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联社
近年来,随着手机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不可缺席的常客,极高的使用频率决定了对手机充电速度的高需求。再加上手机的各种主流配件如芯片、屏幕、相机等大同小异,升级速度难以跟上更新换代的步伐。基于此,手机超级快充技术成为了市场竞争的新着力点,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内卷”。从10W到66W到上百W,充电功率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不同的品牌将最新款手机的快充功率用最醒目的数字标注,有的厂商甚至用“神仙秒充”来形容手机的充电速度,俨然已经成为手机营销的新噱头。
快充技术,起源于高通在2013年推出QC1.0,率先突破了USB IF协会关于USB BC 1.2标准中的1.5A的最大电流限制,将其提升到了2A也就是10W的功率(5V/2A),使得充电速度大幅提升。至此手机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快充时代。随后在2014年,高通发布了QC2.0,相比起QC1.0标准,从多年不变的5V提升到了9V/12V/20V,与QC1.0保持相同2A电流下实现了18W大功率电力传输,并且线材不需要特殊处理,旧有线材都能够通用。同年,USB-IF发布了PD 2.0协议和USB Type-C 1.0接口标准,其具有革命性意义。与Micro-USB相比,USB Type-C接口支持最大20V/5A的电量传输。
也是在这一年国产品牌也迎来快充时代,OPPO最先推出了搭载快充技术的OPPO Find 7手机,不过和高通不同,OPPO采用在当时来说相当另类的解决方案,在普通的MicroUSB数据线中增加了两个触点,使得内部变成了七根线,充电头也因为整合了IC电路而变得奇大无比。初代的VOOC快充就凭借着5V/5A的25W超大功率,在充电速度上一骑绝尘,使得其余手机都难以望其项背,而其为自己的快充技术打的广告语“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更是深入人心。
随后,国内的手机厂商也开始推出支持快充技术的手机,在快充领域,手机厂商们如小米、OPPO、VIVO等更是打得火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快充的瓦数,蹭蹭地往上涨。
截止到目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为、荣耀等品牌主打智能手机快充功率都停留在66W。但最近手机的快充功率有了较大提升,我们发现,手机品牌推出的新品中快充的功率都达到了100W,甚至突破了100W。
在闪充方面,小米一直走在前列,目前旗下支持120W闪充的手机已经有不少了。去年年底,小米12 Pro发布,新机除了搭载全新120W澎湃秒充技术,还搭载了小米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在极速模式下只需18分钟即可完全充满。VIVO的iQOO系列自iQOO 7以来也已经搭载了120W超级快充技术,迈过了百瓦大关。
realme在MWC 2022(2022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还公布了世界首个100W-200W光速秒充架构——UDCA,集速度、安全性和快充电池技术于一身。据悉,即将投入商用领域的UDCA光速秒充架构采用并联多路电荷泵方式增加充电电流,以更低转化损耗、更低电阻、更低温度实现150W大功率闪充。此技术预计将会在realme GT Neo3首次应用。
同样,OPPO在MWC 2022上正式推出了150W长寿版超级闪充以及240W超级闪充。其中,150W长寿版超级闪充能将手机电池寿命提升两倍,而240W超级闪充技术可以做到9分钟将等效4500mAh电池充至100%,最高可支持24V/10A充电,至此手机充电时间正式进入个位数时代。至于这项技术的最终到来时间,OPPO的官方消息显示,150W 长寿版超级闪充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商用。
超级快充发展风头正盛,其原理是什么?
其实简单来看,充电是一个物理问题,快充的原理就是通过增大充电功率来缩短充电所需的时间。而增大功率有三个办法,分别是提高电压、提高电流以及同时提高电压电流;上述的技术就是通过这些原理衍生出来的。
通常手机厂商为了实现大功率快充,一般会采用双电芯解决方案。双电芯方案非常好理解,就相当于在手机中一次放入两块电池,并将两块电池通过串联的方式同时充电。这也正是每个电芯功率都不是很高,但充电速度翻倍的原因。当然,这么做的缺点也很明显,随着电芯个体的增加,难免会进一步占用机身内部空间。这就会导致手机变得更厚重,对想要增加电池容量也有不利的影响。
但如今,大功率已不再是快充唯一的发力点。电芯也成为手机厂商的关注对象,就在去年小米首发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产品实现单电芯120W有线秒充。据官方介绍,澎湃P1接管了传统的5电荷泵复杂结构,将输入手机的高压电能,更高效地转换为可以直充电池的大电流;拥有自适应开关频率的4:1超高效率架构,谐振拓扑效率高达97.5%,做到了续航和充电性能达到最佳平衡。
超级快充内卷,是否真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坦白讲,更快的充电速度,意味着更短的充电时间,更高的充电和使用效率。喝口水上个厕所的功夫手机几乎满血,对消费者体验的好处不言而喻。看起来这么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却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众所周知,更大的功率意味着更大的负荷,更高的安全风险。随着充电功率越来越大,快充的安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如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边充电边使用手机这样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行为成为大众常态。对消费者来说,相比于充电速度,充电安全更需要得到技术上的保障。
2、便捷性。充电速度虽然“超级加倍”了,充电头的体积和重量不得不随着快充功率的提高而提高。一百二十瓦的充电头,几乎已经有小半个手机那么大。重量更是几乎差不多,这让高功率快充下的手机充电器越来越难以携带。大多数情况下,外出携带的东西都是越轻便越好,一个和手机差不多重,砖块似的充电器,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带它。这让快充的意义大打折扣,毕竟快充最大的意义,就是紧急时刻快速补电,在外出的时候遇到的紧急时刻,显然会多一些。
3、兼容性。超级快充的速度植根于厂家的快充协议。不少厂家的充电头只支持自家的私有高功率快充协议,也就是说只有搭配自家手机才能输出比较高的功率,面对其它设备,它就和低功率充电器没什么区别。这样设备一多,还要带其它充电器和电源,大大加重了生活负担。除此之外,超级快充还需要配套充电线的支持,一旦原装充电线磨损或丢失,还需要另行购买才能继续享受快充服务,无形中增加了使用的成本。
4、技术信息不对称性。商家往往倾向于大肆降调自家手机充电速度的迅速,却忽略了其掉电速度与同价位同档次手机相比是否相形见绌,消费者往往被令人震惊的充电速度抓住眼球,却往往购买后才发现,充得快,掉的更快!一来一回,以为是方便了,其实麻烦更多。
5、价位和性价比。超级快充已然成为商家抬高价位的噱头,具备超级快充功能的手机比不具备超级快充功能、其他配置大概相同的手机要贵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众所周知,电子产品换代周期十分短,而手机核心技术的攻坚却完全跟不上更新的速度。实际上,大多数新机型相较于旧款的升级无非是诸如屏幕、摄像头、布局等方面的调整升级,充电速度也位列其中,但是这样一些相对细枝末节的升级,却要比旧款高出不少的价钱。用几百甚至上千的价钱换几十W充电速度的提升,其性价比是否合算还有待商榷。
综上,手机充电速度虽然在马不停蹄地提高,但我们也要擦亮我们的慧眼,用需求衡量用理智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