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比特币“挖矿”合同案宣判:合同无效,驳回要求支付巨额比特币收益的诉讼请求

据悉,该案系北京法院首例认定比特币“挖矿”合同无效案。

据朝阳法苑公众号,12月15日上午,北京朝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了一起因比特币“挖矿”迟迟未见收益而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法院一审认定合同无效,判决驳回原告要求支付巨额比特币收益的诉讼请求。

2019年5月,丰复久信公司与中研智创公司签订《计算机设备采购合同》《服务合同书》《云数据服务器托管及数据增值服务协议》,约定丰复久信公司委托中研智创公司采购、管理微型存储空间服务器(即“矿机”)、提供比特币“挖矿”的数据增值服务并支付增值服务收益,丰复久信公司向中研智创公司支付管理费用。

合同签订后,丰复久信公司向中研智创公司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中研智创公司购买了“矿机”,并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委托合同,“矿机”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水洛乡、沙湾乡的“矿场”运行。合同履行期间,中研智创公司向丰复久信公司支付18.3463个比特币作为数据增值收益,此后未再支付任何收益。丰复久信公司多次催要无果,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中研智创公司交付278.1654976个比特币,同时赔偿服务到期后占用微型存储空间服务器的损失。

朝阳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所涉交易实为通过专用“矿机”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挖矿”活动。此类“挖矿”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不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且虚拟货币生产、交易环节衍生的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多重风险突出,有损社会公共利益。丰复久信公司和中研智创公司在明知“挖矿”及比特币交易存在风险,且相关部门明确禁止比特币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仍签订代为“挖矿”协议,此协议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属无效,因此产生的相关财产权益亦不应受到法律保护,上述行为造成的后果应由当事人自行承担。最终,法院认定双方合同无效,判决驳回丰复久信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本案主审法官李增辉介绍,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指出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危害,明确其盲目无序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具有不利影响,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李增辉法官提示,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均应在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应自觉防范虚拟货币交易风险,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比特币不具有与我国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交易活动无真实价值支撑,价格极易被操控,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存在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多重风险。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也多次发布通知提示消费者,投资交易虚拟货币造成的后果和引发的损失由相关方自行承担,社会公众应自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防虚拟货币交易风险。

据悉,该案系北京法院首例认定比特币“挖矿”合同无效案。案件宣判后,朝阳法院向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送司法建议,反馈案件中涉及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线索,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治。

而在12月15日,中国法院网发布的文章《比特币申请执行案件类型化处置路径探析》中提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分别以BTC、比特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对于此类申请,法院普遍采用了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的程序性处置方式。

文章建议,由于我国境内并没有合法的比特币第三方交易平台,面对比特币申请执行案件,依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还无法做到对网络虚拟财产的通查,只能依赖于财产线索的获取或当事人的主动报告。因而,对于虚拟财产属性流转类比特币的执行申请,可首选个案中督促当事人自行交付,或达成可交付的调解协议。当个案督促当事人自行交付或达成可交付调解失败后,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可参考行为执行的方式来执行。即可督促被执行人完成向申请执行人交付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比特币的行为,对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法院可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排除妨害执行的措施。

相关阅读
央行重锤后,被“围堵”的虚拟币应声跳水暴跌10%,比特币“腰斩”首次跌破3万美元
四川乐山法院判决一起抢劫比特币和以太坊案构成抢劫罪
四川比特币矿场集体断电,世界最大矿工聚集地或将走向终结
Plustoken传销案曾吸纳超3千亿价值比特币,主犯等7人被扣押近250亿虚拟货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