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测试成为全民活动,是科学还是玄学?

MBTI测试真的可靠吗?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迷恋人格测试?

文|陈根

MBTI测试火了。截至4月21日,MBTI在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16亿。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一项看似正规的性格测试,这个测试极有可能就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1943年,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提出了MBTI测试,其中包含93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你更愿意教授(a)事实课程,还是(b)理论相关课程?”根据这些问题的回答,MBTI测试可以从四个维度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类型”,这四个维度分别是: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判断(J)-理解(P)。

测试结果可以从一个四个字母组成的标签让人们得以了解自己和他人。鉴于此,有人会把自己的类型写在求职简历上,有人会写在社交网络的个人简介中,还有人在Tinder等约会app上也会标注,以求找到合适的约会对象。只是,MBTI测试真的可靠吗?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迷恋人格测试?

MBTI测试成为全民活动

先简单回顾一下MBTI测试的来龙去脉。

1921年,卡尔·荣格在他的《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心理类型理论。荣格将人的性格类型分为“内向(I)-外向(E)”两种基本心态和“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四种功能。在这三组对立维度中,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组合成8种类型。

在这样的基础上,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知觉(P)”,构成了16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用4个字母表示,比如INTJ或ENFP,这就是所谓的MBTI人格测试。

一开始,MBTI测试也只是诸多心理学测试中默默无闻的一种,而二战结束后,MBTI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当时的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前身)利用该测试,向刚刚结束战事的欧洲派遣情报人员。MBTI的发明者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迅速意识到该测试对于招生及招工负责人很有吸引力,因此大加宣传。

及至50年代中期,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成功说服了逾45所医学院利用它来招生,MBTI测试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知名机构、企业如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和贝尔实验室等都开始采用此测试招聘和构建团队,反过来又为MBTI测试作了良好背书。

不仅如此,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凯尔西还发现,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学者在性格分类上的研究所得颇为相似,而MBTI性格类型系统与前人的研究异曲同工。于是,依靠学界泰斗的理论发端,契合用人机构的迫切需求,加上知名企业的相继背书,MBTI测试在世界范围内的流传也越来越广。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回答成套的测试题获知自己的人格类型。目前流传较广的MBTI测试完整版一共有93题(简单版有48题、23题版本等),描述某种思考或行为风格,被测者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程度,并获得测试结果。

一方面,MBTI被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Facebook、Google、CocaCola以及国内不少企业都会在招聘和培训过程中使用性格测试方法,与企业需求匹配的性格测试结果已经成为入职者的“敲门砖”。

这使得MBTI在商业推广上相当成功,2018年的《财富》榜100 强公司中,有89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产业已经形成约20 亿美元的市场。拥有MBTI正版版权的CCP公司,以MBTI为母体推出了将近800种周边产品,每年能创造千万美金的收益。

另一方面,MBTI也成为互联网全民讨论的热点。社交平台上,不少人热衷于给自己贴上不同类型的“人格标签”,一些人更是将其视为求职、交友、相亲的“指南针”。由此衍生出的在线测试、性格解析、表情包、短视频等成为引流利器,话题热度持续升温。各类网络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谈论着包罗万象的话题。

可以说,作为一项看似正规的性格测试,MBTI是成功的,它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人的自我认知、职业指导、社交娱乐以及学术探讨中。

科学还是玄学?

虽然MBTI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MBTI也是充满争议的,这从MBTI的诞生就可见端倪。

事实是,MBTI是完全缺乏实证的心理测试。心理测验是根据理论开发的测量工具,要判断工具的有效性,首先要从理论入手,对于此,荣格明确指出的心理类型也只是出自自己的观察,有待实证检验。而发展了荣格心里类型的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更是没有经过任何正规心理学培训。

这还不是MBTI最致命的问题,而是MBTI的测量工具。判断一个测验是否有效,需要考察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

其中,信度就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比如,尺子是测量身高的工具,信度高的尺子不管是今天测还是明天测,不管是在中国测还是在美国测,不管是你来测还是我来,结果都是一样的。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

在MBTI理论中,评价人的个性有4个维度:内向型-外向型、直觉型-实感型、理解型-判断型以及思考型-情感型。MBTI在每个维度上把人分为两类,如果你得分超过中值,就归为一类,否则为另一类。以内外向为例,得分51%(甲)和90%(乙)都会归为外向。也就是说,所有人在每个维度上都是非此即彼,即要么内向,要么外向;要么思考型,要么情感型。

但实际上,这4个维度中只有内外向是符合这个描述的——即一个人要么内向,要么外向,不能同时兼备。其他3个维度上,这个说法则是错误的:一个人完全可以智商很高(思考型),同时情商(情感型)也高,或者二者都很低。因此这个二分法是对现实对一个错误描述,是有缺陷的。

以思考型-情感型为例,甲智商很高,遇事爱思考,同时情商也高,让他在思考型和情感型之间迫选会很痛苦。乙智商情商都很平庸,让他在两者之间迫选估计和甲一样痛苦。丙的智商明显高于情商。这三个人最终可能都选择了思考型,从得分上看没有区别,但是这三个人事实上区别很大。

这从MBTI的重测率就可见一斑。据统计,在1200名测试者中,MBTI重测率为57%,仅有17%的人承认它的解释力。而合格的心理学测试至少要达到50%。不可否认,相比血型、色彩、星座,MBTI已经看起来科学了很多,也是认认真真分出了16种人,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依然很少。毕竟,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性格是复杂多变、捉摸不定的,无法用某一类型来简单地涵盖。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迷恋人格测试?

当前,话题“MBTI”在新浪微博的阅读次数达16亿,抖音平台相关播放量超11亿。目之所及,皆是MBTI,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这类性格测试?除营销推动外,它确实契合了人类大脑的加工规律和当下的某些社会心态。

一方面,是源于认识自我的强烈需求。在混乱的时代里,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加深了对自我的好奇与认知需求。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很多问题,从命运是什么,该干什么工作,到该与谁结婚等等。迷茫阶段,披上科学外衣的MBTI性格测试无疑是一根稳固的绳索,帮助人们定位自我,俯视内心。

另一方面,MBTI在网络时代的流行,正体现了从自我了解走向“抱团取暖”这一网络趋势。在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人们大胆地标记自我个性,用标签帮助用户们互相认识,彼此共鸣,建立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从而牢固圈子文化。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即便是一开始并不了解MBTI的人也会通过测试并将结果传播出去。

人们能够经常在网络的某些群组里看到,某一类型的人会热烈地聚在一起,不停讨论“我们这个类型的人怎样怎样”。这也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那个标签贴得更紧更深。越来越多的人会自发地认同、传播,这样一来,MBTI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交、交友,甚至于恋爱的重要凭据。

但实际上,荣格主张的是:如果你是某一种类型,只不过意味着这一种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而跟它对立的另一种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要达到荣格所说的“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发展另一面,以让二者获得平衡。人们记住了荣格的前半句,却忘了还有后半句。

 就本质而言,MBTI人格测试是一种心理测试工具,好消息是,心理学能给出一些答案,借助这类工具了解自己,有其积极的一面。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他们热衷于MBTI人格测试,既有释放自我、追逐潮流之意,也借此了解白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将之奉为丰臭,企图通过这类测试来解决人生的困感、决定前进的方向,或者一味地按照“人格标签”行事,也未免过于草率。毕竟,心理学能给出的答案也未必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终极答案。要明白,人是自主能动的存在,16种人格类型并不能全然概括。

更何况,性格是行为习惯的组成,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样会伴随多种因素变化而发生变化,人的行为选择也具有主观性,这几天测是这个结果过几天有可能又换了一个结果。性格测试只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的工具之一,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只有自己。

生活是无限可能的,人生是变化发展的,与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几个字母之下,倒不如去认识真实的个体,去热爱具体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不要随意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些测试,大部分的测试软件都存在着盗取用户隐私信息的风险。最后可能测试没得到客观的结果,而个人信息却已经被非法窃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上海抗疫 | 一人阳,全楼集中隔离?上海市疾控中心:科学判定不搞“一刀切”
MBTI,年轻人的接头密码
谷爱凌带火的MBTI生意,新时代的“算命”?
爆火的性格测试,催生年入千万的低成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