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微观 |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民众需更重视全病程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国家心血管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

心脑血管疾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国家心血管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

2022年9月29日,是第23个世界心脏日,波士顿科学联合百度指数正式发布了《2022心脑血管健康趋势报告》。

这份报告显示,从性别特征上看,女性更关注心脑血管健康;从年龄特征上看,网民关注度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是18-24岁人群对冠心病和中风的关注度最高;从地域分布上看,三四线城市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关注度偏低,东北地区对冠心病和中风的关注度排名倒数,关注度亟待提高。

女性更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报告》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的百度指数搜索大数据作为样本,全景展示了当下关注冠心病和中风的网民的“众生相”。

从近些年的医学研究角度来看,女性的生理特点、药物代谢、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存在特殊性。女性的初潮、妊娠、绝经等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也因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刘梅林称,心血管疾病是女性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绝经是女性独有的CVD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绝经期女性体内雌激素逐渐减少,发生心血管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提高女性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加对CVD及危害的认识,对改善女性自身健康状况及维护家庭成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刘梅林表示。

而针对《报告》中网民关注度年轻化的趋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院长吉训明认为,冠心病或中风并非“老年人专属”,并非跟年轻人无关。

他指出,其实从近几年临床的经验来看,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人群已经呈现了明显年轻化的趋势。这和年轻人运动量减少、爱熬夜又总失眠、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大、还时不时暴饮暴食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三高”年轻化的趋势,都会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以“可乘之机”。

重症状、轻预防,网民关注存在三误区

为了进一步明晰网民对冠心病和中风的认知程度,《报告》对冠心病和中风的网民认知深度分别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并据此发现了三大较为明显的认知误区。

首先,在跟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它常见疾病的搜索数据进行对比后,《报告》发现,冠心病和中风虽然高危、高发,但二者在常见病搜索量排名中并不靠前,特别是对中风的搜索关注度差距较大,说明网民对冠心病和中风的关注度均有待提升。

其次,近些年网民在搜索冠心病和中风时,对两类疾病的预防关注都较少,搜索量明显不及出现症状后的治疗和康复等领域。

事实上,冠心病和中风往往可防可治。刘梅林指出,心脑血管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需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危害的关注度,增加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异常、吸烟、肥胖及精神心理因素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并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刘梅林说。

从临床学术角度来看,房颤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国内外指南建议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做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而网民在搜索疾病时往往容易混淆疾病的民间说法和专业表述,特别是在对中风的搜索中,表现出对中风种类认识的模糊,分不清“脑梗”和“卒中”之间的关系,这也容易导致网民在主动搜索科普信息时出现偏差。

为此,《报告》对卒中的两种类别进行了区分,并科普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症状。

吉训明指出,头颅CT检查比较快捷,对出血性脑卒中比较敏感,是区分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金标准。如果检查结果没有出血,则有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需再做磁共振进一步明确。

吉训明提醒,当出现“难平衡、看不清、脸不正、 手不平、语不灵”中的任何一条症状时,要及时拨打120,第一时间就近救治。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损害,一定要保持镇静,家中如果有氧气包尽快吸上氧,旁人不要轻易搬动患者,也不要随意用药,以免影响诊断。

“带病生存”成常态,民众需更重视全病程管理

“健康中国”建设明确提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把对人的健康的维护关口前移,以提高百姓的生命质量。为了更好地涵养培育民众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意识,《报告》在剖析当下网民对冠心病和中风的关注重点之余,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病程管理,即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阶段,分别提出了指导意见。

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是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关键。为此,《报告》中介绍了易于学习且实操性强的防控标准,呼吁大家从日常做起,远离心脑血管疾病这颗“定时炸弹”。

在网民最关心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报告》总结了三大新趋势:首先,药物治疗多样化,当下的医疗进步已经为心脑血管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药物选择;其次,手术治疗微创化,融合了内、外科跨界优势,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的微创介入疗法,已成为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优选;第三,疾病预防化,特别是针对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欧洲心脏病学会已于2020年提出了一套完善的防治体系,既包括服用药物等常见改善手段,也包括左心耳封堵术、射频消融等预防性术式,帮助患者摆脱终身服药或无法用药的困扰。

针对易被忽视的康复阶段,《报告》强调了“带病生存”的概念。

当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93岁,而人均健康寿命仅68.7岁,将有9年多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如何提升“带病生存”阶段的生命质量,多位医学领域人士认为,要重视脑中风患者的术后康复。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生存满意度,加速脑中风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和节约社会资源。

#医疗微观