应链能力。智能决策方面,今年京东618期间,京东智能供应链每天要给出超40万条补货、调拨等供应链智能决策,京东与64%的自营供应商实现了智能供应链协同,在200个城市实现分钟级送达。在智能物流方面,北斗新仓作为新一代先进的大规模自动化仓储生产与管理体系,可操作百万级SKU,可以将履约时间缩短2-3小时。在末端配送环节,京东物流建立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测试和运营的完整体系。

也就是说,数字化的坚实积累,让京东成为一个全新的“物种”,能够在支撑庞大的人员管理,又能够不断优化梳理流程,提升效率。成为实体企业中的一个“新物种”,这也就是京东对于“新型实体企业”的理解。

不计成本投入,值得吗?

不过,“新型实体企业”不能单纯为了实体而实体,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模式是有效的,而这个有效不是自说自话,是需要有实际的体现。

过去一年间,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增加了450个,这个数字相当于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间的仓库增长总量。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现有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一年新增了500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增加,很大程度上不会是基础设施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而是广袤的县镇和乡村。在财报中,京东提到,“京东服务着不断扩大的数百万计的业务伙伴和5.32亿用户”,“京东活跃用户中70%购买的商品被送达三至六线城市”。

实际上,这些数字和变化的背后,京东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以实助实”。过去几年间,京东不计成本地投入,依托新型实体企业发展经验,助力乡村振兴,为中小企业的降本增效、数字化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措施上,2021年5月,京东超市与国内七大重点产业带政府达成“星火计划”产业带战略合作,并发布百大产业带孵化的三大举措,即产地农业品牌化、产业基地集群化和农产品流通大中台战略;截至目前,京喜已布局全国超200个产业带,以工厂直供+产地直发为货品特色,为农场型、工厂型和外贸型商家提供了一站式的电商解决方案。

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京东企业购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一城一策”式城市专项服务,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全国26个中小微企业高浓度城市和聚集区;与工信部联合发布“满天星计划”,截止2021年6月已累计为近25万家中小企业提供复工物资采购支持,共为企业节省采购金额3.5亿元;帮助超2万家中小企业销售数字化上行,为企业创收超7.5亿元。

面向大型企业,京东发挥供应链与技术服务能力,满足汽车、能源、机械、家电等众多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做“数字大脑”力促合作伙伴提质、降本、增效。

也就是说,不管是全力推动高质量农产品上行,还是帮助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京东都在依托自己的 “新型实体企业”能力,实现精准有效帮扶,既能解决销售中的“最后一公里”,还能帮助补上供应链的“最初一公里”。

“以实助实”的价值,客观上在京东财报中有所体现。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32亿,较去年同期净增了1.15亿,单季新增3200万。建设“新型实体企业”,帮助产业链上下游提质增速,目前来看,这是一条通路。

又苦又累?京东的长期主义

需要看到的是,选择实体这条路并不简单。

以西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为例,由于青藏高原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林芝市米林县,此前当地消费者要购买一件普通大家电,需要先到拉萨、再运到林芝,然后到米林县,收到货要10天至1个月。货物经过多次搬运,物流成本也会加码到消费者身上。

打通物流体系,需要数年的艰苦努力,京东已经为此攻坚了10年。2011年,京东第一次在西藏建设自营配送站,开通中小件配送服务;2015年京东在西藏开通大家电配送服务;2017年,京东和西藏自治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在西藏仓储物流的投资和建设。之后,京东在拉萨建造的仓储物流中心投入运营,这是西藏第一个电商物流中心,把西藏的网购时效从十天半个月提升到了最快拉萨“当日达”。2020年12月,京东西藏电商产业园提档升级为西藏自治区级公共仓储配送中心,建设成为西藏最大、最先进的物流仓储中心,运营后,西藏“当日达”、“次日达”的配送范围和品类进一步扩大。

10年的持续投入,换来网购效率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还只是物流一个环节,在农业品牌化、产业基地集群化和农产品流通大中台等层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持续投入。

基于此,回到开头的问题,京东的运营利润下滑,正是因为京东选择了“新型实体企业”这条“最苦最累的路”,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00亿元。在过去几年间,京东的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个位数,而本季度,京东的运营利润还大幅下降,长期的低利润经营。

而京东依然没有被资本市场冷遇的关键原因在于,这条路虽苦虽累,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以西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为例,物流打通后,京东在西藏已实现约80%的商品本地发货,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商品配送速度。配送效率提升,背后是乡村消费市场的全面激活。数据显示,7月国内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47亿元,同比增长8.8%,跑赢城镇消费品零售额0.4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具有巨大消费潜力。未来10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条件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速,在2030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显然,随着市场不断被激活,京东也将深深受惠于前期的持续布局。

之于京东,是通过这种“笨方法”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之于用户,是全面且极致的体验;之于行业,是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运转效率,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最终之于社会,是全面提升消费生产水平,提升经济活力。

回到二季报,在构建新型实体企业,以实助实促进产业链条提质增效的路上,利润是最次要的方面。在京东走的这条最苦最累的路上,真正关键的是,京东确实在为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实体企业效能,扎扎实实的打造共同富裕样本。

相关阅读
拿下德邦66.49%股份,京东物流讲起了新故事
京东季报图解:营收2187亿同比增26%,5年投750亿做研发
京东季报图解:营收2538亿同比增26% 经营利润3亿
京东生态体系舰队集结,奔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