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马财经 武丽娟
编辑|李逸明
“30米开外雌雄不辨,50米开外人畜不分。”这句玩笑话道尽了近视人群的尴尬。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近视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是近视。与此同时,近年来,治疗近视的半飞秒、全飞秒、ICL晶体植入手术在国内快速普及。
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眼部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眼病患者群体不断增多。其中常见老年性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等致盲性眼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水涨而船高。这些庞大的群体背后,眼科服务、相关器械产品的生产研发领域也正在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2021年以来,近100家VC/PE都在投眼科赛道,融资总额超8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其中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在A股市场,眼科领域还诞生了爱尔眼科(300015.SZ)这样超千亿市值的巨头企业。
眼科赛道为何会成香饽饽?当前眼科细分领域都还有哪些机会?
资本正在眼科赛道狂奔,90%押注眼科药械
2021年以来,资本对眼科行业青睐有加,开启了新一轮投资热潮。
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2022年2月底,眼科一级市场一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约40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投资机构近百家,吸引资金总额超80亿元,创历史新纪录。
仅在2022年1月1日,就有康睿生物、爱生华等6家企业同时宣布融资,其中眼科新药研发企业拨云制药金额最大,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由鼎晖百孚领投,高特佳投资、兴证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
眼科的全称是“眼病专科”,主要分为眼科医疗、眼科器械和眼科用药三大板块。中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眼科市场总体规模已达1700亿元,其中眼科服务市场1240亿元,占比73%;眼科器械市场267亿元,占比16%;眼科用药市场193亿元,占比11%。
可以看出,眼科服务市场规模最大。行业人士指出,眼科药物研发难度大,即便药品获批上市后依然有较高淘汰率。因此,目前眼科器械、眼科制药两大赛道方兴未艾,多家企业都已经开始加大研发力度,抢占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预计2021年将达376亿元。
资本的动作也说明了这一点。据动脉网的统计情况,一年多以来,眼科行业的融资事件中,眼科服务融资事件数约占整个行业的10%,另外90%集中在眼科器械和制药领域。
我国眼科器械市场主要有角膜塑形镜、人工晶体(IOL)、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CL)、隐形眼镜等不同领域。其中,眼科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美瞳两大板块是资本押注的重点细分领域。
疫情这些年,口罩遮住了人们的半张脸,美瞳则成为当下“颜值经济”最热的风口。投资机构“青山资本”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美瞳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2020年终端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MOODY是一个美瞳品牌,专门打造时尚彩色隐形眼镜产品。爱企查信息显示,2021年1月、2月、11月,MOODY分别获B轮、B+轮、C轮融资,其中,五源资本、KKR、GGV纪源资本领投的C轮融资金额超10亿元,其他投资机构还有高瓴创投、经纬创投、腾讯投资、小红书等。
君联资本和博远资本等机构2021年5月投资了一家美瞳研发商蒂螺医疗,融资金额4.2亿元。此外,4iNLOOK、可啦啦等诸多美瞳品牌在2021年也都拿到了高额融资,金额分别为1亿元、超4亿元。
图湃医疗专注研发高端眼科OCT产品,2021年获得两次融资,共计近3.5亿元,投资方有瑞华资本、水木创投、启迪之星创投等机构。这一赛道获得融资的企业还有证鸿科技、比格威医疗、斯尔顿科技等眼科OCT研发商。
在眼科制药领域,干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这五种主流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投资圈有言:“金眼银牙铜骨”,眼科赛道的繁荣并不意外。
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二级市场的资本盛宴,往往会带动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潮。
爱尔眼科2009年登陆创业板后备受追捧,2021年2月18日,股价创出年内新高92.69元/股,按照当时42.21亿的总股本计算,市值为3912亿元,被称为“眼茅”;专注于人工晶状体等眼科医疗器械的爱博医疗(688050.SH)2021年7月上市,当日收涨616.84%,市值252.86亿元;2020年,眼科创新药公司欧康维视(1477.HK)赴港上市,当日收涨152%,市值212.84亿港元;2017年,“眼视光科技第一股”欧普康视(300595.SZ)登陆A股,股价高歌猛进,2021年5月其市值直逼800亿元,股价涨了50多倍。
有知名投资机构人士表示,眼科是一个兼具严肃医疗及消费属性的疾病领域。在当前医保控费、药品与耗材集中采购的大前提下,这一特殊属性更加使眼科成为一个机会显著的投资领域。同时,眼科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投资机会也比较多。
眼科行业扎堆上市,谁会是下一个“爱尔眼科”?
国泰君安研报表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眼病患者,近视、干眼症、视网膜疾病和过敏性结膜炎等是眼科患者的主要病症,不同病症对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
眼科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眼科药品原料药供应商、器械原材料供应商等;中游主要包括药品、药械和耗材制造商、视力保健产品制造商和经销商等;下游包括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如医院、连锁眼科机构和眼科影像服务商等。
这个黄金赛道确实很赚钱。
作为专业眼科连锁医疗服务机构,爱尔眼科主要从事各类眼科疾病诊疗、手术服务与医学验光配镜,其独创“分级连锁”体系,不断进行扩张,被称为眼科界的“麦当劳”,净利润从2010年的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亿元。
从盈利能力来看,2018年-2021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净利润分别为10.66亿元、14.31亿元、18.77亿元、21.72亿元,同比增长34.45%、34.27%、31.16%、29.23%。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按2020年收入计算,爱尔眼科约占民营眼病市场的32.5%份额,龙头地位明显。
图源:中金公司
爱尔眼科还备受大资金的追捧,除了张坤、葛兰等明星基金经理热捧之外,高瓴资本也曾大手笔入股爱尔眼科。
不过,爱尔眼科股价自2021年下半年一路下跌。2022年3月15日跌至新低25元/股,截至3月18日,报收28.61元/股,市值1547亿元,较一年前3912亿元的市值高点蒸发2365亿元。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高瓴资本直接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
医药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分析,眼科属于专科治疗领域,目前专科领域盈利性都比较好,但这两年爱尔眼科医疗纠纷、回扣丑闻不断,导致市值持续下滑,当然也有资本市场对其市值理性回调的因素。目前爱尔眼科还是眼科领域最大的上市公司,其他企业要超越爱尔眼科,还是有很大难度。
眼科器械领域中,专注角膜塑形镜的欧普康视(300595.SZ)也有不错的业绩表现。欧普康视是中国最大的角膜塑形镜和相关护理生产企业,角膜塑形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K镜”。其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亿元-6.1亿元之间,同比增加20%-40%。而在2018年~2020年三年内,欧普康视OK镜的毛利率都在90%以上。
随着行业的火爆,眼科类公司迎来一波上市潮。2020年以来,何氏眼科、华夏眼科、普瑞眼科等民营眼科医院扎堆冲刺IPO,何氏眼科已于2022年2月通过创业板注册。此外,朝聚眼科(2219.HK)、兆科眼科(6622.HK)、鹰瞳科技(2251.HK)已相继登陆港交所。
目前,眼科赛道在A/H股市场的主要上市公司约10余家,涵盖眼科服务、器械和用药领域。其中眼镜、眼药水相关类有博士眼镜(300622.SZ)、莎普爱思(603168.SH)等;眼科医院相关的有爱尔眼科和光正眼科(002524.SZ);眼科相关医疗器械有冠昊生物(300238.SZ)、昊海生科(688366.SH)、欧普康视(300595.SZ)等。
眼科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眼病发病率高、患者基数庞大,但诊断率相比于发达国家较低,眼病用药及诊疗市场发展潜力大。
《柳叶刀全球健康》今年2月份发表的“全球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表明,解决可预防的视力丧失问题每年可带来411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效益,呼吁各国政府将眼健康纳入整体健康规划和筹资。
在眼科器械的细分领域中,核心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等中高端医疗器械由于技术壁垒较高,长期为进口产品垄断。但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也在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已涌现出爱博诺德、昊海生科、欧普康视等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内企业。
以角膜塑形镜为例,据海通证券2021年的研报信息,国内获批生产角膜塑形镜的厂家有9家,其中进口厂家包括美国欧几里得、日本阿尔法、荷兰Procornea等6家,还包括欧普康视和爱博医疗2家中国大陆企业,亨泰光学1家中国台湾企业。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眼科及视光学分会验配量的测算,2020年角膜塑形镜在全国8-18岁近视青少年中的渗透率约1.26%,预计2025年将达到3.15%。
因此,虽然角膜塑形镜在我国的市场渗透率仍然很低,但市场空间广阔,新入局者仍然大有可为。
史立臣表示,由于之前很长时间,眼科器械市场都被进口产品把持,利润很高,现在,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医疗器械研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眼科器械也出现了很多研发实力比较强的公司。眼科器械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市场需求大,成长性好,近几年都很受资本追捧。
中金公司也认为,随着国内居民眼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消费意愿及能力增强,眼科医疗行业将拥有持续扩容的庞大患者群体和诊疗需求,未来行业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