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这么火,你怎么不买?

同样价位的折叠屏和iPhone,你会选哪个?

文|洞见新研社 魏启扬

在卷成内伤的手机行业,怎样才能获取关注,收割流量? 

有网友抖了个机灵:出一款折叠屏吧,如果不行,那就出两款。 

折叠屏的火热体现在每有新品上市,都会引发一股抢购狂潮,甚至还产生了专门倒卖折叠屏手机的黄牛。 

2019年华为推出第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时,售价高达16999元,但黄牛们硬是将这款折叠屏的终端售价一度炒到5万以上; 

近期上市的OPPO Find N和荣耀Magic V,发布初期在第三方平台上也曾有过1000元左右的溢价; 

不久前vivo发布自己首款折叠屏X Fold时,预售渠道刚开启一分钟,官方即宣布放出的资源全部售罄。 

那么问题来了,折叠屏这么火热,你会买吗?

折叠屏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没有撬动市场

早在2013年,三星就在CES上展示了折叠屏概念机产品,本来预计2015年上市,但直到2018年11月才正式推出。 

从概念机到正式产品,三星虽然花了5年多时间筹备,可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上市后不久就遇到了“麻烦”。当时三星宣称Galaxy Fold可以弯折10-20万次,但上市仅1个月左右,就陆续有用户发现刚买的新机弯折几次后就坏了,不得已之下,三星无奈召回了Galaxy Fold。 

事实上,机身太重、易产生折痕、屏幕脆弱、掉电快等缺陷是早期折叠屏的通病,每个品牌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最近发布的几款机型中,OPPO Find N将UTG方案首次引入到国产品牌,采用精工拟椎式铰链设计,大大改善了折痕效果;荣耀Magic V自研了一套超薄悬水滴铰链,创造了最薄的内折手机记录;刚刚发布的vivo X Fold进一步推进,在铰链这个配件上采用了航空级的材料——钛合金、锆合金(液态金属)、碳纤维板、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外壳的18Ni250等,打造了由一系列复杂的龙骨、浮动中板与抓夹结构组成的浮翼式铰链。 

另一方面,折叠屏虽然是各个品牌主打高端市场的旗舰机型,但与早期“看看就好”的售价相比,现在折叠屏的价格也在努力向“走量”的方向靠近,目前主流折叠屏手机的价格都在万元左右,OPPO Find N更是将价格拉低至7699元起。 

主流折叠屏配置参数对比  制表:洞见新研社

上面这个表格或多或少可以反应出折叠屏手机的一些进化趋势,明面上的事是配置越来越高,优点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每一款新机上市都需要“抢”购,然而,折叠屏到底卖的好吗?

 来自IDC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710万部,中国市场出货量约150万部,从总量来看,似乎还可以,可将折叠屏放入整个手机行业横向来看,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3.5亿,折叠屏在其中仅占0.5%的份额,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更低,只有0.4%。

折叠屏的症结,缺少一个购买的理由

从第一款消费级折叠屏手机柔派首发到现在已经3年多时间了,折叠屏还是叫好不叫座,症结在哪?

一个比较浅显的答案是,折叠屏还是不好用,用户能感受到折叠屏的进步,一些固有缺陷有改善,但还是存在,没有完全解决。

比如,折叠屏电池容量是加大了,可续航焦虑依然存在,充电宝还是得随身带着;重量是减轻了一些,但还是偏重,躺着玩机还是会砸到鼻子;折痕已经几乎看不见了,但并不代表完全消失,强迫症患者仍然很敏感。

另外一个较为深层次的答案则要从折叠屏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进行反向追溯。

在我们的常识中,产品/模式创新的流程一般都是先发现痛点,然后组织力量和资源去研发相关技术,最后推出产品或者创新模式来解决问题,如此完成创新链条的闭环。

以iPhone的创新为例,在iPhone诞生之前,传统手机最大的痛点是物理键盘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从而使得屏幕的扩展只能小打小闹,无法做到颠覆式的酣畅淋漓。

此时苹果的做法是一面向供应链提需求,将手机屏幕从电阻屏向电容屏升级,另一方面自研操作系统IOS,攻克了交互技术,然后才推出改变手机形态的iPhone。

反观折叠屏,其诞生的路径是,供应链上柔性屏技术逐渐成熟,手机厂商们为了把屏幕扩大一些,从“堆料”思维出发,于是便有了折叠屏手机,至于折叠屏用来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则是有了折叠屏之后才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前折叠屏厂商主推的几项功能,分屏操作(两个应用同时使用)、平行世界(一个应用双屏使用)、多屏同看(一个屏幕看多个视频)……这些功能看起来好像都有那么点意思,可真正用起来,似乎也并不是用户的痛点刚需。

因为创新链条的错乱,折叠屏至今还在找应用场景和杀手级应用,如果将上文的论述进行总结,折叠屏接受度不高,并不是高端商务人士不够多,而是打动用户的创新太少,缺少一个让用户购买的核心理由。

成为主流,从与手机划清界限开始

作为国产品牌们冲击高端,弯道超车的倚仗,折叠屏显然不能就此躺平,但要想成为主流,该如何破局呢?其中的关键或在于身份的重新定位。

必须认识到,用户不买折叠屏,其原因是用户需要的并不是折叠屏,而是一款好用的手机,只有当折叠屏是折叠屏,手机是手机时,折叠屏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在这里,智能手表的发展过程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同样是从手机功能延伸而来,具有通讯的属性,智能手表从2014年的300多万只出货量激增至2021年的1.275亿只,且还在高速增长之中。智能手表不但与智能手环完成了切割,还与手机齐头并进,形成了一条独立赛道。

如果从这一点来分析,屏幕大小并不能决定智能硬件的生存与发展,大屏有大屏的空间,小屏有小屏的活法,智能手表的成功在于找到了手机在小屏场景下的特定应用。

折叠屏最大的问题是,在追求大屏的过程中,踩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分界线上,可与平板电脑相比,易用性、续航、体验感并没有明显占优;与直板大屏手机相比,也有上文提到的各种尚未解决的缺陷。

身份不明,定位不清,折叠屏一直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目前的折叠屏更多情况下是手机厂商为了“秀肌肉”,作为冲击“高端”的标签而存在,可以说是手机堆料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

如今的变数是,折叠屏究竟是否是手机进化的正确方向,又或是折叠屏自身进化会否影响到手机。

行业普遍认为,折叠屏会经历4种形态的进化,到目前为止已经进化了3次,分别是最开始的固定曲率柔性屏,然后是可弯曲显示,以及当前的折叠屏形态,折叠屏的最终形态将是任意折叠拉升的全柔性显示。

让人深思的是,折叠屏每进化一层,在技术上都是一个大跨越,但在应用上却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其中的问题就是缺少对自身的定义,这里的定义指的是折叠屏对应用场景的开发,以及功能与场景的融合。 

很显然,折叠屏的每一种形态都有可以开发的价值空间,折叠屏需要对每一个阶段的自己进行定义,在自身形态改变的同时,完成新物品的创新,此时才能像iPhone对传统手机的颠覆一样,对当前手机形态进行重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