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百颜是请了“劳斯莱斯”做营销吗?

品牌们频频翻车,到底是谁的锅?

文|时趣

最近润百颜因合作网红博主而翻车被骂上热搜随后又发布了道歉声明

 图片来源:官方社交平台截图

但发布声明后,依旧有不少品牌粉丝说不支持道歉,双十一不再囤货买了,还有的在质问品牌为什么推广之前不做背调,以及一句审核流程不严谨就解决了争议等等。

其实,这次润百颜的翻车点和前不久刚刚翻车的劳斯莱斯有点类似——「翻在网红KOL身上了」。

简单来说,就是润百颜找了一个网红KOL,发了一个长达15分钟在线下探店透明质酸博物馆的视频,而品牌官方账号也转发了这条视频,并且还配上文案“小颜带着8盒让土狗变水狗的……”“孙哥的水友们准备好了吗?”等,为品牌带货。

当然,近期除了润百颜翻车以外,我们往前追溯如劳斯莱斯找网红晚晚夫妇推广、全棉时代卸妆巾视频、Ubras和李诞的#轻松躺赢职场#,或者海澜之家和杨笠、奔驰和杨笠事件等等,品牌类似的翻车非常多。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应该会更多。

所以对于已经翻车的品牌,或者是走在即将「翻车路上」的品牌,更需要注意的是,翻车到底是谁的锅?如何避免?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营销翻车事故,对润百颜的影响有多大?

01 从数据看,润百颜一点也不好

1.「黑红」热度迅速攀升,超品牌以往水平

根据时趣洞察引擎数据显示,受上周末品牌营销事件营销,品牌热度出现陡峭攀升,随后品牌发布声明后又引来一波热议,超过品牌以往事件传播水平,其中包括和薇娅、张继科等明星主播合作。

数据来源:时趣洞察引擎

2.「避雷、女性、双十一、道歉、华熙生物」等成为品牌热议词。

润百颜此次的动作很大可能也是双十一战役中的一环:KOL种草,但由于翻车引热议,可能会「适得其反」。

10月20日是双十一第一波预售期,有不少品牌已经开始为双十一做预热、引流,尤其是美妆品牌,大部分素材、物料等都开始释放、分发到供应商、网红KOL手里,消费者也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关注品牌和产品,加购。根据时趣洞察引擎数据显示,像「避雷、双十一、道歉、女性」等词成为润百颜品牌的热议词,而相关言论下方大部分网友表示不会购买,幸好没到双十一。

3.参与「润百颜道歉」相关事件的话题者也参与了品牌历史话题。

针对于此次事件舆论热度,时趣洞察引擎数据显示,提及者参与话题较高的为#润百颜不需要女性消费者#、#润百颜道歉#,除此之外,可以看到参与话题TOP10中,也有不少品牌历史话题。可以看到,在品牌因合作网红KOL引争议前,这部分网友也一直在关注品牌相关动态和活动。

数据来源:时趣洞察引擎

4.品牌负面声量陡增,情感偏向为-2,处于警示区。

对于品牌来说,周末上的热搜,隔了一天发的道歉声明,这个公关速度并不能说多快,但相比劳斯莱斯的20天却也算快的,但从数据来看品牌负面声量陡增,情感偏向值处于警示区。同时,据道歉声明显示,品牌也同步暂停了其他微博达人相关的商务合作,这对于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无论是品牌层面亦或是商家价值层面,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数据来源:时趣洞察引擎

5.一次小营销搅动了资本市场,市值蒸发55.97亿

另外,据雪球消息显示,10月18日,华熙生物(688363.SH)大幅低开,一度跌超9%,随后涨幅收窄,截止发稿股价收跌6.35%。消息面上,也是刚刚过去的周末,华熙生物旗下品牌润百颜因营销内容不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受此影响,市值蒸发55.97亿。

原本应该是一条常规的双十一KOL种草微博,却因为负面的蝴蝶效应为品牌从口碑、用户和资本层面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回到问题的开始,品牌频频翻车,到底是谁的锅?

02 品牌频频翻车,到底是谁的锅?

以润百颜翻车为例,从用户视角来看,不满或者不适地方在于三点:

首先是从数据来看,品牌的关注粉丝用户大部分为女性群体,而品牌文案“让土狗变水狗”让消费者不适。不管是幽默还是自嘲自家粉丝,品牌如果之前没有充分洞察到消费者对于幽默和自嘲的接受度、或者相关氛围文化积淀,就公开发布「辱女」,这对于品牌来说真有点「兵行险路」的感觉;

数据来源:时趣洞察引擎

其次是找了一个和目标消费者并不匹配,同时和产品也不搭的KOL来带货。这个KOL的粉丝还被称为“狗粉丝”,在网络上大多是「辱女」的言论;

最后是对品牌营销过程管理流程的不满。从接触到创意、审核、发布、投放等整个流程环节,竟然没有人提出异议。

回到营销视角,问题是:

一、缺少消费者洞察;

二、忽略KOL和品牌之间契合度的评估;

三、碎片化营销管理流程的欠缺。

其他类似的品牌翻车事故无疑也是这三点,当然,也不排除品牌自身价值观的问题,或者品牌认可「黑红」营销的方式。

但针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其实更多是「碎片化营销管理」出了问题,这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网友们客观理性的质疑,非常值得当下所有品牌重视和思考的。

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找KOL网红博主发视频、发微博带货推广其实就是一种快消品式的营销,是日常操作。

以润百颜为例,可以看到在不同平台上,媒介策略都更加倾向于能带来长尾效应的KOL,这就意味着品牌会和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是上百个KOL合作。

数据来源:时趣洞察引擎

从品牌视角来看,和KOL的合作看重就是短时间流量、带货以及品牌热度,做的是短效激活,提升ROI的事情。

但有利也有弊,品牌一次找N个KOL合作,在把控上就会出现视线盲区,比如KOL二创,以及相应博文下方的粉丝评论等,还有KOL的匹配度评估;另外,当各种平台、KOL都在发时,如果产生负面,由于KOL可能是品牌找的,可能是代理商找的,也可能是丙丁戊己……品牌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舆论预警,并且掌握事情原委。

代理商的碎片化、KOL的碎片化、内容的碎片化,这不仅对于品牌整个危机公关、自查自纠的反向反应速度是一种考验,对于营销正向链条的管理也应该是一次警醒。

从传统媒体环境,品牌做营销是追求艺术品,可能一年一两支TVC可能就够了,到了现在的环境,品牌营销就变成了快消品,一天要在不同的平台做出不一样的声响,品牌营销的量变大了。

按照目前品牌建设/创造力采购管理的应对方案,我们大致分了三种:

显然,大部分品牌尤其是本土品牌、新消费品牌都是第三种超级英雄型。

随着品牌需求量变多,尤其是传播节奏密集的时候,品牌在营销管理链条和组织架构上的短板就更为明显。如创意、内容、素材物料包括KOL、明星、代理商等方面的统一把控和审核,其实都是不到位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容营销批量化的管理。

时有趣认为,创造力内容的批量产出与管理是门技术,需要内容营销团队来解决:如何保证品牌在面向不同平台,不同的供应商时候,内容的准确性和品牌态度的正确表达。当然,时趣也在思考未来新的内容营销模型、链条应该是什么?

除此之外,这也值得品牌从更高层视角,从组织形态上、供应链管理上甚至是成本控制层面去思考的问题,而不应该视为一次简单的品牌公关危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凭借“流量明星”上位后销量暴跌,女性最关注的赛道有哪些套路?
小红书滤镜翻车,“种草”不香了?
劳斯莱斯的网红不适症
大众直呼“十三香”背后,苹果的营销哲学有什么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